书城军事战列舰科技知识
14954600000011

第11章 美国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建造背景

19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是根据英、美、法三国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在1937年开始建造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概貌

美国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期间积累的大量技术成果被运用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设计中。北卡罗来纳级采用平甲板船型、塔式主桅,在最初的设计方案确定采用12门14英寸口径主炮,但是考虑到伦敦海军条约实际上有可能被修改或废除,在主炮选择上留有选择余地,两舰的主炮口径和数量在始建后作了变更。

修改设计采用9门16英寸口径主炮,舰体前部两座,后部一座,主炮是在科罗拉多级战列舰16英寸口径主炮基础上的改进型。副炮采用新型5英寸双联装高平两用炮。

该级舰的装甲甲板和舷侧倾斜装甲将整个军舰构成类似“装甲围舱”的匣式结构,由1号主炮塔前方纵向延伸至3号主炮塔后,舷侧装甲带按照抗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标准设计,舷侧水下防护能抵御700磅TNT爆炸当量,舷侧水下防护系统包括五层隔舱,舰底采用三层舰底结构。

考虑到空中威胁日益增强以及远距离炮战呈大落角炮弹,特别加强了水平防御装甲,水平防护系统要求能抵御8750英尺以下高度投下的1600磅穿甲炸弹的攻击。北卡罗来纳级增强了续航能力,装备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雷达。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1937年10月27日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舰华盛顿号战列舰1938年6月14日开工,1941年5月服役。

服役经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相继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42年8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北卡罗来纳”号成为当时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战列舰。在这次战斗中卓有成效的表现,为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奠定了它们的主要任务:为航空母舰编队提供对空掩护。

1942年11月14日“华盛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的夜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击沉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1944年“华盛顿”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舰艏撞毁并更换了新舰艏。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战斗活动,主要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与支援两栖登陆作战,参加了进攻吉尔贝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硫磺岛、日本本土诸岛的战役。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1947年退役。1961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费尔角河作为一艘战争纪念舰供人参观。“华盛顿”号于1960年拆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36600吨(1942年);满载排水量:46700吨(1945年)。

舰长222米;最大舰宽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8米。

动力:8台锅炉,4台复式减速齿轮传动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21000轴马力;最大航速:28节;续航力:17450海里/15节,6740海里/25节。

武备:9门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径主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每舷5座),1942年该级舰开始改装40毫米“博福斯”高炮60门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40~60门。

装甲:水线300毫米;隔舱275毫米;炮塔正面400毫米,顶和侧面175~225毫米;司令塔400~250毫米;甲板192.5毫米,主甲板30~15毫米。装甲总重14350吨。

舰员:设计编制1885人(其中:军官108人,士兵177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