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得好:“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有大成就的人,好像在某些方面总有不足之处,不至于衰竭;充盈的物质好像总是从空虚开始,才使整体上用之不尽的。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善于运动的人能战胜寒冷,善于守静的人能战胜酷热。明白了静能胜热的道理,就能为治理天下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其实这段话是要告诉人们:物极必反,事情如果做得太完美,就会暴露出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缺失。为人太直了,就很容易得罪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大直若屈,大智惹愚”。
做人就要学会“屈”
很多时候,事情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自己的能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后,要学会适应,而不是去任自己的所想去做。
有两位名学府的高才生,一起到南方某经济特区打工。甲被安排搞统计,天天和报表打交道,所学的知识派不上用场。他感到太委屈,便跳槽到别的单位,结果连跳十多次槽,十年后也未被重用。而乙进公司时也是统计员,他安心工作,十年后是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样是高才生,甲是弃“屈”图“伸”,结果一事无成;而乙则是以“屈”求“伸”,结果成功了。须知当今高才生比比皆是,用人单位不是先在“屈”中考验你的本事和品德,怎敢一开始就重用你让你“伸”呢?
做什么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就像上述两名大学生一样,要想打造出好的人生,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人生中,一般认为屈伸代表着进退,“屈”意味失意,“伸”则为得意,这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的。实际上,人生中的“屈”与“伸”远远不是这样简单的。《后汉书·班固传》说:“虽屈伸无常,所因时异。”也就是说,人生中的“屈”与“伸”应该顺从时势与环境的变化,不可盲目胡来。懂得能屈能伸,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若愚是“智”的表现
人们不禁会问:“什么是真正的‘智’呢?”“智”这个词也许在我们的眼中是一个很容易解释的词语,表现为很聪明。其实不是的,真正的“智”者是“愚”者。
有时,不如去试着做些“愚”的事情。在自己迫不得已的时候,不应该太过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表现得内敛一些。有时许多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孙膑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从小和庞涓一块儿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庞涓的天资学业虽较孙膑差得很多,但他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术,又轻易不被察觉。两个人出师后,庞涓一直都嫉妒孙膑的才华,于是,便以孙膑私通齐国之罪的理由,奉魏惠王之命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
孙膑是个意志非凡的人,遭到庞涓暗算后,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他一方面与庞涓巧妙周旋,—方面在努力寻找时机,想尽早摆脱庞涓的监视,有朝一日驰骋纵横。于是,他决定佯狂诈疯,以放松庞涓的警惕之心。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把刚写成的几篇兵书一片一片地烧毁,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又做出各种傻相:不是唾沫横流,就是张目乱叫不绝。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整日狂言诞语,或哭或笑,白日混迹于市井之间,晚间仍归猪圈之内。数日后,庞涓认为他真的疯了,就放松了对他的看管。这才使孙膑不久得以逃出魏国。
孙膑不就是通过自己“愚”的表现去使自己免除困境的吗?孙膑的装傻弄呆,达到了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大智若愚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处在这个社会上,人们随时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有的人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取得事业和生活的双丰收;有的人却磕磕绊绊、四处碰壁,事业和生活对他们而言,则是晦涩和黯淡的。所以在生活中要做到能屈能伸,才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要学会能“屈”和能“愚”,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很好地解决,就看一个人的领悟能力了。俗话说能屈能伸的人才是大丈夫。其实能“愚”也是如此,智者的表现通常就是“愚”到极点的一种表现。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还是很浅显的,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还不足,但是只要在待人接物或是其他的事情上,做到能屈能伸,大智若愚就好。那样,青少年的心态就会慢慢地平和一点,对待事物的看法就会改变许多,对自己的成长也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