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长的烦恼你怎样面对
14957300000005

第5章 人际心理: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长大成人

心理咨询中,不少同学的心理困扰都来自人际交往问题。你问这是为什么?

下面的故事很是耐人寻味。

国外有一个叫安那的女孩。由于她是私生子,外祖父就把她藏在顶楼的一间小屋里,不许她见人。安那只能得到最起码的维持生存的照料,不能与人交往,不能参加社会活动。结果,当她6岁被人们发现时,不会讲话,不会走路,不会保持清洁,不会自己吃东西,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安那为什么没有正常人的心理?就因为她的生活“与世隔绝”,就因为她没有足够的人际交往,使她的社会化过程受到阻碍。所谓社会化过程,是指一个人接受社会经验、道德规范,逐渐养成与社会一致又具有自身特点的行为、习惯、人格,以适应社会要求,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真正长大成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第一要素就是人际交往。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我们就没法长大成人。

说到这儿,你一定想:“人际交往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可要好好学会人际交往。”

没错。正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人际交往,我们先来一起看看人际交往的沟通渠道有哪些。

第一,语言沟通渠道。语言是信息交流的首要工具。所谓“言为心声”,人们之间的交往先靠语言。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家们发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许多语言交往的规律,我们可以先不去管那些,但一个小故事会让你悟出语言交往技巧的重要:一个人请三位朋友来家里一聚。两位到了,只等一位。主人说:“你看,该来的还没来。”已到的一位心想:莫非我是不该来的?于是起身走了。主人急了又说:“你看,不该走的又走了。”剩下的一位心里一动:莫非我是该走的了?于是也起身告辞。主人糊里糊涂的不知毛病出在哪里。大家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说话也是大有学问的。

第二,副语言沟通渠道。所谓副语言是指除了语义之外的声调高低、音量大小、节奏快慢、重音、表情等听觉效果。同是一句“我喜欢你”,不同的听觉效果,沟通作用大不一样。这一点同学们也很好理解。

第三,非语言沟通渠道。沟通不一定靠耳朵,常常靠眼睛,有时候语言是多余的。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很多:

一是目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高兴,烦恼,喜欢,厌恶,羞怯,坚定……尽在不言中。有人研究了下述四种情况下交谈中断的次数:1.双方各戴面具,只露出双眼;2.双方各戴墨镜,露出面孔;3.双方的头挡在幕后,露出身体;4.双方处于黑暗之中。结果第一种情况中断最少,第二种情况中断最多。你看目光接触的作用多大?

二是身体接触。最通常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握手、拥抱,说明人际交往需要身体接触。不过有些同学由于不分情况喜欢动手动脚,即使是为了表示友好,也会让人家反感。你可要注意呦!

三是面部表情。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达尔文关于面部表情是生物决定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那怕是新几内亚原始部落的人们,脸上的表情显示的喜奴哀乐都可以一望便知。一种面部表情的含义往往是很丰富的,比如微笑表示的可能是幸福,是喜悦,也可能是不好意思的歉意。这是需要学会分清的。还有,研究发现,面部表情是真的感情还是装出来的,没有多大差别。这对我们的启示并非是人的虚伪,而是人需要学会必要的感情的掩饰。比如,课间同学们正兴高采烈,你却悲从中来,于是就一脸阴云要下雨。这肯定会影响你的人际交往。

四是身段表情。身段表情包括手势和身体姿势,可以传达“是”“不是”“请坐”“欢迎”等非常丰富的信息。以姿势助说话,这是同学们都想也都能练就的本事。

五是人际距离。你留意就会发现,平时人际交往中关系不同距离有微妙的差别。心理学家把人际距离分为四种: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公众的。同学之间一般属于个人的距离,有些属于亲密的距离。再有,人际距离又有个体差异,有人喜欢近些,有人喜欢远些。你会发现,两个同学边走边谈,一个不断向前凑一个不断往后躲,就是这个原因。你可要注意调控好与同学交往时的距离。

好,愿同学们学会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长大成人。

评比结果是同学们的偏见吗

这一天,一个男孩来到心理咨询室,看得出他脸上勉强的微笑的背后是心中的困惑。果然,他坐定后第一句话就是:“马老师,您给评评理——我这一学期一直努力上进,可这劲头都白使了,同学们怎么就因为最后一点事把我瞧扁了……”

“你别急,慢慢说,到底有什么理不公的事?老师一定帮来论论理。”我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为的是缓解一下他的情绪。

“是这样。”他稍稍平静一些说,“这个学期我真的很努力,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老师还表扬过我好几次呢,说我这个学期进步很大。可是到期末评比,却给我评了个‘一般’,更别说进步奖了。评比的时候,班长说我在前两周还有过一次严重违纪,校长都点了名,给班上的量化评定扣了好几分。我说是班长有偏见,没想到同学们都这么看。您说,怎么能因为最后的一个错误,就把我一个学期的努力和进步都给抹了呢?这真有点太不讲理了!”说到最后他又有些激动了。

“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班长和同学们的看法也有他们的道理。”我说。

“有什么道理?”他很有几分不解。

“所以大家对你有那样的评价,是心理学上的‘人际知觉效应’造成的。”

“什么叫作人际知觉效应?”他不再激动而转为好奇。

我解释说:人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认识而形成彼此的印象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不能完全客观地相互认识,那些干扰人们客观地相互认识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给它们起一个名字,就叫做人际知觉效应。

第一个是首因效应。在人们的相互认识的过程中,最先接收的关于他人的信息起的作用最大,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先入为主’。比如,你入学第一天对某个同学或老师的印象常常难以磨灭,甚至影响了后来几年的交往。为什么这样呢?一是最先接收的信息形成最初的记忆图式,后来的其他信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也就是最初的记忆图式,影响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的解释;二是最先接收的信息受到更多的注意,在大脑中有更多的加工。

第二个是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新近接收的关于他人的信息也起很大的作用,会明显影响到对他人的评价。这是因为刚刚发生的事,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也是鲜明而强烈的。

第三个是光环效应。心理学家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让被试评价照片上的人的与漂亮无关的一些品质。结果你猜怎么样?漂亮的比不漂亮的在各方面的得分都高。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把其它好的品质赋予他;如果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也就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这就是光环效应。

第四个是定势效应。心理学家向被试出示同一人的照片,出示之前,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个十足的罪犯;对第二组说这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让被试用文字描述照片上的人的相貌。结果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着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科学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这就是在看照片之前的介绍,所产生的定势所起的作用。

“照这样看,我的情况属于近因效应了?”他领悟很快。

“不错。你看,刚才谈的情况是不是都有点不公平?可是,这种人际知觉效应又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说,别人容易这样,你也容易这样。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公平的。关键是我们怎么运用它……”我引导说。

“对,您说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怎样注意人际知觉效应的运用?”他很关心这个问题。

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力争别让人际知觉效应完全左右了你对别人的认识。比如,不要因为同学的某一点错误或不足,而全盘否定了人家,这就是防止了光环效应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努力避免人际知觉效应影响了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比如,这次你因为到期末的错误影响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近因效应的影响所至。反过来你也可以利用近因效应:一个学期做得都挺好,临近期末你做得更好,从而来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形象。这不是比抱怨不公平要好得多吗?”最后我话锋一转,“当然,同学之间天天在一起,更重要的还是认真做人,与人为善。这是人际交往的根本。”

从男孩的由衷的微笑中,我知道他走出了困惑。

总想换班的女孩

丽影是个高三女孩,最近提出一定要换班,说在原来的班上没法上课了,太痛苦。家长和老师都很困惑:这是怎么回事?

在心理咨询室里丽影讲述着她的故事:

还是读初三的时候,先是我的同桌,后是我们班上几个女生,总是伤害我。我的同桌对我的学习情况,好打听。据说她在家里狠劲地学习,可在学校里,却引诱我去玩。下课的时候,一见我在写作业,她就说:“唉呀,学习这么刻苦呀!”我的同桌和另一个女孩,经常在下课一唱一和地说我:“又学习哪?这么认真呀!”“是呀,就这样人家还说考不好哪!”考试前,别人问我问题,我说我也不很清楚。她们就说,考试考了第四名,还说不会。真虚伪呀!就这样,我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有一种不安全感。说起来,我也很自私。她们越是这样,我就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读书写作业常常有意无意地连捂带盖,怕人看见。后来换了桌,总算到了毕业。

后来到了高中,我的同桌又和初中的那个同桌一样。好像重复了初中时的生活。我又感到了那种被监视的感觉,感到特别不安全。而且这回更严重了。于是,我更少和别人交流,越来越不愿意在教室里学习了。有时一进教室,就想她们又该议论我了。后来换了座位,我还是怕走进这个学习环境。所以想换班。

丽影的问题不是换班可以解决的。因为,她不是遇到了什么实际的人际关系的麻烦,即使换个班,还会很快“复制”出同样的故事。在我们的沟通中,她几乎没有拿出一个有力的论据,来证实确实有人来伤害她。

丽影的痛苦基本是她“自作多情”的结果。她在人际关系的认知上有一个误区——她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互损的。事实上,人和人之间一般是不存在这种得失关系的,不是你少了他才多了,你减了他才增了,你矮了他才高了,你瘦了他才胖了,你退步他才进步,你少了智慧他才多了智慧。相反,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人际之间都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利和相容,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互利而不是互损。单就人的发展说,就是因为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人才能成长为真正的人。假如丽影真的逃避了学校和同学,一个人关进家门,那肯定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一个废人,更不用说发展和有所作为了。过去,由于丽影是带着认知误区来看人看事的,就对人有十分严重的戒备心理。这种心里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于是,就总是感到别人好像真的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在时时损害着自己。这种心理的投射作用,正如“疑人偷斧”的道理一样。

结合具体事例,我们又谈了很多很多。丽影对此有了较好的领悟,表示不再换班,要尝试和同学们重新接触和交往。在结束会话之前,我给她安排了两项自我训练的内容。一是搜集证据,证明人和人之间的互利或互损;一是自然地和同学们交往,记录下来每一次交往中的好感觉。

不久,丽影又来到心理咨询室。她和我交流了对人际关系新的看法。她说她找到了很多很多的例证,说明人和人之间的确是互利的。同时她让我看了她关于与同学相处的好感觉的记录。她告诉我,在教室里不再感到那么有压力。有时候,同学们的做法还常常让她很感动。她说,我有信心走好高三这一年。

临别的时候,丽影脸上的笑容告诉我,她已经走过人际关系的认知误区。我想,丽影会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阳光。

怎样才能找到真心朋友

心理咨询室里,一个女孩又给我提出了一道难题:“马老师,我一直为一个问题所困扰:您说,在我们同学中找一个真心朋友为什么那样难?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虚伪?为什么大家都不说心里话?我怎样才能找到真心朋友?”

听着她的叙述,想到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来访的少年朋友中有不少人跟我讨论这样的问题,他们跟我诉苦,说同学中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说很难听到别人跟你说心里话,说找不到真心朋友……这也许正是少年生活一幅独特的风景线——渴望真心朋友又感到缺少真心朋友。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做过这样的一项调查:你对班里其他同学的看法是什么,自己最讨厌什么样的人。结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班里其他的同学太虚伪,而且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表示了自己最讨厌的就是虚伪的人。

听到这里,女孩很有同感地说:“对,就是这样,我也感到有的同学太虚伪。”

“可是,这就怪了。既然大家都说别人虚伪,那么到底谁在虚伪?既然大家都讨厌虚伪,可为什么虚伪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顺势问道,“你说什么叫虚伪?”

“虚伪就是不说心里话。”

“你愿意把心里所想的话都说给别人听吗?”

她摇摇头。

我笑了:“既然自己的心里话不愿都讲给别人听,别人也自然不会把心里话都讲给你听。这是人际交往的一个规则。人际交往中我们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彼此的内心世界,能够相互敞开的程度是基本对等的。在交往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又应该做主动者。你能向别人敞开多少,别人往往也向你敞开多少。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先对自己说心里话。你需要真心朋友吗?那么你就首先跟别人讲讲你的心里话,首先做别人的真心朋友。不拨响你的心弦,哪里会有知音?你说呢?”

女孩表示接受这种说法。

“当然,有时候你没有跟别人讲心里话,并不是你对别人就不真诚。”我话锋一转,“人际交往中,就是真心朋友也需要自己的一个独自享用的空间的。朋友对朋友心是透明的,那不过是一句文学语言。人不能也不必要完全彻底地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不能也不必要把自己的所有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别人不能也不必要这样企求。试想,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内心的一切活动都公开出来,大家都能知道别人的内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没有幸福可言了,就会成为一个混沌和混乱的世界。就说你自己,如果你想的一切都让别人知道,别人想的一切都让你知道,可以想见该是多么糟糕。这正如我们需要走出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又需要关上家门拥有自家的天地一样。所以,大家心里留一方自己的天地,并不妨碍彼此成为真心朋友。”

女孩深有所悟。

最后我说:“真心朋友就是自己在必要时对别人伸出你的手,而不是别人在任何时候都对你说心里话。只要弄清这一点你就不难找到真心朋友。你说是吗?”

女孩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

给别人一个喜欢你的理由

一个女孩走进心理咨询室,微笑中又有几分忧虑:“马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不用说请教,我们一起来讨论。”请女孩落座后我说,“说说看,马老师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您说,怎样才能让同学们都喜欢我?”

我笑了:“你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具体一点吗?比如,你碰到了什么具体的难题,有什么具体的故事。”在心理咨询中,常有来访者自己概括问题却又定位不准的情况,因而我引导他说。

“是这样,我是个挺在乎同学关系的人,我也在往这方面努力。但是,我感到同学们并不是都很喜欢我。可是,我们班上的另一个女孩却非常有人缘,她不当班干部同学们喜欢她,她当班干部同学们也喜欢她。您说,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不去管那些大道理是怎么讲的。”我试图引导她自己来领悟,“你能仔细想想,那个同学们喜欢的女孩有哪些表现吗?想到什么说什么。”

女孩沉思片刻说道:“她喜欢帮助人。同学们谁有困难都愿意找她,只要是她能做的,她总是尽力帮助。她也常常主动帮助同学。”

“这的确是首要的一条。”我说,“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喜欢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喜欢是一种感情。感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经常帮助别人,别人就会感到你对别人的价值。因此,帮助别人就是给别人一个喜欢你的理由。”

“是这样。”女孩一边点头一边说,“对了,她平时脸上还总是带着微笑。”

“你发现的很对,微笑也是一种很好的交际方式。”我肯定说,“心理学发现人们最容易给微笑以回报,这几乎是一种本能。成人以微笑面对婴儿,婴儿也会以微笑回报他;有时候,婴儿总是朝你甜甜地笑,成人就是心里再是满天乌云,也会云开雾散脸上露出笑容来。你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今天你面带微笑;明天你满脸乌云。你肯定会有两种回报。有心理学家说,人际交往中的表情是挂在路口的一块路牌,面带微笑等于在告诉人:此路畅通;面目呆板等于在告诉人:此路不通。所以说,微笑是人际交往最好的通行证。”

“她也不喜欢炫耀自己。”女孩又有一点新的领悟。

“好哇!你领悟的很好。”我说,“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般的情况是,人都不喜欢嘴上老是挂着‘我’的人。在同学面前夸夸其谈卖弄自己,常常是给自己的人际交往设置障碍。因为,这种你感觉最得意的时候,常常就是别人最讨厌你的时候。”

“那么,还是少说多听的好了?”

“你真是个很有悟性的女孩。”我由衷地赞叹,“学会做一个好听众,的确是让人喜欢的一条秘诀。因为你做一个好听众能满足别人许多方面的心理需求。这一点只要想想别人很好地倾听你的诉说时你的感受,就会有很好的理解。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耳朵比一张好嘴巴更重要。你别看我似乎现在说的多些,其实心理咨询师首先是一个好听众,首先靠的是耳朵而不是嘴巴。”

女孩笑了,我也笑了:“你看,现在你我的笑,就证实了刚才说的微笑最容易得到回报的……”说话间我们更轻松地笑了起来。

笑过之后我说:“此外,她可能学业很好很努力,也可能言行举止很自律……”

“您说的对,她的确还有这些优点。”女孩抢着说。

“这都是很要紧的。”我接下去说,“还有一条一定牢记:要别人喜欢你,你首先需要学会喜欢别人。那个女孩让大家喜欢,绝不会是每天很苦很累很委屈地逢迎别人。她一定有一颗喜欢别人的心。她一定是总能看到别人身上的可爱之处可取之处可喜欢之处。如果你和她多交交心,你肯定会发现这一点。”

女孩深深地点头。

随后我话锋一转:“最后马老师想说,你不必非要大家都喜欢你。世上哪有让所有的人都喜欢的人?你今天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说明你将有更好地人际交往,将会如那个女孩一样让大家喜欢。”

女孩很有信心地笑着和我告别。

性格虽不同,友情一样好

“马老师,不同性格的人能友好相处吗?”一位同学和我讨论起这么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这个话题使我想起了过去的两个学生:小虹和小燕。小虹是个内向的人,凡事内心体验深刻而细腻,文文静静的不善言语,很有几分深沉。小燕却是明显的外向性格,总像个长不大的女孩,活泼好动,整天嘻嘻哈哈,爱说爱笑,快言快语。两个人应该说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可是他们一直是挺知心的朋友。

“这可能吗?”来访的同学听到这里表示怀疑。

“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我说,“人际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吸引存在几个原则,其中有个相似性原则,也有个互补性原则。所谓相似性原则是说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容易相互吸引。这是比较好理解的。互补性原则,则是说有时候个性特征相反的人,也会相互吸引。这是因为个性特征相反的人在一起可以使需要互补,即使双方的相互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一个支配型的人和一个顺从型的人就可以需要互补,一个爱聊天的人与一个爱听聊天的人也可以相互满足需要。但这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只有和自己性格相同的才能友好相处,性格不同的人一样可以成为好朋友。”

来访的同学点头表示肯定,随之问道:“那么,我们怎样和性格不同的同学交往呢?”

我们一起讨论后取得如下的共识:

首先是更新观念。我们应该从脑子里清除“性格不同不能很好相处”的偏见,确立性格不同的人也可以进行良好的交往的观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可以起到心理定向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交往的进程。

其次是增进了解。对别人的生活环境、经历和遭遇的了解,有助于对别人性格的体谅,从而有助于对别人的理解,交往起来就比较容易而深入。人际关系心理学上有个熟悉性原则,就是讲的这个意思。熟悉增进了解,了解增进理解,理解增进交往。世界上最深奥、最有趣的生物莫过于人,带着兴趣去探究一个人的性格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能培养自己的宽容和同情心,便于接受与自己不同性格的人。按照人际关系心理学上的相互性原则,一旦你接受了别人,别人也容易接受你。小虹和小燕所以有那么好的交往,与他们对彼此的情况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进而能彼此接受有重要关系。

再次是讲究互补。19世纪德国的两位化学家维勒和李比希性格截然相反,李比希豪爽开朗,富于挑战性,维勒温和沉静,遇事不动声色。但是他们却能使工作逐步协调,关系和谐融洽。秘诀就是他们两人很讲究性格和需要的互补,使不同性格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因而合作的卓有成效,都成了有机化学的创始人。这是互补性原则的最好例证。开头的事例也是这样。小虹后来告诉我,她爱想心事,想到痛心处就爱和小燕诉说,小燕的快言快语满足了她希望有外因支持的需要;而她的喜欢深思也在小燕所做的决定中帮了不少忙,减少了一些草率。“取长补短”也许是对这个意思的最好概括。其实,讲究互补不仅适用于性格相反的人的交往,也适用于所有性格不同的人的交往。

最后是调整自我。人际交往中应经常适当地调整一下自我。调整自我并不是要你改换自己的性格,失去自我,与对方性格完全求同。调整自我,一是要纠正和消除你内心可能存有的偏见和苛求。凡事一分为二,多想想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的心理习惯,这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前提;二是要因人而异,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采取比较灵活机动的态度。当然,这与世故圆滑和逢场作戏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极端利己的,后者是互惠互利的。调整自我的核心是破除自我中心意识。凡事只会从自我出发来对待,即使是性格相同的人也会出现交往障碍。所以,破除自我中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任何时候都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必备心理前提。

在我们的讨论结束时,来访的同学深有领悟地说:“谢谢您,对与不同性格的人友好相处,我处心中有数了。”

“其实,正如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性格不同的人。所以,我们经常需要思索的是和性格不同的人也要友好相处。”我说,“很高兴你有这样的领会。相信良好的人际交往会给你带来幸福。”

面对难缠的同学

我的心理咨询专线铃声响过,传来一个女孩的声音:“是马老师吗?有个问题您说我该怎么办?”

“别急,先具体说说你的问题好吗?”我有意识地平缓着她的情绪。

“我们宿舍有一个同学特别难缠。她不讲道理,在宿舍里总是胡来,早上该起不起,晚上该睡不睡,还在同学之间拨弄是非,搅得宿舍不得安宁……”

“她和你个人的关系如何?就是说她是不是跟你一个人的劲头?”我问。

“那倒不是。”

“这就简单了。”我说,“你是学生,又不是专门来负责管教她的。如果仅从你个人的角度讲,可以采取的对策首先是回避。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主要活动内容是学习。让她在宿舍里随便,也没有多少时间。或者你可以跑家……”

“您说的有道理。可是,就是因为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我才感到很麻烦。我们是毕业班,说话就要升学考试了,正是关键时刻。而且临近毕业,在宿舍学习的时间也挺长的了。我离家又挺远的,没法跑家。我也是想回避忍让。可是我回避不了啊……”

看来她的问题是比较麻烦。“那你就一直这么忍着?”我试着启发她。

“我忍不下去了。她觉得反正自己升学没什么希望,越来越胡闹。那天我实在忍不下去了,当面严肃地批评制止了她,并且明确告诉她,如果她再胡闹,我就去告诉老师告诉学校。反正那天我真急了,真不客气了。我从来没有这样表达过自己的不满,我自己都感到很惊讶……”女孩现在说起来还是那么激动。

“结果呢?”

“她怕了,她不敢了,她收敛了。”女孩为自己庆幸地说。

“祝贺你‘斗争’的成功。”

我绝不是想挑拨她们之间的同学关系,而是想肯定她这种该说“不”的时候敢说“不”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的确有不少同学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明明是自己的权益受到了别人的侵害,只知道一味地退让忍受:有的同学自习课上面对邻桌同学的一再肆意的干扰,只知道一味地忍受,实在难受了只会在日记里自己诉苦,而不能或不敢当面说半个“不”字;有的同学的饭卡被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借”去买饭,明明自己不愿意借了,也不会或不肯说出来,只知道跟老师来诉苦,要老师说说这件事还别说明了,别让那个同学听了不高兴;有的同学的日记被别人偷看了,自己明明知道是谁却不敢明说,只会背后嘀咕……这种不会说“不”的现象即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也是一种不良性格的表现。试想,一个人当他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再受到侵害且自己内心又非常不满的时候,他却不能或不敢理直气壮说出来一个“不”字,这是怎样的懦弱、退缩,他怎么可能会为了他人或公共的利益挺身站出来,与不良现象做斗争?面对一些特别难缠的人对自己权益的一再侵害,必须学会明确地表示拒绝,表示不满,表示反对,必须学会说“不”。这和宽容别人原谅别人并不矛盾。学会说“不”,即是一种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体现,也是现代中学生应有的勇敢、负责、率真、坦荡良好性格的体现。

想到这里,我的确为这个女孩感到高兴:“你真不愧现代的中学生。有一则阿拉伯谚语说得好:‘第一次人欺侮我,人可耻;第二次人欺侮我,我可耻。’你在该说‘不’的时候就说‘不’,是你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的,与难缠的人打交道的一种挺好用的方式,这并不妨碍你是个好女孩。你还用怀疑自己的选择吗?再说,你一旦学会说不,难缠的同学也不那么难缠了,这从另一个角度看,客观上也是对难缠同学的一种帮助呢。”

话筒里传来女孩爽朗的笑声:“我懂了,该说‘不’的时候就说‘不’。谢谢您!”

学会握手言和

这是一个女孩心中的困惑:

马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有个难题想请教您。

我有个好朋友,我们亲如姐妹。可是,最近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我知道这回闹别扭是我的错,也知道应该向她道歉。可是,我就是没有勇气面对她。不跟她道歉和好,我们都感到很别扭,特别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有愧于人的感觉真不是滋味。几次对她想开口,却几次欲言又止,怕说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怕……您说我该怎么办?

这个同学的困惑很有代表性,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希望下面的话在对她有所帮助的同时,也对更多的中学生朋友有所帮助:

人最需要也是最现实的是自己帮助自己。你看,你求询本身就是你自己在帮助自己了。很高兴你能这样做。

现在马老师要说,既然你知道是自己有错了,应该说,向人家道歉“没商量”。这里有一笔账。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知道你错了,这时你刚丢失一份东西。如果你能适时向对方道歉,那么你丢失的那份东西就又找回来了,同时你还会增加一份东西;如果你不肯向对方道歉,那么你就又丢失一份东西,这份东西比前边丢的那份东西的份量更重。这份后来增加或丢失的东西是什么?是“真诚”。真诚是古今中外人际交往的一条永恒的准则。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你有真诚,别的过失都容易得到原谅。你已经特别想跟她道歉了,行动起来吧,为自己留住真诚。

你的困难是不敢面对你的朋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只要你想留住真诚,办法总是可以想的。一是你可以写信。写信道歉,只需要当面道歉的一半的勇气,而且可以把你要说的话字斟句酌,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二是你可以请人搭个桥,找一个你们双方都比较欢迎的同学,来做个沟通。

但是,你还是需要抓住时机及时地和朋友当面沟通。和同学闹别扭之后,什么时候跟对方谈,才是抓住了时机?

一是在同学情绪高涨时谈。人的情绪有高潮期和低潮期之分。低潮时人的心理出于封闭状态,具有逆反性。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的赞颂,他都会不与理睬。相反,高潮时开放的心态最容易听得进别人的话。

二是在同学喜事临门时谈。“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你的同学入团之后,获奖之后,考了好分之后,你上门谈话,对方往往会不计前嫌,很乐意接受你的谈话。

三是在同学有和解愿望时谈。你说你们的闹别扭是怪自己,你心里特别不好受。其实矛盾发生了,对方也会有一个反思的过程,也会发现自己的责任,也会不好受,因而也会产生和解的愿望。你应及时捕捉对方求和的信息,抓住时机去谈,肯定会谈得融洽。

四是在做了间接沟通之后谈。就是前面说过的自己写信之后,请人搭桥之后,借刚刚搭起来的感情的“桥”,你勇敢地走过“桥”去,心平气和,促膝而谈,两颗心也就会很快地又走到一起来了。

最后马老师想说,正因为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才会出现矛盾才会闹别扭,我们不大可能跟一个非洲孩子闹别扭。同学之间闹别扭,也许正是学生时代交响曲中一个应有的音符呢。所以,闹别扭之后也不比太在意。只要拿出你的勇气和机智,彼此真诚的心会让你们还是好朋友。

学会与人交往,就要学会好友在彼此出现冲突后善于必要的沟通,以保持继续的良好关系。这是培养提高情商应有的内含。希望更多的中学生朋友在和同学闹别扭之后,学会握手言和。

保持距离,友情更美好

小丽走进心理咨询室,几分着急地说:“马老师,我遇到了难题想请您帮助。”

“不用着急。说说看,遇到了什么难题?”我笑着请她坐下讲。

“我和班上的一个同学关系非常好,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形影不离:上课是同桌,下课在一起,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彼此都知道心中的秘密。我们经常感觉是挺好的,可是,有时候我总觉得两个人太好了,也有点不自在,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小丽一脸的困惑。

听到这里我笑了:“你的感觉很有道理。你这是‘人际气泡’受到‘拥挤’的感觉。”

“什么是‘人际气泡’的‘拥挤’?”小丽脱口问道。

我说:“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两人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你已经体验到了这一点。”

“可是,物极必反。人际交往中距离太小了,也会令人不舒服。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叫作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距离太近了不能满足彼此人际气泡的要求,人虽然没有挤在一起,‘人际气泡’先感到‘拥挤’了。人际气泡的‘拥挤’就使人感到不舒服。实际上,是人们心理空间的反应。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你说的‘太好了也有点不自在不舒服’的感觉,正是人际气泡拥挤,独自的心理空间被侵扰的结果。”

“那您看我该怎么办呢?”小丽弄清了缘由,急于想知道办法。

“办法嘛,很简单。”我顿了顿说,“这办法就叫做‘保持距离’。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关系多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对方一定的心理自由度,彼此留有一定的距离感。距离感是很微妙的,拉开一点距离,一来可以使彼此获得心理自由,感到多一份舒服和自在;二来可以使彼此感到对方更美好,从而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和谐。”

“对了,告诉你,有这种‘太好了也不自在’的感觉的可不是你一个人。来访的同学们有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以至有的同学抱怨说,我俩本来是好朋友,可他为什么背叛我?其实,哪里是什么背叛,只不过是那个同学的朋友和你一样感觉到了一点‘太好了也不自在’,想尝试拉开一点距离。知道了不少同学都有过这样的困扰,你也就不用太着急了,需要的就是学会保持距离。”

“您说的对,是应该学会保持距离。您说我们具体该怎样做呢?”小丽问。

“为了避免彼此产生像刚才说的‘背叛’一类的不理解,你首先是和好朋友坦诚地做一下交流和沟通,交换以下感受。也许会发现原来你们有同感。这样你们就会共同想办法了。具体做起来有两点建议供参考。一个是日常活动来点独立性。不要总是你说什么我说什么,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说个笑话,有的同学连上厕所也要好友同行。这就不是交友之道了。”

“您说的不是笑话,在我们同学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事。”小丽笑着插话道。

“其实,好友之间彼此来点独立性,行动上自由了,心理上也就自由了,距离感也就有了,感觉也就更舒服了。”

“再一个是调整一下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的远近是与空间距离相关的。因而可以从调整空间距离入手。比如,你说你和好友是同桌,就不妨跟老师商量调开一下。这样,心理距离也会拉开一点,感觉也就自在一些。”

“这样会不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小丽对此有点不放心地问。

“不会的。”我肯定地说,“你们既然是好朋友,可以两人约好试一试。友谊如花香。越是淡淡的花香,越让人回味无穷。适度的距离感同样会使人享受到友谊地天长地久。”

“我懂了,只求心心相印,不求形影相随。就照您说的,我们要试试——保持距离。”小丽轻松地笑了。

过一段时间,小丽和她的好朋友一同来找我,欢快地告诉我:“马老师,保持距离,真好!”

听到她们开心地笑声,我也欣慰地笑了。

小淑女,愁怨怎样化温馨

这是一个女孩的来信中讲述的一段心灵的愁怨:

马老师,您好!我是喜欢您这位大朋友的一个小朋友,我叫苑儿,一所重点中学的女生。我产生了一种怪异的想法:既自负又自卑。我从小学就出现了文理偏科的现象。不是吹牛,我的文科真的很好,但理科就差了。也许因为我的“清高”,我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属于那个“庭院深深,烟锁秦楼”的时代。我属于那种“终日凝眸,峨嵋工愁”的女孩。我盼望生活在一个只有古筝琵琶和诗词歌赋的环境中,我盼望身边总有夏紫薇小龙女这样的才女淑女相伴,我盼望能有一个真正的爱我懂我的人倾听我,不管他(她)贫富贵贱……但我知道,我心仪的那个社会已经不复存在,只残留在文学作品和我的梦中。有了这种想法,您说我怎么可能每天笑对人生呢?我怎么可能用真心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呢?我傲气,我认为他们俗;但我又想,我有什么资格这样看?他们俗,可他们比我成绩高,他们比我有人缘,他们比我活得潇洒,他们就是比我好!我“淑女”,我“才气”,又有什么用?

我活得累极了,真的!我知道世界不能适应我,只有我去适应这个世界。但总是事与愿违。为了亲近朋友,我说出了自己发誓不说的秘密,却闹得满城风雨,让我欲哭无泪。我渴望他人的关爱,却又在他们离我只有一步害怕地关闭了心扉。我封锁自己的后果是,我在流泪时只有“泪眼问花花不语”的孤独和我相伴,我不会主动索要温暖,别人当然不会白白“送温暖”了。

这封信写的很乱,我是把它当成心灵独白写的。您大概已经看清我是怎样一个人了。也许您不欣赏我,但我仍希望您帮助我,希望早日聆听您的谆谆教导。

来信的思路的确较乱,由此看出女孩纷乱的心。她感觉到了心中的愁怨,可是不清楚让她愁怨的到底是什么。几经思索,我给女孩复信如下:

苑儿同学,你好!马老师读了你诗情多多的心灵独白,真高兴我遇到了一个小才女,更高兴有这样的小才女对我的喜欢,但是,马老师没有“谆谆教导”,我们就做一次心灵的交流,你说好吗?

你的心灵独白正如你的笔名,透出小才女心中的几多愁怨。小才女心中愁怨何来?不是来自你的文理偏科,不是来自你的自卑和自负,而是来自你缺乏人缘,缺少人情的的温暖,这怎不让多情的小才女心生愁怨?这是你自卑的关键所在。自卑很痛苦,你就用自负来进行心理防卫了:他们俗,我清高。想想看是这样吗?

你为什么出现人际关障碍呢?为什么人缘不好?

首先是你过分痴迷虚幻的生活。说实话,马老师不很清楚你说小龙女等等人物到底是谁,但马老师清楚的是你过分痴迷于言情故事和武侠小说。你对虚幻生活情境的盼望和心仪,在心理学上叫做白日梦。白日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沉溺于幻想之中又往往是心理退缩的表现,是一种退行行为,是长不大的一种表现。青少年如果任凭虚无缥缈的梦境支配自己,左右自己,那是很可怕的。你就是因为痴迷白日梦,而觉得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躲进了海市蜃楼般的虚幻的社会,逃避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对现实生活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人们的心灵都需要温馨真情的慰藉,现实的人际交往是心灵的阳光。人间真情的阳光被你关在了心灵的门外,心灵怎样健康成长?怎能不生愁怨?

其次是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清高”,“淑女”,“才气”,这样一个小才女当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大家未必就买你的帐,正如你所说,你不“主动索要温暖,别人当然不会白白‘送温暖’了”。

再次是你的人际交往策略失误。你感到了自己的人缘不好,就开始寻找人缘。但为了“亲近朋友”,你“说出了自己发誓不说的秘密”,就是人际交往的失误。试想,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内心的一切秘密都说出来,大家都能知道别人的内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就不仅仅是“满城风雨”“欲哭无泪”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成为一个混沌和混乱的世界。

原因既明,小才女肯定知道该怎样帮助自己了。

一是从白日梦中唤醒自己。最好的办法是从改变生活入手。比如,暂时告别富于情节性的小说、影视等,把这些时间用来去感受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现实生活。再如,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打打闹闹,积极的和大家交往,这样也就破除了自我封闭,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真实的满足和快乐。

二是先播撒爱的种子。爱的温暖不是可以索要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规律是主动性原则。你要别人爱你,那么,你就得给别人以理由。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普通人,没有圣贤。人家为什么要给你温暖?为什么要爱你?不给人家一个理由是不行的。给别人爱你的理由,就是你先送给别人爱的温暖。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一定会首先爱别人。因为肯播洒爱的种子,才能有爱的收获。

三是对朋友伸出你的手。朋友对朋友心是透明的,那不过是一句文学语言。人不能也不必要完全彻底地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不能也不必要把自己的所有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这正如我们需要走出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又需要关上家门拥有自家的天地一样。所以,大家心里留一方自己的天地,并不妨碍彼此成为真心朋友。开放自己的心灵,珍视现实的友情,就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是一定要用自己的秘密来交换所谓友情。

人只有自己才能最终帮助自己。你一旦从白日梦走到现实生活中来,你就会笑对世界,就会拿真心爱别人,人情就会温暖你的心灵,你心中的愁怨就会化为温馨。

一个班长同学的烦恼

这封信引起我特别的注意,是因为信末尾的“坏班长”三个字。一个班长该是好样的,怎么加一个“坏”字?我探究地细看来信: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给您写信。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您的文章,对您产生钦佩之感,就写信给您了。我知道您很忙,我会闲话少说的。

初一时我就任班长,工作认真负责,同学们也都很佩服我。我们班曾经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可是,现在我恨这个“班长”,我恨它。因为它,我在学习上多一种压力;因为它,我比班上每一位同学都忙;因为它,班上的某些同学说老师偏爱我;因为它,我经常被一些男同学“骚扰”……我快要烦死了。

我曾经向老师提出辞职,但连遭拒绝。老师说:“这是同学选的,你岂能让大家失望呢……”可是,老师从来就没问过我有什么感受。慢慢地我对老师开始有了反感。老师和我父母很好,但每次他到我家去,我都对他很冷漠,在学校我见到他就跑。为了让他知道我不配再当班长,我从以前的好班长开始变了。直到现在我还是在变。可是,老师对我的变坏总是宽容。我现在已经快成了班上最调皮的女生了。可能同学们对我也开始不满意了。可是老师还没有辞我。为什么老师还是坚持让我当班长呢?我以后该怎么办?

原来如此,这是一个自己砸牌子的女孩。我赶紧回信:

读了你的信,马老师感到你挺会和自己过不去,挺会糟蹋自己,真为你捏一把汗。你的心灵确实走进一个困境,但你不知道这个困境是什么,这便是你不知道为什么给我写信的缘由。老师为什么坚持让你当班长,这根本不是你面临的问题,你面临的问题是:你千方百计要把自己由一个好班长变成一个坏班长,到底是想干什么?这才是你的困惑所在。就是说,在潜意识里你不是对老师的做法有困惑,而是对自己的行为有困惑。你也许直接的目的是要辞去班长。可是,等你这样真的变得不可救药,成为一个十足的坏班长了,那时你也许不用为当班长而“烦死了”,可你又去哪里寻找真正的快乐呢?到那时,也许你只有流淌悔恨的泪水的份了。因为,人生少年时,最大的心理特点是自制力自控力有限,不容易把握自己。一旦你在某一方面选择了下坡路,就会不知不觉中带来整个人生的全面滑坡,而且一旦滑坡是很难收住脚步的。你看到过一块石头从山坡上滚下来的情形吗?要想从中途止住它该是多么不容易?你若是想象一下这种情形的可怕,你自己也会为自己捏一把汗,也会真切地感到你现在的做法都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都是在糟蹋自己的前途。

其实,凡事都有两面理,就看你怎么看了。细细想来,当班长的压力可以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当班长的忙碌可以让你忙出将来成就事业的本事,当班长有助于你的成才。你自身的实例完全可以让你体验到这一点。所以,有些学校实行学生干部换届制,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同学有锻炼成才的机会,你想光是自己忙还不成呢!至于同学们的看法以及和同学们的关系,全看你怎么做了,并不是当不当班长而简单决定的。

老师所以继续让你当班长,可能是老师和你家的关系好,也可能是老师对你的偏爱,还可能是在老师看来你并非如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坏,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老师更可能是对你一直抱有很好的期望,即使看出了你的变化,也希望你能走过一段弯路再走上前进的坦途,不想因为换掉你的班长而让你由此而真的走了下坡路不能回来。想想看,没有这种可能吗?你为什么不这样试试来理解老师呢?在心理学上有个“自我中心”的说法,讲的是人容易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于是人们之间出现了许多的不理解。所以,人际交往上心理学教给人们一个好办法,叫做“心理换位”。你现在也许就很需要心理换位——换个角度,从老师的位置来想想。也许你就不再恨“班长”,不再恨老师了。

如果把这些仔细想好了还是不想当班长,也不必非要采取给自己抹黑的战术。你说老师从来不问问你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不去主动和老师具体而真诚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呢?在人际交往上不能只是等待,而应采取主动沟通的策略。许多交往上的失败,常常是源于我们缺乏与别人的主动沟通。你只是和老师提出过辞职,而没有具体讲过你的感受,老师哪能理解你的真实想法呢?

好啦,现在你一定想通了,不管还当不当班长,你都不会再和自己过不去,不会再糟蹋自己。因为你是个聪明的女孩,你懂得该怎样善待自己的。是吗?相信你会继续做个好女孩。

又一个班长同学的烦恼

看来当班长真是不容易。你看,这又是一个班长同学的困扰:

我是一个中学女孩,本来我不善于和同学打交道,和女同学没有共同话题,更不敢和男同学讲话。可是,到中学后不知怎么回事,我对班主任的话言听计从,佩服的五体投地。刚入学还没有选班干部时,我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一直都积极地协助老师管平时班上的纪律,老师也很肯定。后来在同学们选举班干部时,我得票最多,老师就让我当了班长。我管纪律特别严,只要谁做了违纪的事,我就把这些人的名字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就批评他们。那时我认为自己做得很对,可是,到头来我却成了同学们眼中的敌人,他们都十分恨我。后来重新分班,我又一次当班干部,就不再管班上的工作了,我不想再一次受伤。直到现在,同学们和我的关系还是不好。我真的很烦恼。您说我该怎么办?

怎样排除这位班长的烦恼?下面是我的实话实说:

马老师感觉你是个不错的女孩,所以老师和同学们才选你当了班长。可是,你为什么陷入苦恼之中?是你对工作大胆负责有错了?不是。如果一个学生干部对工作不负责任,只会当老好人的,肯定不会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是同学们太坏了?也不是。你也不会认为,大家都是坏蛋只有自己是好人。那么,你的苦恼来自哪里?

当然,不免有老师工作方面的原因,也不免有同学们认识方面的原因。但重要的还是自己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更好。你说呢?马老师以为你的苦恼,是因为在有些问题上你陷入了认知误区。

一是你没有演好自己的学生角色。每个人都扮演着许多的社会角色。学生干部是一个角色。但任何一名学生干部都不要忘了,自己首先是一名学生,一定要记住,你和大家的关系首先是同学关系,然后才是干群关系。既然你的角色首先是学生,你说你最佩服的是怎样的学生?当然不是仅凭他管不管纪律,更重要的是看他在德智体各方面发展的如何。就是说,首先看他当学生的功夫是不是过硬。想想看是这样吗?你是不是光顾了管纪律而忽视了自己的发展?

二是你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非角色影响力。作为学生干部,对同学们的影响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你是学生干部这个角色本身,你的话比一般同学的话有影响力;另一方面来自你的学生干部这个角色之外,比如因为你学习特别棒,比如因为你心眼特别好,等等,同学们特别信赖你,愿意接受你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与你的学生干部角色无关,就叫做非角色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说,你是不是对自己的非角色影响力发挥的不够?

三是没能很好地使用评价标准。大家都是普通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我们大家不是圣人,何况你们还是正在成长的学生?但是,人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在评价上容易使用双重标准,对人严,对己宽。其实,学生干部首先需要做到的,不是怎样管好别人,而是首先管好自己,对别人还是需要多些宽容。有句话叫做“打铁先得本身硬”,你自己做得如何呢?

四是你对“工作认真”的理解有些偏颇。一个学生干部对工作是否负责,不是仅仅表现为简单地向老师汇报同学的错误,而是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帮助大家做好自己的事。想想看,你是不是在这点上存在认知误区?

为什么出现上面的认知误区呢?这与你的经历和性格有关。你过去不爱说话,在人际交往上感到了孤独和痛苦,你的人际交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就以极端的形式表现为你的“勇气”,表现为不顾一切“特别严”地管同学的纪律。这是你在潜意识里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一种方式。而你自己对这些没有清醒的认识,老师也没能给你指导。于是,酿成了你今天的痛苦。

马老师了解的几位学生干部,就很少有你这样的痛苦。因为他们比较妥当地处理好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严以律己,功夫过硬,所以越是工作认真负责,越是得到大家的拥护。你该怎么办?马老师以为,你“不再管班上的工作”,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只能从另一个方面妨碍你的同学关系。现在,你需要的是就上面说的几点进行一下认知调节,以一种自然的平等的心态和大家交往。这样,同学们肯定不会因为你的认真工作而把你当做敌人,只能更愿意接纳你这位朋友。

男孩,走出一个人的世界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中专生,今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您的一篇文章,感到您能帮我解脱苦恼。我今年16岁,现在感觉心里除了烦还是烦,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凌云壮志,生活失去目标,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在别人眼里,我这个人性格非常古怪,且有较重的隐私观念,以至很怕别人彻底了解我。我的性格很内向,在班内同学们跟我相处的很糟。有时在集体活动时,班上好像没有我这个人似的。我总想改变同学们对我的态度,却没有用,反而使我更加自卑。一位同学对我说,可能是因为年龄不同。但我在其他班却有不少好朋友,当中也有不少比我大的。我有一个坏习惯,不想过多地说话,也不大会讲话,曾因不会讲话使人误解而得罪过人。在我心里烦的时候,任何人都不想理,更容易为一些小事而冲动。为此,有的同学说我总是凶巴巴的,其实我也不想这样。

我总是比较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谈心聊天,哪怕是默默地在一起。在我上初中以来,就一直与班上的女孩子玩得好,现在与别的班的女孩子也合得来。我经常幻想,有时想过异性。我总想有人关心我,与我分忧,但只有女孩子才能做到。也许,这就是我喜欢与女孩子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吧?我曾想过我为什么不是一个女孩子。现在,学校关于我的谣言满天飞,不是与本班的女孩子就是与外班的女孩子。但我一直相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尽管如此,为免得麻烦,很多女孩子都有意避开我。现在,我处在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里。为此,我很痛苦。我跟女孩子交往难道也有错?

我这是怎么啦?我该怎么办?请您帮帮我。求您把这封信也退给我。

学生刘建军

刘建军同学:

你好!感谢你对马老师的信任。你的问题不是和女孩子交往有没有错,而是一个交往模式的问题。

马老师知道你和女孩子交往不是为谈恋爱。别人对你的看法是误解你了。你可以不在乎。现在的问题是,你不想谈恋爱,为什么那么想和女孩子在一起?是因为你的交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你是个男孩子,却不能顺利地和男孩子交往。人的交往需要不能满足是十分痛苦的。怎么办呢?于是,你选择了女孩子作为交往对象,来满足你的交往需要。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补偿作用”。就是人采取种种方法来弥补自己因生理或心理原因而导致的某些需要的不满足,从而减轻内心的不适感。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就是说,你不是愿意只和女孩子交往,而是由于你的交往需要未能满足,只好以和女孩子交往来弥补。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据来信看主要是你性格上的原因。这有两点:一是性格中的自我否定意识。就是说,你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肯定,没有足够的自信,于是,你才不能放开了和同学们自自然然地相处。一是性格中的自我封闭意识。你不想多说话,谁也不愿意理,怕别人了解自己,有较重的隐私观念,以至现在还要求马老师把你的信寄回去——在那么多的读者咨询来信中还没有过这种情况。这是你自己封闭自己的表现。这样,别人还怎么和你打交道?马老师不是批评你,而是说,通常情况下如此与人交往,是很难顺利的,只能给自己造成烦恼。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你只能在女孩子那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了。

可是,一个男孩子如果只能和女孩子交往,是人们不能认可的不正常的交往模式。于是,就有了议论纷纷。到后来,女孩子也自然要对你避而远之了。你和外班的同学交往也是类似的原因。于是,你到了一个人的世界里,感到很痛苦。

你该怎么办呢?

要走出一个人的世界,还是要靠你自己。至于办法,弄明白了前面的原因也就有了。一是建立自信。你不必为了交往而交往。最需要做的,是用知识,用学识,用才干,来充实自己。中专生活,容易让人懈怠。其实,作为学生任何时候学业都是最能让人挺起腰杆的事。二是开放自我。凡是为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而痛苦的人,大多是自己不能和别人交心。自己的心里话不愿讲给别人听,别人也自然不会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开放你自己,就会有朋友走进你的心。

好,还是那句话:走出心理困境最终靠自救。相信你能从改变自己的性格入手,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你的大朋友马志国

用温暖的心看生活

我今年19岁,正在读高三。进入高中之前我是个品学兼优的女孩,谁都认为我的前途如那万里无云的天空一样晴朗明媚。进高中后我也是佼佼者。我认为我的未来充满希望,可是我错了,在这里发生的变化让我的前途一片渺茫。

高一的时候,我被顽皮的男生无意间撞伤了胳膊,撞伤了头,撞断了脚骨,我很宽厚地原谅了他们,认为他们不是有意的,更重要的是我已经受伤了,没有理由再让他们受到伤害。当老师和父母向他们索要赔偿的时候,我劝阻了,并为他们说了好多好话。父母接受了我的请求。我很高兴为同学们做了好事。但是,当我带着伤痛来到学校的时候,我没有得到同学们的问候和安慰,而是一声声冰冷的奚落嘲讽和讥笑。我没有得到丝毫的温暖,只感到冰雪一般的寒冷。已经落下很多课的我,深深地被同学们的冷酷无情所刺伤了。后来,我在放学的路上又被一辆机动车撞伤,幸好只撞断了脚骨。到我返校时,买饭,上楼,去厕所,还很困难,但我咬牙坚持自理。连别的班的同学都对我询问情况,可我们班的同学却无动于衷。到了高三,我一次次调动起热情,可每次都被同学们的冷酷无情所浇灭。

马老师,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我开始用怜悯的眼光看自己,为什么我的不幸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为什么我会生活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为什么我会这样被人瞧不起?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您能告诉我吗?

面对这“冰雪一般的寒冷”的心,我能帮她找到阳光的温暖吗?我尝试着交流:

马老师懂你的心,但马老师不想说很多同情的话,因为你写信不是为了乞求同情。你也许说又遇到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相信看完马老师的信,你就会发现不能随便把人看成冷酷无情的。

生活难免挫折困难,这几乎是人生的应有内涵。以你的年龄这是很好理解的。问题是你究竟遇到了多大的不幸?被人撞伤,被车撞伤,在我们的生活中难道不是平常的事吗?何况你的伤势不是很重。你也许怪马老师心狠:对我的受伤,为什么说出如此冷酷无情的话?不是冷酷无情,是实事求是。马老师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同学们闹着玩儿不小心把我压在了下面,小腿骨骼受伤,整整休学半年。这也算是个不幸吧?但如你我这样的不幸到底有多大?再说,即使真的遭遇了较大的不幸,当你想想世上那么多不幸的人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远远不是最不幸的,由此你会心生一份幸运:比起那些更不幸的人我岂不是幸运吗?现在,我猜你已经比较冷静地看待自己的不幸了。

马老师知道,本来让你感到的不幸也不是身体受伤,而是心灵受伤。你为什么感到心灵受伤?为什么把自己的不幸想的天一样大?真的是怪你自己的心理出现了误区。你该走出哪些误区?

首先是走出自我认知偏差的误区。你高中之前的“品学兼优”,“佼佼者”,“前途如那万里无云的天空一样晴朗明媚”,让你太顺利了,太幸运了,太风光了。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自视过高,就会自我期望过高,就会以为只有自己才有享受鲜花和掌声的份儿,就会以为大家对自己理当众星捧月。于是,当你面对“发生的变化”即不再是“佼佼者”的时候,你找不到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特别是到了高三,你不满意你的现状。于是,你开始怜悯自己,感到自己倒霉,感到别人瞧不起你,感到不公平。于是,你的心空没有了阳光,就感受到了寒冷。这是你心理误区的关键。说到此,马老师相信你的心已经平和了许多,因为你不再期望别人对你众星捧月。你已经明白“佼佼者”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利,不是吗?再说,即使你再亮,即使你亮得如月亮,如太阳,在宇宙中说到底不也是一颗普通的星球吗?!大家为什么一定要对你众星捧月?

第二是走出回报期待偏差的误区。同学们把你碰伤,合理的赔偿既是理所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你不让他们赔偿,这是你的自愿。可是,由此你对别人萌生了过高的回报期待,陷入了一个自己编织的心理误区:我为同学们做了“好事”,我有恩于人,你们应该对我感恩戴德,对我感激涕零。说白了,你们欠了我的人情,理应回报。何况我是佼佼者?于是,当你回到学校的时候,你的心态很有点“功臣凯旋”,“恩人光临”。于是,你的期望和同学们对你的实际态度出现了反差,于是,你的心又多了一份寒冷。说到此,马老师相信你的心已经温暖了许多,因为你不再抱怨别人冷酷无情。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你不要人家赔偿是你自愿的,如若由此就以为别人欠了自己一笔人情债,哪里还有你的宽厚可言?与其让人家日后欠自己的人情债,还不如当初接受人家的赔偿。因为人情债是个永远还不清的债务啊!免于赔偿,人家是否感恩戴德是人家事,我们有什么理由这样期待呢?再说,实际上你来到学校,那些碰伤你的同学未必给你的是奚落和嘲笑,你想想作为男生怎么对你表现过多的关爱之情?而对其他同学更没有理由期望人家感恩戴德,对吗?所谓奚落和讥笑,也许是有些同学看到你受伤后的样子感到新奇的笑声和议论,未必有恶意。只是你的回报期望过高,才让你没有找到感觉。

第三是走出人际心理偏差的误区。你两次受伤,特别是第二次受伤,可能接受一些别人的生活上的照顾更好,比如上楼,买饭,去厕所。但是,你为什么没有明确地向别人提出请求?你心理活动是这样的:我受伤了,理所当然受到别人的照顾,何况我是佼佼者?难道还用我来求你们吗?说到此,马老师知道你的心更多了一份平和和温暖。因为你知道,如果说第一次受伤你的回报期待已经不妥,第二次你就更没有理由期待别人的主动帮助。人家照顾不照顾是人家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这样期待人家?何况,同学们都很忙,人往往要首先想好做好自己的事,你不提出请求,人家知道什么时候你需要帮助?再说,你到校的时候,可能确实认为克服一下困难是可以自理,没有指望靠别人的照顾。更现实的情况是,你确实是自己独立解决了所有的生活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谁有心帮你,难道人家不该想想:你是否会接受?你凭什么认为人家都是无动于衷?至于别的班的同学的询问和惊叹,那是因为他们不知情,本班同学还要天天这样惊叹和询问吗?其实,如果你感到生活确需照顾,只要由家长或自己与合适的同学沟通协商就全好了。至于同学们说话做事即使确有什么不妥,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你说是吗?

走出误区,你就不再心寒。以温暖的心看生活,你就会看到生活阳光灿烂,用温暖的心看前途,你就会看到前途充满希望!

议论人的女孩多烦恼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中专生,有个问题缠绕着我,请您给帮助我。我和小A、小B是同一宿舍的同学,曾经的好朋友。可是,最近闹翻了。原因就是我和小A在一起的时候时常议论小B,和小B在一起的时候又时常议论小A。结果她们互相听说了这种情况,就都不再拿我当朋友了。我真的没有什么恶意,也没说什么坏话,只是心里总想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才议论起另外的一个。这件事让我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整天想着它,看书,听讲,做什么事时都在想。我一下子失去了两个朋友,您说我该怎么办?

一个烦恼的女孩

烦恼的女孩:

你好!你正处在“不能没有朋友的年龄”,马老师很理解你失去两个朋友的苦恼。可这的确全怪你自己在人际交往上陷入一个不小的误区。

在人际交往上,议论他人是常常会让自己陷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的,在对等关系的几个人中更是如此。即使不是故意拨弄是非,也同样会导致这样的人际障碍。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沟通中信息的传递过程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在间接的沟通中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人在接受一个信息后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的时候,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常常有一个“主动的创造性”地加工的过程。于是,再传递给别人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解添加进去,从而导致信息的失真。这就是平时说的“捎话捎多了”的道理。就是说,你对一个人说的话,当她再传给另一个人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变样了,而另一个人还会有自己的“主动地创造性地”理解。当她们相互沟通之后,彼此对你的话又会多一层新的理解。她们会怎样理解呢?她们很可能会想:“我们两个都拿她当朋友,她却在我们之间说三道四。真是岂有此理!”于是她们不再拿你当朋友了,于是你陷入了尴尬。再说,尽管你在议论别人的时候没有恶意,没说坏话。却也不可否认,在潜意识里你是想通过议论第三者来表示与对方关系的亲密的。所以,你也不必感到冤枉,是吗?

现在你该怎么办?很简单,一是对真心朋友只需该帮一把时就伸出你的手,而不是在一起议论第三者以表示亲近。二是对谁有话最好直接交流,不要间接传递,以减少心信息的失真。如此,你仍然会拥有好朋友,你的心神不宁和自我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你的大朋友马志国

做一个宽容的女孩

灯下,我又开始了与心理求询的朋友的交流。这是一个女孩的心声:

我曾经拥有一份很快乐的心情,因为我的身边有许多给我带来友谊的朋友。可是,后来我慢慢发现了这所谓的友谊中存在的问题。

先说我和班长之间的故事。以前,在我眼里,她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孩,学习好,人漂亮,开朗活泼。可是,后来我发现她只是和我借东西时对我热情,在其它的活动中比如讨论学习问题,比如去上课间操的路上,她总是和别人在一起。我终于明白了,她根本没把我当成一个真正的朋友。我发现自己受骗了,心里很难过。终于有一次我们吵架了。为人处事我有一个原则,无论和谁闹了矛盾,只要是我的错,一定道歉;如果不是我的错,我绝不会低头的。这次由于不是我的错,我一直等着她来道歉……

再说我和一个男生之间的故事。他不算潇洒漂亮,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人缘很好,成绩也不错。以前我一直把他当成朋友,经常向他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他也乐意帮我。他和班长的关系也挺好。就在我和班长不说话的两天后,他也突然不理我了。我问他:“你为什么不理我?你要是不想和我说话,你可以直说。”他说:“我没有这样想。你要是这样想,你说,我现在就走!”我马上脱口而出:“你听好了,现在就请你走开,我不想理你了!”他真的扭头就走了。一气之下,我把他借给我的书还给了他,由此断交了。于是我又多了一份心痛。我也等着他的道歉,我只需要“对不起”三个字。可是他们却在我面前更放肆地嬉笑打逗……

我现在不再期待他们的道歉了,但是我绝对不会主动与他们和好的,我绝对不会向他们低头的。即使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负了我,我也不会低下那颗不屈的头。可是,我又不想在高中时代结下“冤家”,况且我自认为是一个宽容的女孩。

我总是希望有一个人真正在意我,把我放在心上。可是,经过这一连的打击伤害之后,我不再相信会有这样的一个人了。于是,我不想再相信别人,我要学会伪装自己。可是,让我奇怪的是,我居然相信了您。可能您是我唯一相信的人了。所以我把我的心里话都说给您听。马老师,我真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您说我该怎么办?是不是我的处事方式有问题?

又是女孩的故事,又是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我可以给他们的关系评断是非对错吗?我不能。因为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常常不是个简单的是非问题,而是人际交往策略问题。于是,我真诚地与女孩交流:

很高兴你把马老师看成唯一可信任的人,可是马老师也怕成为“负”你的人。因为马老师这里说的,不一定都是顺耳的话。你还想听下去吗?

首先,同学之间的冲突未必就是我对你错。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的许多冲突,常常不能分出是非对错,而是彼此缺乏心理换位。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你先和一个的女孩闹翻了,又和一个男孩闹翻了,你也许有你的道理,可人家未必就是千错万错。不然,又怎么理解你自己说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怎么理解你评价那个女孩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孩”,那个男孩“有一颗善良的心”?这说明,就是在你这么抱怨人家的时候,你对人家在潜意识中也还是有好感的。是吗?

其次,同学之间需要保持心理距离。你们本来是好友,所以有不愉快的感觉,不一定就是彼此有意见,很可能是你和好友交往中没有注意保持心理距离,让‘人际气泡’受到‘拥挤’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叫作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距离太近了不能满足彼此人际气泡的要求,人虽然没有挤在一起,‘人际气泡’先感到‘拥挤’了。人际气泡的‘拥挤’就使人感到不舒服。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就你与班长的关系说,你把她当成一个真正的朋友,你们总是在一起。每当她工作处理不恰当的时候,你就给她指出来,这就使人际气泡受到拥挤,人家独自的心理空间被侵扰。于是,人家感到了不愉快。马老师接待的来访同学终有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以至有的同学抱怨说,我俩本来是好朋友,可他为什么背叛我?其实,哪里是什么背叛,只不过是想尝试拉开一点距离。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应该保持距离。适度的距离感同样会使人享受到友谊地天长地久。

第三,你对人家的认识难免主观色彩。在人际知觉中有一个定势效应。在你们发生冲突之后,你对别人的抱怨也形成了一个消极的定势,于是,你看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是对你不友好的表现。其实,他们在你面前“更放肆地嬉笑打逗”,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种定势效应的结果,是你的主观臆测。

第四,即使别人错了也还是宽容为上。宽容是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秘诀。善于宽容别人的人,总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调查表明,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喜欢与随和宽容的人打交道。就你信中所说,你们之间的冲突,原本无所谓大是大非问题,说不上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即使确实是别人错了,也不妨宽容一步。你听说过“求大同存小异”这句话吗?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常常不是简单的可以论出是非对错的,更多的是个性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存在是非对错的事,也应该宽容别人,不必要对别人的言行举止过分地挑剔。我们谁都不是圣人,为什么过分苛求别人呢?马老师很高兴你愿意做一个宽容的女孩,现在正是表现你的宽容的时候,是吗?

第五,想让别人在意你,需要你先在意别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互动和对应的。我们在交往中总是期待别人先满足自己的需求。你要别人爱你,你就得给别人以理由。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普通人,没有圣贤。人家为什么要在意你?不给人家一个理由是不行的。这个理由就是你先在意别人。为什么要求别人先给予,而自己不先付出?人可以要求自己先付出,但不能这样要求别人。你说是不是?

说到这儿,你看马老师还是可以相信的吗?马老师猜想,你知道不会全世界的人都负了你。因为果真感到别人都负了自己,那一定是自己的心态出了毛病。马老师很高兴你不想在高中时代结下“冤家”的态度,更高兴你已经想到了“是不是我的处世方式有问题”。所以,马老师感到不是你不想再相信别人,只是人际交往上出现了困惑。好了,现在你看清了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所在,相信你会主动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如此,你会领悟到人生更多的幸福!

女孩能够领悟我回信的意思并付诸行动吗?信寄出后,我还心存疑虑。放假前夕,我又收到了那个女孩的来信:

马老师,读了您的回信,我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您教会了我怎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想,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我会牢记这一点的,我会做一个宽容的女孩!

马老师,现在我可以骄傲地宣称:我没有看错人,您的确是一位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真的很感激您能倾听并伸手拉一把我这只迷途的小羔羊。谢谢您帮我走出了那片阴影,帮我排遣了心灵的困惑,帮我找回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生活的阳光。我会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马老师,真的谢谢您!祝您身体健康,拥有一个愉快的假期!

真高兴这是个很能自助自救的女孩!

女孩的故事再一次证明:人际之间常常难分谁好谁坏,人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人只是常常陷入心理误区,只要走过误区,还是愿意与人为善的。所以,人们才那么崇尚理解和宽容。

追星女孩,先要学会爱自己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个中学生,一个追星的女孩,喜欢上了港台第一帅男——古乐天。以前我追星是有目的的,我想努力奋斗,觉得学习好了,以后有本事了,一定会见到古乐天的。

可现在我很苦恼,我开始了没有目的的追星。我喜欢他的人,他的歌,他的电影,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他。我凭着自己的幻想,写了一个剧本《缘》,里面就有古乐天,我把我对他的爱全写进了剧本里。写完了我又想,写了也不会拍出来,就非常失望,就呆呆地看着我的剧本,想着古乐天。我多次梦见他,并把每个梦都记在了日记本里,我希望他能记住我,甚至我希望是他的妹妹什么的。我想读完了初中去广州,那里离香港近,有缘的话,我会见到他。可是,就算我见到了他,留了张影,签了个字,又有什么用?

有一次,我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当代歌星》,两大版都是古乐天,好酷,好帅,这时我的脸好烫,我知道我脸红了,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我怕别人笑话,忍住泪,冲下楼去。我用自己仅有的积蓄买了一本《当代歌星》,晚自习的时候开始看。现在,每当考试的时候,我总是看着古乐天的照片发呆,幻想着,幻想着他就在我身边,离我很近很近,而忘记了答卷,成绩一滑再滑。我的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幻想都被打破了。马老师,请您帮助我,我不想为古乐天付出一切,失去一切,但我又控制不住自己,我该怎么办?请您告诉我!

永远爱古乐天也爱您的女孩郭纹欣

郭纹欣同学:

你好!马老师谢谢你的爱。可是马老师要说,你不能轻易说爱。你至多不过看了马老师的一些文章,对马老师没有什么了解,爱从何来?对古乐天也一样,你根本就不了解他,你又爱他什么呢?

你对古乐天的爱,即所谓追星心理,在心理学上叫做“偶像崇拜”、“英雄崇拜”,如果崇拜的对象是年长异性也叫“牛犊恋”。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固有特点。因为男孩女孩要长大,要寻找自己未来的目标,偶像就是他们形象化的目标,那里面寄托着青少年的向往和追求。从这样的意义说,不能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简单地压抑,而应该引导。至于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认为,在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必经历程中,不少人要经历一个向往年长异性的阶段,这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陷入英雄崇拜的少男少女,往往表现为着迷地倾倒于所向往对象的一举一动,并将对象偶像化,对其体验到强烈的精神依恋。“偶像崇拜”、“英雄崇拜”、“牛犊恋”形象地揭示了这一特点。而成为迷恋对象的人,往往是周围年长者,因其或是容貌,或是才识,或是能力,或是人格,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时便引发了青少年的崇拜心理。如果偶像是是异性就会产生独占的爱情需求。这种恋情往往是如痴如迷的“单相思”。影视歌星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很容易诱发少男少女的崇拜心理,如果是异性,还会陷入痴迷的单相思。

少男少女的偶像崇拜心理有其积极意义,它可能对人有激励作用,可能激发少男少女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为之努力奋斗。比如,有的心中有了崇拜的偶像,就会通过模仿、参照、暗示等心理机制,使自己在行为方式等方面效仿偶像,从而促进学业;再如,有的为了拉近自己与偶像的现实距离,而发愤求学刻苦攻读。这些都可能激励男孩女孩有所发展有所进取。你说的以前的有目的的追星体验就是这种情形。但是,偶像崇拜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很容易形成对青少年人生的消极影响。如果一个少男少女只是把对偶像的崇拜停留在幻想上,就会失去激励作用,只能是在海市蜃楼上编织感情的故事了。一旦男孩女孩在追星中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学业,没有了自己的事业,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你说还有谁能把你找回来。如果这种偶像崇拜演变成了牛犊恋,那就更是海市蜃楼中的故事了。你说的后来没有目的的追星的心态就是陷入极大的盲目性的体验。

有个道理你很好懂,每一个让少男少女迷恋崇拜的成功的人,他一定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历程,他辉煌的背后一定流过汗,流过泪,甚至流过血。这样的人怎么能喜欢不求进取丢失了自己的人?所以,你对古乐天的爱只能是一场梦。

马老师很高兴你知道如此追星对自己没有什么用,更高兴你不想为古乐天付出一切,失去一切。这说明你已经到了梦醒时分。你说你只是不能控制自己。那么,马老师建议:首先,你对自己的追星心态不去控制而是接纳。人的心理很奇怪,有时候你越是想消灭某个念头,这个念头就越是顽固。偶像崇拜是少男少女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即使是曾经过了头,你也先要坦然接纳。越是接纳,越是轻松,那种念头也就越容易消散。其次,接下来你就会醒悟,该赶紧做好自己最需要做好的事情了,不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作为中学生的你还有什么?第三,你应该这样想,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比古乐天还要好!女孩先要学会爱自己,努力求学,你就会变得更可爱。有这样的信心吗?

好,马老师相信你会从追星的梦中醒来,去追求现实的有意义的美好的生活!

你的大朋友马志国

怎样告别交笔友的烦恼

成长的季节,烦恼真是说也说不完,你听,这又是一个成长季节的烦恼:

马老师,我是一个中学女孩,现在遇到一个让我非常烦恼的难题,请您一定要帮我解决。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给报纸投稿,没想到一次就上了报。自从我的名字见了报之后,好多人都想和我交笔友,每天收到的交友信多达十几封。一下子我的平静的生活中增添了无数的惊喜。读着他们的心声,不忍心使他们失望,于是我就一一回信。这样就占去了我的大部分时间,课余时间不够,就占用自习课和晚上的时间。结果使本来学习就不太好的我,成绩滑到了最低点,让我很苦恼。而且也遭到了老师家长的反对。后来,学校没收了我的来信,这让我更烦恼。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该怎么办?

怎样帮助女孩走出烦恼?我想,我应该给女孩如下的心理帮助:

在心理咨询中不少同学对马老师倾诉过如你一样的交笔友的烦恼,马老师理解你的心情。你怎样才能告别烦恼呢?

首先是读懂自己的故事。中学生交笔友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动性的,一是被动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反映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可能给中学生心理发展带来某些帮助,比如交流一些思想,宣泄一些烦恼等。但是,它给中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所以,中学生交笔友可以理解,但不宜提倡。

先就主动性交笔友的情况说。

如果一个中学生热衷于交笔友,从心理学来看是潜意识里运用了“补偿作用”这种心理防卫机制。一个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或劣势,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影响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体验到内心的痛苦。于是便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或薄弱环节,以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作用运用的恰当可能有积极影响,比如一个学生身体不好,就会在学习上拼命努力,取得成绩。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运用不恰当,往往会使人陷入更深的现实痛苦之中。比如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会拿人际交往当成生活的全部,结果更迷失了自己。而热衷交笔友的同学,常常是现实学校生活中某些需要不能满足,在潜意识就希望通过交笔友来补偿失衡的心理。而那些在学校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心理满足的同学,对交笔友往往并不热心。可以说交笔友这种“补偿作用”的运用,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首先是因为交笔友是带有很大程度虚拟性的人际交往模式,它只能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辅助方式,不能作为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但正由于其虚拟性,容易让中学生沉湎其中,而排斥现实的人际交往,妨碍了人际心理的成熟。马老师的心理咨询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个案,越是热衷于交笔友的同学,越难于适应现实生活,只好让自己躲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一味地向笔友倾诉苦衷却又远水解不了近渴,苦不堪言。其实,人最需要的是身边的朋友,这是人的心理生活的必然需求。所以,我常常和青少年朋友说,珍视身边的朋友,你的心灵才会洒进温暖的阳光。再有,同龄人交笔友当然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是,由于是同龄人,由于审视问题的角度趋同性大,由于心理水平和知识水平等局限,也就难于彼此提供帮助,甚至还可能导致极端化思维,更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这和心理咨询通信之类的面对的是年长而又专业的人员沟通是不一样的。

再就被动性交笔友情况说。

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学生,从心理水平说没有能力,从社会角色说没有责任,如同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那样为求询者提供帮助。有些同学就曾经向我求询:每天笔友的来信很多,如果不回信,我是否对不起人家?如果回信,我荒废了学业怎么办?其实,你现在不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吗?你的成绩不是已经降到了最低点吗?等你的新奇感消退之后,你还会感到每天十多封的来信更是个沉重的负担。到那时你就没有了惊喜,只剩下烦恼了。因为,一个中学生丢失了学业,就是丢失了自己整个的人生,还能有比这更痛苦的吗?

其实,这样看自己的故事,你就不难理解老师家长不赞成交笔友的动机了:每天那么多的来信,会不会给学生带来伤害?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问题是社会上确实有人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给学生寄乌七八糟的信件来谋利。至于扣留来信的做法,当然不可取。但是从感情上说,你不是可以分明感受到那也是出于对你的爱护吗?

所以,依马老师之见,笔友可以交,但不能拿交笔友当作生活的全部。还是在你的身边,去寻觅你的朋友,去播撒你的友谊。如此,你才会告别烦恼,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面对外号的烦恼

心理咨询中,又一个男孩对我这样诉苦:

马老师,我是您的忠实读者,一个16岁初中男孩。没想到将要毕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让人非常烦恼的问题。看了您的文章,也想请您帮助我。

是这样的,我是个比较胖的男孩,但一直人缘不错。可是,有同学看了电视剧有个叫“肥猫”的,那天开玩笑的时候对我说,你看,你就像那个肥猫的弟弟。又一个同学接过话来说,真的,挺像,干嘛还弟弟,你整个一个“肥猫”。随着一片笑声,这个外号从此粘在了我身上。这么长时间了,常常有同学就这样叫我“肥猫”,虽然也不高兴,但并不特别在意。可是,最近,我却不知如何是好,内心非常痛苦,非常压抑,简直成了心病。有时候,甚至连上学都不愿去了。

您说,我该怎么对待这件事?

在我的心理咨询中,常常有一些青少年朋友对我倾诉关于外号的烦恼。面对外号的烦恼,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与男孩进行了下面的沟通:

首先是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

起外号,的确是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一件事。同学之间互相起外号,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外号之中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朋友观察和创造的智慧之光。由于年龄特点,常把聪明才智用在观察同学身上,对同学身上的一些特征加以概括之后,便成了“外号”。相当一部分外号,既与姓氏有关,又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还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亲热和融洽。如一个同学的外号叫“小广播”,一来是他的名字叫“肖光波”,二来是他的确活泼灵活,消息灵通,能说会道。这可以说是外号的一种情况,这情况的外号是一种善意而亲切的称呼。我看“肥猫”的外号就属于这种情况。

还有些外号是一些偶然的巧合,让人发生联想而形成的外号。如一个名字叫“郑浩”的同学,别人叫他“正好”。这类情况较多,可以算是中性的。

再一类外号,或多或少有损人的形象,这种情况是把人的某个短处夸大强调而作为外号。

事实上,同学当中的外号不可能完全被禁止。对上面三种情况应加以区分。就一般情况说,外号大多不是恶意的,几乎可以算少年生活的一种特别的记忆。无需特别在意。你说呢?

第二是正确对待同学们给自己的外号。

一般情况下对外号最好是不必太在意,这样可以收到淡化的效果。如果感到确实难以接受,一是郑重而坚定地对叫外号的同学表示抗议。二是严以律己勤奋努力全面发展,让同学们不敢瞧不起。三是跟老师反应,请老师帮助做好同学的工作。

不过,马老师还是赞成对外号换个角度来看待。不用说对前两类外号,即使是第三类外号,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去年,马老师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做嘉宾。我记得当时专门讨论过这个外号的问题。一个大学生回忆小时候的生活说,因为他脑袋有点大,同学们见到他就说“大头,大头”。开始他很反感,而且因此好长时间心理压抑,非常自卑,一位自己是个丑陋的男孩,连人际交往都出现了障碍。后来他想,都说脑袋大聪明,大头就大头,有什么不好?于是,更加认真地努力读书。结果,不仅他的考试成绩遥遥领先,还读了不少课外书,在同学中简直成了知识渊博的人。为此又有了一个新的外号——同学们都佩服得叫他“小博士”了。后来,真的考取了名片大学。你看这个办法如何?其实,有人叫你“肥猫”,也不必特别反感。电视剧中的肥猫不是很可爱吗?他的善良可爱感动了多少人?照你所说,同学们叫你肥猫也是善意的。再说,这个外号还会促使你为了减肥而加强体育锻炼,由此,也许还能练就一个强健的体魄呢?

第三是从自己做起不叫别人的外号。

如果我们自己不赞成起外号,当然应该自己先作到,不把聪明用在给别人起外号上,更不能以起外号来损伤同学的人格。同时,我们也不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叫同学的外号。这样,往往别人会尊重我们的。

最后是善待心理压力。

马老师认为,你所以现在对于外号特别敏感,与你目前面临毕业的心理压力有关。毕业欠复习迎考,往往给人带来心理压力,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种压力迁移到外号上来了,表现对外号的关注和过敏。其实升学压力才是问题的根本。人的心理困扰常常这样转移,把别的事物作为心结的一个象征或者叫作标志。所以,马老师想说的是,你还需要善待升学迎考。毕业升学是人生难得的一次享受,拿出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和享受,你的心就会慢慢平和下来,你也就会更有效地复习迎考。于是,外号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怎样演好你的学生角色

电话铃突然响过之后,我接待了一个男孩的来访。

这个男孩已经是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18岁,读高二。他见到我时强露笑容,却也难掩他心中的焦躁、愤懑、恼怒。在稍稍调整一下他的心态之后,他讲述了事情的梗概:

前两天的自习课上,我和同桌好友先是逗,后是吵,吵翻了还动了手。老师发现后严厉批评,责令检查。第一次检查老师说不深刻,写第二次之后,老师说晚上听候处理。第二天早上,老师说需要和家长沟通情况。我没有及时地提供电话。老师这时已经表现出不满的意思,经过别的渠道跟家长取得了联系。我和老师请假回家,怕我爸爸着急。老师不准假,我就告诉同学一声私自回家了。学校知道后很恼火,在我回校后严肃地批评,派车让老师亲自把我送回家,要我好好反思。我强忍到今天上午按老师说的时间和爸爸一起来到学校。到校后老师和我爸爸讲,要我跟几位有关的老师承认错误。

听到这里我说:“那你有什么压力,为什么冲动?”

“我不服!我不理解!已经这样了还让我承认什么错误?这件事已经给我造成精神上的学习上的损失,就要期末考试了,我肯定考不好了。这究竟怪谁?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本不该这么重,怎么跟我没完?我爸爸跟我做工作,我就把满心的火跟我爸爸发泄,越闹火气越大……”言语间一脸的懊恼,看那阵势非要找谁讨个说法不可。

“你不服,你要怎样呢?”我故意说:“暂且不论孰是孰非,就按你说的,就按你想的,你想怎样?我建议现在就去请一个律师,看看律师有没有兴趣。”见他左右为难的样子,我继续说,“你亲自试试就会发现,律师会微笑着把你送出来:真是小孩子!律师不管,你只好去找校长或局长评理了。如此你也许真的要混一个处分呢。你想过继续闹下去的后果吗?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个学校你还能呆下去吗?你已经18岁了,你必须对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负责。”

见他心里开始“灭火”,开始了较冷静的思考,我继续说道:“马老师不是说让你学会忍,而是说让你学会归因。问题发生之后,人们总要进行归因。心理学发现人们的归因有两类:一是内归因,也就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二是外归因,也就是多从自身之外找原因。前者交一次学费就有一次收获,后者交多少次学费也学不会生活。你前面的心态就是你的外归因所致。现在你当然想做一番内归因了。其实,你很清楚自己在这个问上的错误:起因是你和同学课堂上打架,这是一错;不经批准私自回家,这是二错;直到刚才你还固执己见,不能认识错误,可以想见在整个过程之中你的态度该有多么不好,这是三错。”见他开始了反思,我深入一步说,“你为什么有此三错?用心理学的话说,一个根本原因是社会角色的扮演出现了误区,就是说你忘了你是学生。社会赋予每一种社会角色一定的行为规范,约定俗成,大家都这样做,都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戏才能顺利唱下去。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要讲平等,要讲民主,但必须同时要讲究各自角色扮演。就是说师生之间的许多事都不是个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个角色的行为规范的问题。比如说,师生谈话老师坐着学生站着,你并不去想有什么不好。这就是大家都默认的角色的行为规范的问题。同样,你这次师生冲突也是个角色扮演的问题。你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你,你就该态度很好地接受批评。学校、老师并没有给你什么处分决定,只是批评教育。这原本谈不上什么公正不公正。再说,你在挑剔老师批评教育的方式是否合理的时候,为什么不挑剔一下自己是否当好了学生?”

见男孩情不自禁地点头,我说:“现在当学生,应该演好学生这个角色,将来走向社会不管做什么,都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才是成熟,才有成功。”

“我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一直以为我很懂道理,现在我才明白我很混。今天我就去向老师好好承认错误。”男孩非常坦诚地说。

“你是个懂事的男孩。你能主动想到找心理咨询师来谈谈,这本身就是一个证明。因为你想自救,你在寻求该怎样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信你越来越会演好自己的角色。由此你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父子俩舒展的微笑中我们握手告别。

讨厌老师的女孩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个中专女孩,现在对我们的英语老师非常反感,讨厌她来上课。

事情是这样的。英语老师年轻漂亮,以前我非常喜欢她,所以上课很认真,她也很重视我。每每上课总是提问我。谁说她坏话我就不同意。后来由于文理分班,在我们班的基础上重建了一个班。由于这个班比原来的班英语较差,她慢慢地对我们变得冷淡了,上课不爱提问我们了,如果回答错了就损我们一顿。现在就是10节课也不会喊到我的名字了。我对英语变得冷淡了,不愿听她讲课,不愿听她说话。我自己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要因为老师不喜欢我了而不学习,应学得更好给她看。但是,我怎么也提不起兴趣了。现在不只我一人讨厌她,全班几乎没有不讨厌她的,都在议论她的不好。下课她从不找女生说话,总是围着男生转,她的脾气越来越大,我们就认为她是不是因为没有男朋友或是失恋了。

说实话,她是我所喜欢的老师中第一个让我伤心的,她打消了我的积极性,我越来越恨她。马老师,我这样对吗?我该怎么办?请您帮帮我吧!

一个伤心的女孩李佳

李佳同学:

你好!马老师知道你不是个专门与老师作对的女孩,相反,你恰恰是个很依恋老师的女孩。但是,正是你对老师的过分的依恋心理,让你进入了师生关系的误区。

首先,你对老师的感情有一种独占性的依赖。在马老师看来,主要的可能不是你感觉老师对你们整个班的态度变化了,而是感觉老师对你个人的态度不如以前那么对你“重视”了。这很大程度上是你的主观猜疑。其实老师并没有亏待你,只是不再“偏爱”你。这可不是老师的不是呀!只是你被重视惯了,被宠惯了,受不了老师只把你看成普通的一个同学,对你和大家一视同仁。其实,你想想,老师偏爱你了,对别人不是一种不公吗?

其二,你的归因出现了偏差。教学的效果是师生双方共同决定的。对于你们班上面临的问题,你只是进行了外归因,似乎现在的局面都是老师造成的。这实在是不够客观。你也承认你们班的英语较差,当然主要原因在你们自己。那么,你们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你们肯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那么,已经长大的你们难道只会责怪老师,而不付出行动积极地扭转局面?

其三,你对老师的期望过于完美主义了。其实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自己的不尽完美的地方。如果能够以平常心来看老师,你就不会因老师的一点点不尽完美之处而怨恨老师了。

说到这里,再看老师愿意和男同学在一起的问题,依马老师看只能怪你们女生自己。谁都喜欢大度的人,就是你也愿意与大度的人打交道。而照上面的分析来看,你或你们女生是不是太有点斤斤计较的小心眼了?原本老师没有什么大毛病,却让你那么怨恨。你说,这样一来谁还愿意与你们打交道?相反,男生可能要大度得多,他们也许并没有感觉老师对你们班有什么特别的不好。你看是吗?

说到这里,你也就找到了办法。一是不要再强求老师偏爱自己。二是积极的行动起来主动赢得老师对你们的器重。三是接纳老师的一些不完美。最后,马老师想对你说,老师实在没有哪些对不起你的地方,你的伤心只是你对老师的依恋心理不能得到满足的缘故。所以,就你个人说最需要做的是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样,就不至于轻率地让你对老师的“爱”变成“恨”,你对老师的爱才更富于理性,你也就不再伤心了。你说是吗?马老师相信一定能听到你不再伤心的好消息!

你的大朋友马志国

学会理解老师,是你的成熟

在少男少女的心中,经常吟唱的是赞美老师的歌。但是,有时候也会听到与此不很和谐的音符。在我的心理咨询中也时常听到男孩或女孩对老师的抱怨。你听,这样的故事是否似曾相识:

我是个初三女孩,爱说爱笑。我这个人最受不了别人的气,尤其是受不了老师的气。我和班主任的关系非常不好,他对我好像充满了敌意,一看见我总是板起面孔。我到底哪些地方不好?学习吧,还不错,字吗,在学校也算数一数二的。每逢出墙报或手抄报,班主任对我的态度就变了,他会对我说:“你的行书和楷书都写得不错,你会尽力办好墙报。”我心里清楚,我写的字很像他写的字,他其实是在夸耀自己。我最不喜欢这种老师了。

有一次,熄灯后大家仍然有说有笑。班主任进来第一个就叫我出去。我只能让泪水流啊流。为什么那么多人偏偏只批评我一个人?还有一次,班主任老师讲试卷。我知道这次考得不错,高兴地等呀盼呀,直到最后一张。我知道那是我的,可是老师却把它仍在了地上,说:“这是无名英雄,91分。”我趴在桌上小声哭了三节课。等我走出教室时,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在医疗室,我身上特别冷,班主任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披在了我身上。当时我好激动啊!想起老师给我披衣服的情景我又觉得不该恨老师。

说句真心话,读书十年,只有这位老师这样对我不好。我也多次想找班主任谈心,可是一直没有勇气。马老师,我怎样才能和班主任搞好的师生关系呢?请您帮帮我,我真的承受不了了!

面对这样的一个最受不了别人的气的女孩,我该怎样帮助她?一时我竟没了主意。可是,我感到她是真心想和老师搞好关系的。于是,思之再三之后我拿出点勇气,才写了下面的回信:

抱怨老师的女孩,你那样受不了别人的气,说实话让马老师都不敢给你回信了。请你做好受点气的心理准备——马老师可不是只会说顺耳的话呀!

你和老师的关系不好,我看有几个原因。

一是“自我中心”作怪。自我中心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由于你的自我中心意识,凡事只顾自己的感受,不会替别人想想。于是,你有了对老师的种种不理解不满意。

二是你有些“自我膨胀”。你过去太受宠了,于是你的自我意识膨胀了。你把自己当成了“太阳”。太阳就该总是放光,哪容谁说个不好?哪容别人不把自己捧在手心?你过去可能面对了太多的鲜花和笑脸,哪容鲜花和笑脸不朝向自己?于是,当老师不再把你捧成太阳时,你会感觉是老师对你“充满了敌意”;当老师没有给你那么多笑脸和鲜花时,你就感觉老师对你“板起面孔”了。

三是消极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你脑子里有一个消极的自我暗示: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于是你就感觉老师对你不好。这种自我暗示会形成一个心理定势,就像“疑人偷斧”成语说的那样,你怎么看怎么像是老师对你态度不好。以致会曲解老师的一些做法和说法。

四是对老师期望的“两极化现象”。男孩女孩对老师的认知往往存在两极化:要么,把老师看得特别好,要么,把老师看得特别坏。这是由于对老师的期望太高,把老师当成完人,所以老师一旦有点不是了,就跑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了老师。这就是你为什么容不得老师的一点不是的原因。

你该怎么办?

第一,学会心理换位。你为什么不站在老师的角度想一想?不按时就寝老师批评你,或许是老师以为你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也许是对你的一种特别的关注呢。再说,你爱说爱笑,是不是表现严重理应首先承担责任?而你没有在试卷上写好名字,老师的严厉办法简直就是对你的大恩——你肯定不会在升学试卷上再丢掉自己的名字了。如此一想,你可能会发现老师对你的许多好处呢。

第二,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你先“收缩”一下膨胀的自我,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的学生,懂得不是只有你才有面对鲜花和笑脸的特权。同时,你也把老师当成平常人。老师不是圣人,老师也会和普通人一样有这样那样的不是。这样看,就不会再夸大老师的某些不是,就能较好地接纳老师。人生当然不是为受气的,但是,人必须学会宽容别人。

第三,来点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老师对你的书法不是有很好的肯定吗?老师不是在你发冷时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给你披上了吗?你不妨经常这样想:我喜欢班主任老师,老师对我还是挺好的。这样暗示自己,你就会从老师的表扬中,从老师给你披上的衣服中,从许多事情上,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第四,主动地和老师沟通。积极的主动地沟通,可以通过证实上面的说法来强化你对老师的好感,可以表达你对老师的诚意,还会对老师有更多的理解。

相信你多了一份成熟,因为你对老师多了一份理解。是吗?

信寄出去了,我的心却一直悬着——真不知这个女孩能不能接受我这些并不顺耳的话。大约过了一个月的光景,从那许多的读者来信中,我又发现了女孩的来信:

敬爱的马老师,您好!您的话,没有使我生气,反而让我非常高兴。谢谢您给我的帮助。确实是我的错,我太不理解老师了。我只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未能体味老师的辛苦,一味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太阳”,可是我错了。仔细回想以前的做法,是那么的幼稚可笑。我不该起那样的坏念头,不该那样去对老师。我自己不想受气,可也不该让别人受气呀!我要用一颗宽大的心去包容别人。

以前的我真的是太受宠了,真的是面对的鲜花和笑脸太多了,使我太骄傲了,受不了半点的不如意。我正在重新做起。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勇气和班主任老师谈话,但是,我和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班主任教的那科的作业有不懂的地方,我尽量去问班主任老师,我希望能由此逐步地搞好师生关系。

马老师,我想您肯定是一位很出色的老师,从您给我的回信的每一字每一句中都能看出。老师,有时我会在心中这样想:如果您是我的班主任就好了,您可以用您那双眼睛去洞察学生的心灵。这样,就不会有我这个学生起坏念头了。

老师,还有一件事,我们能不能向笔友那样经常用笔来沟通呢?

马老师,对不起,又耽误您的工作了。真心地谢谢您给我的帮助!

读罢来信,知道女孩对我的分析能有这样的领悟而没有恼火,我心中真的好欣慰——又一个女孩走过了师生关系的误区。

她只是对老师有过误解,不算什么“坏念头”。但她自己的一个“坏念头”的说法,表明她已经有了深深的自我反省,并且正在拿出行动来改变自己。这到底是个好女孩。和好女孩交笔友,谁不愿意呢?遗憾的是我太忙了,我要接待那么多的朋友的来信,来电,来访。再说,心理咨询是最讲究帮求询者自救自立的,更何况她最需要的是理解和热爱自己身边的老师。一个好女孩,能学会理解自己的老师,将有更多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