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高志远:人生当有鸿鹄志
14959100000003

第3章 人生贵有志,不要蹉跎一生

我们从小就学过很多珍惜时间的诗句,比如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等等。这些都是劝大家抓紧时间,不要虚度青春的。父母也经常教育我们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很多人都曾感慨青春易逝,痛惜逝去的青春。是啊,岁月不待人,时间如流水,走过了就永远不再回来。碌碌无为者一生都在感叹时间的无情,而有志之士则是把徒劳的抱怨抛在脑后,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直到抵达成功的终点。之后,他们又将开始新的征程。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她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只能叫时间留下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虽然不能让时间停留,但是却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无论是谁,生命都是用时间来丈量的。因此,时间就显得弥足珍贵。时间就是生命,绝不可虚度光阴,因为浪费时间就等于在消耗生命。

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一生勤奋写作,作品极为丰富,有剧本、诗歌、小说、游记,其中世界文学瑰宝——诗剧《浮士德》,长达12111行。歌德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原因之一就在于他非常珍惜时间,把时间看做是自己的最大财产。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歌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中视时间为生命,从不浪费一分一秒,直到1832年2月20日,这位将近84岁的老人在临终前还伏在桌上专心致志地写作。

鲁迅先生有句格言:“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在工作上。”他为我们留下了600多万字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的缘故。

珍惜时间的例子数不胜数,珍惜时间的成功者更是多如牛毛。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辉煌的一生,就是因为他们立志成功并且争分夺秒地为之付出。

莎士比亚是40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大戏剧家、大诗人,1564年出生,1616年去世。他24岁时开始写作,在短短20年里,写了37部剧本,2部长诗,154篇十四行诗,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他的剧本全都是享有盛名的大作,400年来在欧洲各国反复上演;近百年来又被多次重拍成电影。在中国,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同样也是家喻户晓。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确实,莎翁很有天赋,口齿伶俐,仪态潇洒,具有表演才能。但是,他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他的勤奋。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放弃点滴空闲。莎翁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文学学校”学习,学校要求非常严格,因而他受到了很多的基础教育。在校6年,他硬是挤出时间,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上千册文艺图书,还能背诵大量的诗作和剧本里的精彩对白。

莎士比亚从小喜爱戏剧。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镇长,喜欢看戏,经常招来一些剧团到镇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亚都看得非常入迷。镇上没有演出时,他就召集孩子们仿效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戏。他还自编、自导、自演一些镇上发生的事,很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戏剧才能。后来,父亲因投资失败而破产,13岁的莎士比亚走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他当过兵,做过学徒,当过瓦匠,干过小工,还做过贵族的管家和乡村教师。在为养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对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还记录了他们很有个性的对话,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莎士比亚22岁时来到伦敦。怀着对戏剧的强烈追求,他在一家剧场里找到了看门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给看戏的达官贵人们牵马看车。之后,他用挣来的小费转付给一些小孩帮他完成工作,自己抓紧时间到剧场里去观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亚开始在演出中跑跑龙套、当配角。对此,他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在舞台上更近距离地观摩演员们的表演。后来,莎士比亚当了提词员。躲在道具里的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抽空把自己对每个演员演出时的观感记录下来。正当莎士比亚成为正式演员时,欧洲开始流行鼠疫,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剧场被迫关门。老板和演员们都外出躲避鼠疫,莎士比亚却选择了留下来看守剧院。在经济极度萧条的两年里,莎士比亚抓紧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整理了自己各个时期的笔记,修改了好几部剧本,并开始了新剧本的创作。等到英国经济复苏、演出重新红火的时候,莎士比亚的剧作一炮打响,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杰出的演员。

莎士比亚的成功,在于他懂得珍惜点滴时间进行学习、思索和创作。他的剧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仅文字优美、语言丰富、人物个性鲜明,而且对白也极富韵律,使观众很容易从内心生发出感同身受的情绪。

时光无私,对人们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是人们对它珍惜上的差异,我们不能因自己的过错而埋怨时光。珍惜光阴,永不停歇,方能思想常青,与时俱进。

任何学习成果的获得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然而有人终日做着“成材梦”,却不肯付诸行动去学习;也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没有成材的天赋,便放弃追求,不再奋斗,整天自怨自艾。却不知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俗话说“功到自然成”,“不经一番风霜苦,怎得梅花扑鼻香?”如果坚定自己成材的目标,勤学好问、不懈努力,成功的大门会向每位勤学者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