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因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名录的申报需要追溯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为此经常查阅相关文献,请益大方有识之士,故而有幸接触到了那些未必为市民所熟知的活跃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人们。他们中既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识的大家,如周时奋、曹厚德、王重光、杨古城等,又有默默耕耘在田陌乡野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人物,若贺小康、邬毛银、吴瑞芳、鲍贤昌等。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传承和保护着我们民族绵延千年的优秀文化血脉,并竭尽其所能,或辑编村史、镇志、家乘、族谱;或采写民情风俗、故事传说;他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探索研究文化遗产;他们想方设法,竭力呼吁重视文化成果。他们无愧为传统文明的承继者、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目前这些守望者大多已届风烛之年,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追求理想的坚忍不拔,那是坚守阵地的无私奉献。作为一个非遗保护工作者,我深为他们的执着所感动,由此萌发记录这些平常人不平常故事的想法。我知道这既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责任。籍之,可以让更多的人亲近那些可爱可敬的守望者,从他们爱国爱乡爱村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更好地学会珍惜传统,爱护文化,传承文明。
2013年初,本书的设想得到鄞州区委宣传部和鄞州区文联的大力支持,并被列为重点扶持项目。于是,我拟定提纲、体例,粗列了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向他们发出征稿函。那些平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撰稿人,那些替人立传、洋洋洒洒的著作者,却在叙述自己的故事时犯了难。“不是为您个人树碑立传,而是给后人启迪、借鉴”,在我三番五次好劝歹说之下,他们才勉强松了口。看得出来,其中的不少稿子还是十分的保守,对自己的功绩、守望成果进行了一定回避,没有翔实地说出他们真实的故事。而对于个别不怎么擅长表述行文的当事人,只能建议借助他人之笔了,因此未必能够做到尽然信然。这些是本书的一大缺憾。如果本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全社会都能充分体认、关心和重视守望者,让他们各展所长,发挥所能,也算是尽到我的微薄之力了,吾心足矣!
本书编辑过程得到王重光老师的鼎力相助,没有他我很难在短时期内完成繁复的工作,在此深表谢意!同时感谢我的同事陈科峰先生一体承揽本书照片的拍摄任务;还要感谢鄞州区文联钱德祥先生为本书仔细校核。在此我对三十四位完成征稿的守望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对已经往生的桑文磁先生和周时奋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对未能列入本书的遗漏守望者表示深深的歉意,有可能的话请您把您的故事发给我,以备后续出版充实。敬请各位方家、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以后完善之。谢谢大家!
编者
201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