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人脉投资课程
14960000000027

第27章 恰当地称呼初次见面的人

在和他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学会用恰到好处的称呼,就能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迅速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称呼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有人也许会说,谁不会称呼别人啊?实际上,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的。如何称呼别人,既是礼貌问题,又是态度问题。并且对于使用称呼的得当与否,人们还是相当敏感的。在与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中,称呼甚至能决定交际的成败。称呼得当,他人自然乐意与你交往;称呼不当,就会给交流设置障碍,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那么,如何在交际中恰到好处地称呼他人呢?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种关系。

1.场合关系。同一个称呼,在有些场合中使用就合适,换一个场合就不太合适了。比如,在一般的场合叫“爷爷”、“妈妈”,自然而亲切,叫“祖父”、“母亲”,就生硬别扭;如果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则以后者为宜。又如,一个人兼有几种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因时因地而异。

2.地区关系。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使是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区不同而含义迥然。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因此,来到异地他乡,不了解当地的方言土语,还是以“同志”相称比较妥当。

3.时代关系。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痕迹。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有轻蔑的含义,应该被淘汰,而改称为理发员(或理发师傅)、“炊事员”(或厨师)、“演员”(或文艺工作者)等。

不过另有一些称呼,如“先生”、“小姐”、“阁下”、“陛下”,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体的。由于各国社会制度的不同,在外事的交谈过程中,称呼的使用要顺应对方国家的习惯。

4.等级关系。当代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虽然不同于森严的封建等级,但是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上下长幼,以示亲切或尊敬,也是十分必要的。对年长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称;对上级领导者或其他单位负责人可称其职务;对职务低于自己的,也要选择有敬重含义的称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5.心理关系。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渔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陈,你若“老陈老陈”叫个没完没了,他肯定会很不高兴。同样是30岁的人,有人乐于被称为“老张”、“老李”,而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30岁的人,不妨叫他“小张”、“小李”。

曹禺剧作《日出》中的顾八奶奶,唯恐别人说她老,不识相的福生当她面说:“怪不得她老人家听腻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气也是躁一点,再者……”没等说完,惹得顾八奶奶火冒三丈,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见你就生气,谁叫你进来给我添病?”可见,称呼得不妥,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必将会影响交谈的效果。

6.褒贬关系。有的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褒奖的感情色彩,如“老厂长”、“老模范”、“老同志”等。称呼别人的绰号,有时有亲切感,如陈赓将军就喜欢别人称他为“小木瓜”等;以别人生理缺陷为绰号,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然而在恋人的称呼中,常有“傻瓜”、“坏蛋”之类,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让人极其喜欢,这是表达特殊感情的特殊称呼。

7.主次关系或先后关系。在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个人进行称呼的时候,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

1972年2月21日,周总理宴请尼克松一行时所作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既恰当,又排列有序。

恰当的称呼还应考虑对方的身份。比如,一位在田里赤膊劳动的上年纪的农夫,你称他为“老大爷”较为适宜。若称之为“老先生”,似乎就含有讽刺的意味了;反之,在校园中,遇到一位夹着讲义从教研室出来的上年纪的女教师,你若称她“老大娘”,就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只要我们对以上的事项多加注意,就能在和陌生人初次交往时显得得体、有分寸。

一般来说,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称呼陌生男子,不论其婚否,可统称其为“先生”;称呼陌生的女子,则应根据其婚姻状况给予不同的称呼:称呼已婚女子,用其夫姓称呼其为“某太太”,如果对方身份较高,则应称之为“夫人”;称呼未婚女子,应统称为“小姐”;如果不清楚对方的婚姻状况,最好还是称呼对方“小姐”或“女士”比较稳妥,不管她是16岁还是60岁。称呼新结识的教育界、文艺界的人,一般可敬称为“老师”。在非正式场合向陌生人问讯时,为了表示亲近,可以用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等。

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恰当准确的称呼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你对对方的尊敬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还能反映出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迅速地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