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人脉投资课程
14960000000036

第36章 说话要看准对象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为人有性别、教养层次、性格、心境、地域、文化背景等的区分。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惊人的,不同的对象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反应。因此,与不同的人沟通,就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就是俗话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1.看性格说话。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交往,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交往,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们的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感到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因此我要劝阻他)

由此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尤其注重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日常交往、公关交往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2.看性别说话。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也有一定的差别。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无论是言辞涉及的内容,还是言辞表达的程度、声调都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的社交场合、会议间隙、公益活动中,人们在礼节性的互致问候之后,通常喜欢3个一群、5个一伙地聚在一起交流。而这3个、5个的,又总是按性别组合来进行的——男士与男士侃,女士与女士谈。通常来说,男士爱谈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士爱谈的则是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等。说话者必须依据性别选择说话的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受者的性别需求。

在说话者言辞接受的程度上,通常来说,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说话者假如是男士,而接受者又并非是自己的妻子、恋人或关系很密切的朋友,那么,言辞就应当严格把握分寸,在内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点。对一些可以向男士说的话,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说;对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达方式,就不一定能用之于女士。

3.看教养层次说话。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的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很好,乙也许会听不懂、理解不了。

作家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组的组长文采的演讲,就是没有区分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和实际的需求,而致使“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因此,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的时候,要认清自己的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怎么样,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说话者面对接受对象时,一时间不能确定其教养程度的话,所表达的言辞应力求通俗化、大众化;那种故作深沉、吊书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看地域说话。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的时候,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5.看对方的心境说话。心境通俗讲称为心情,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但能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大家都知道,在听觉方面,声波在耳蜗内转变成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通过神经系统的处理,听者就把这些编了码的信号感知为能够表达说话者意思的词汇。既然听者要将接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处理,那么,听者的心境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交流效果。

人际交流中往往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通常会产生意外的结果。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一翻亡去”。

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了误会。因此,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就会完全不同。

6.看文化背景说话。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比如,交际场合的称呼语,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尤为明显。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理由是由于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可是,在日本妇女中一般不称其为“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说话一定要看对象,既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有人曾经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就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写文章要看读者,说话更要看听众,为了使自己的话能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顺利达到交流的目的和效果,说话就必须看准对象、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