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大多数的人多半都在做他们讨厌的工作,却又必须逼自己把讨厌的事情做得最好。他们经常失去动力,遇到事业的“瓶颈”时没有办法突破,他们不断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却还是照着一般的生活方式在进行,凡事没有进展,原地踏步,难道这些都是他们想要的吗?不是的。
船停泊在港湾是安全的,但船的用途并不在于此。人如果躺在地上就不会跌倒,但这并非人活着的目的。有一首诗这么写着:“坟墓是幽静的地方,不受干扰。但我想,没有人愿意在那里休息。”人生在世,就是要去体验。只有勇敢迈向未知的领域,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才能学到经验。每一个人每一天所想的事,有90%以上是重复前一天的想法。我们就像鹦鹉一样,一再重复着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过着如“流水账”一般的生活。
生活的目标是“做真正的自己”。你是愿意维持现有生活的安逸,接受熟悉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还是愿意追寻你的幸福源泉,敢于做新的尝试,探索内心世界的未解之谜?
实际人生上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被称为“中国富爸爸”的汤小明最初是位大学教师,后报考了人民大学的经济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国家教委。由于对“工作方式”不感兴趣,他辞职去了一家国营证券公司。由于对“国营企业体制”不满,他只干了两年就离开了。之后,汤小明下海做了一名商人,创办过多家企业,涉及水产、电子、建材等领域,但都不是很成功。
直到他在一个偶然机会进入到图书出版领域,才真正发现了自己所热爱并决定为此奋斗一生的事业。通过运作《富爸爸穷爸爸》,汤小明打开了他人生中的另一扇窗户。从此,他开始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财商教育。只有深入地进行社会实践,在实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短处,最终才能找到自己一生要从事的职业目标。只有在工作之后,你才知道你是否真正愿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某个行业。工作之后,发现了某个事情是你最擅长的。同时,还会发现行业里面有哪些缺陷、有哪些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其实就是你把握良机、出奇制胜的机会。
一个人的“成就”来自他对自己所擅长事业的专注和投入,只有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的代价,才能享受甘甜美味的果实。
社会上大部分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模仿别人做的事,很少有人能了解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发挥特长,所以不能够成大事。据调查发现,有28%的人正是因为做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所以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槛,而迈进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总是身不由已地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他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梦想成大事,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和财富。然而,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不多。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功者,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有位知名的经济学教授曾经引用三个经济原则做了贴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个国家选择经济发展策略一样,每个人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做自己擅长的事,才会觉得轻松、愉快。换句话说,当你在与别人比较时,不必羡慕别人,你自己的专长对你才是最有利的,这就是经济学强调的“比较利益原则”,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机会成本原则”。一旦自己做出选择之后,就得放弃其他的选择,两者之间的取舍就反映出这一工作的机会成本,于是你就必须全力以赴,从而增加对工作的认真度。
第三个是“效率原则”。工作的成果不在于你工作的时间有多长,而是在于成效有多少,价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所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才有可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