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臣的智慧
14987400000010

第10章 曾国藩“学洋人”

走出小圈子,面向大世界,你才不会禁锢思想,才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要发展就必须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只有在借鉴的基础上才有创新,如果你固步自封,不善于向他人学习,就很难有所作为。

曾国藩筹划兴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安庆军械所,这是中国洋务运动的揭幕。

曾国藩主张“师夷智”,主要是学习洋人的制炮造船技术。安庆军械所成立后,首先制造洋枪洋炮,第二年又试制小火枪,均由华衡芳、徐寿负责设计施工。1863年制成了一艘木壳小轮船,该船长及两丈八九尺,名为黄鹄。1864年1月,曾国藩带领幕僚登船试行,在江中行驶了八九里,据曾国藩推算,约计一个时辰行二十五六里。虽然低速,但毕竟是中国人自己仿造的第一只小轮船。因此,曾国藩当时兴高采烈,大受鼓舞,对中国学造洋轮一事充满希望,把它看作取得成功的开端。他在日记中写道:“试造此船,将以其放大,续造多只。”

为了进一步扩大军事工业的规模,1863年9月,曾国藩在安庆两江总督署内召见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和他商议筹划在上海建立机器厂,并委派他为出洋委员,领款6万8000两白银去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春,容闳购买了100余种机器回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设备的创举。同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局,买来的机器全部收入该局内。

江南制造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建有机器、木工、铸铁、轮船、枪炮、火药、子弹、水雷、炼钢等厂。1867年有工人500名,1869年多达1300名。曾国藩任命徐寿总理局务。1867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后,于当年春天奏留海关洋税二成,以其中一成充作造船费用,在江南制造局下设立江南造船所,专门负责炮船的试制工作。1868年,江南造船所造出第一艘轮船,名为“恬吉”,意为“四海波恬,厂务安吉”。该船“汽炉、船壳两项,均系厂中自造”,“船身长十八丈五尺,阔二丈七尺五寸”。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曾国藩意识到翻译与介绍西方技术书籍的重要性。他说:“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不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造之所以然。”于是他组织人员致力于翻译西方科学技术的书籍。从1867年开始,在江南制造局内设翻译馆,由徐寿主其事。先后聘请美国人傅兰雅、玛高温,英国人伟烈亚力为翻译。译出了《机器发轫》、《汽机问答》、《运规指约》等180余种科技书籍,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封建地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曾国藩向清政府建议向西方派遣官费留学生。他上奏说:“拟选聪颖幼童,送赴西方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10余年,业成而归。”

1871年夏,留学生预备学校在上海成立。第二年春,曾国藩病逝,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依然继续推行。1873年夏,第一批官费留学生30人在陈兰彬的带领下前往美国,到1875年共派了120名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有我国著名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有我国第一批矿业工程师邝荣光、陈荣贵等,有曾出任国家电报局长的朱宝奎等。这些人对推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曾国藩等人倡导并掀起的洋务运动,使闭关自守的中国看到了自身以外的世界,打开了向西方学习之门。这种开放性的措施,为借鉴、汲取西方先进的文化以及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曾国藩是打破禁锢中国人民思想的先行者之一,也是一个敢于走出“井底的蛙”,走出来,才知道天原来有这么大,蓝天白云如此蔚为壮观,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洋人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是如此之先进,要为我所用,就要大胆地引用,走出闭关自锁的现状,打破几千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禁锢。在那个时候,能够想到并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