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臣的智慧
14987400000016

第16章 王安石的平边对策

治国安邦,应以不丧权辱国为前提,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应毫不妥协退让,据理力争。妥协退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既有耻辱,更有利益上的损失,当然还有人们精神上的创伤。

1072(熙宁五年)秋,河北雄州边境。

驻宋辽边境官员派500里疾足传报汴京;辽国军队已越过拒马河,准备在河南设置哨所。

神宗接到边报后,立刻召集文武大臣进行讨论。

神宗讲:“契丹兵已过了河,准备安兵扎哨,我们不可不防!众爱卿认为怎么办?”

王安石道:“能有所纵,然后能有所操;所纵愈广,所操也愈广。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契丹未必想破坏两国已有的盟约。对付周边诸国,应有个先后。首先制服夏国,我们就不必和契丹在置哨所问题上争长论短,契丹也必定不敢移动哨所。”

其实早在1068年(熙宁元年),王韶早就提出,居住在熙河路(大约在今青、川、甘交界地方)蕃族内讧不断,西夏想以武力插手这件事。如果西夏占据这个地方,就会威胁大宋的秦凤、四川诸路。如果大宋占据这个地方,就会进而夺取兰会而拊西夏之背。鉴于这种局面,神宗派王韶去那里筹措军务。

对此王安石非常支持。1072年(熙宁五年)八月王韶大破吐蕃。筑武胜城,作为帅府。王安石给王韶去信讲:“洮河东西,蕃汉附集之地。今日筑城,诚非小事,秋凉宜自己多加保重。”

这次胜利后,契丹也就再没有扰边。而宋军继续在进取河湟之地。

1073年(熙宁六年)三月,王韶又攻克河州。王安石又给王韶去信:“对于诸蕃人,不宜多杀,应辅以招抚。”

王韶在王安石的指导下,恩威并用,又于当年十月大破吐蕃于河州,收复了洮、泯、岩、叠等州。王韶派李元凯入汴京奏捷。王安石上表庆贺大捷。神宗非常高兴,大排宴席,招待群臣。酒席间,大臣们不时吟诗助兴,祝贺大捷。

神宗听后龙颜大悦,立即取下自己所服的通天带赐给王安石。

宋朝在河湟地区的军事胜利给辽贵族以极大的震动,他们立刻拿出惯用的手段对宋进行讹诈,以破坏北宋的改革,延缓宋强国富兵的速度。因而1074年(熙宁七年)三月辽派萧禧来到宋朝,要求重新划定蔚、应、朔三州之界。

蔚、应、朔三州在原石敬瑭割让燕云16州范围之内。从那时起到熙宁六年,已历时140年,双方不曾发生过边界争执。只是在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契丹兵曾经在北宋境内的长城和六蕃岭设置哨所,而北宋的边防军毁掉了哨所,契丹也没有生事。可见双方界限是非常清楚的。

谈判一开始,辽人就提出以分水岭重新划分双方边界。但又不指明哪儿叫做分水岭。另一面,又在边境集结兵力,进行挑衅,对宋朝代表施加压力,以便在谈判桌上捞取更多的实惠。

神宗又惊慌起来,召集文武商议对策。

王安石首先讲:“据臣了解,辽国境内盗贼蜂起,他们虽然全力围捕,还不能禁止,哪里会有精力与我们为敌?我料定辽国不会大举用兵,希望圣上不要过虑。”

神宗问:“如果契丹坚持要两属之地,我们怎么办?”

王安石答:“不给。”

神宗又问:“辽国不答应,又怎么办?”

王安石答:“据理力争!”

神宗说:“江南李唐,又何尝输理,而被太宗灭掉?”

王安石答:“今非昔比。如今地非不广,人非不多,财谷非少,正与太祖的形势相同,足以和辽相抗衡。”

这一谈判还未结束时,王安石便被罢相离京回江宁了。这件事对他来讲也成为对己不关紧要的事了。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又再次为相。那次谈判还没有结果。在谈判桌上,辽国声称要派军队拆除宋朝越界修筑的军事设施。对此王安石仍主张不示弱,不示怯,全力抵敌。

三月,辽国再次派萧禧来汴京谈判。

四月的一天,神宗在天章阁召集文武继续商讨怎样对付辽国来使。

王安石讲:“陛下不要担心契丹。契丹不过是探我虚实,进行军事讹诈而已。”神宗说:“中原无必胜契丹的把握,所以我心神不安!”

王安石道:“正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才不应如此。如果卑词对待辽使,必灭我威风,而长敌人气势。更何况契丹国又四分五裂,不可能大举进攻我们。”

虽然王安石一再表明契丹不足虑,仍不能消除神宗的顾虑,他又给韩琦等元老重臣下手诏,希望听听他们的意见。

手诏说:“朝廷通好北虏,几十年了。近年以来,生事弥多。万一发生不测,如何应付?古之大政,必询及故老。卿固怀忠义,历相三朝。本身虽然在外,心却不忘王室。希望见状以闻,朕将享览。”

韩琦接手诏后,马上修撰奏章。他对神宗讲:“辽人的挑衅,完全是由于王安石改革的措施,引起了辽人见形生疑而招致的。”他举例讲:

河西之地,吐蕃部散居山野,并未给边境造成威胁。但听说强取其地,所以使契丹生疑。

北边边防之地,又遍植榆柳,挖掘塘泊,限制虏骑,这又使契丹生疑。

赵、冀、北京之地,又修城堡,开壕堑,又使契丹生疑。

近来又在河北设置37将,各专军政,这又使契丹生疑。

最后说,希望把这些使契丹生疑之事全都罢去,方可释北虏之疑,则国家可迁延岁月。

韩琦的这些言论纯粹一派胡言,完全站在辽国人的立场上讲话。

韩琦的奏章送到神宗的御案上后,神宗对王安石说:“韩琦的用心可知。昔日向他询问北边之事,他仍说罢去以前的新法,契丹自然无事。”

王安石讲:“如果陛下与他合计国事,正所谓‘启宠纳诲’。”

神宗权衡两方面的意见,认为不对契丹作些让步,契丹很可能举兵来犯;也可能联合西夏,对宋朝构成犄角之势,使宋两面受敌。为此,他决定把辽人以前在长连城和六蕃岭两地安置哨所的地方作为辽方的南境。双方在蔚、应、朔三州的边境全依分水岭划定。

至此,一场持续几年的纷争,使宋君臣惊慌不已的划界风波终于平息下去了。

不知道妥协的人是可悲的,没有原则立场的妥协更可悲,凡事都得有个度才行。王安石关于划界的不妥协态度是非常坚决的,平定挑衅的对策也是积极和可行的。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一味地妥协退让,最终会让你丧失自己的利益、人格和尊严。做人应果敢行事,该断则断。正确而果敢的决断,是一个领导者应具有基本素质。优柔寡断只能让你丧失很多机会,并且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还必须讲原则,一个毫无原则的领导,不是一个好领导,最终会成为权力的牺牲品。事事讲人情,不该让步的时候,障于情面或者某种势力,让步了,你既会丧失自己的利益和人格,也会丧失他人利益。这种把他人的利益拿来作交易的人,人们一旦识破你的伎俩,你会被人们所唾弃,从而丧失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