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XIAN-CONG HAERKEFU DAO KUERSIKE概述时间流逝到了1943年7月。“城堡”战役终于迫近了。此时的苏德战线,从芬兰前线一直延伸到高加索,总长4375公里。苏德两军沿战线由北向南部署如下:从巴伦支海至拉多加湖,红军部署了卡累利阿方面军和独立第7集团军,对峙德第20山地集团军和芬军两个战役集群。这里属于德军芬兰战区。
战线往南,则属于德军东线战区。从列宁格勒前线到大卢基方向,红军部署了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当面敌军,为芬军一个战役集群和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继续威胁列宁格勒,其右翼由第16集团军掩护。
继续向南,从大卢基到奥廖尔以东,红军部署了加里宁方面军、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当面为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以第3装甲集团军掩护与北方集团军群的结合部;以第4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扼守布良斯克-奥廖尔突出部。
战线继续向南,延伸到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结合部,却折向西面,进入库尔斯克突出部。突出部以北,是德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突出部以西,是德第2集团军。红军则部署了中央方面军。
突出部南部,直到亚速海,红军部署了沃罗涅日、西南、南方方面军。当面为德南方集团军群。其第4装甲集团军、肯普夫战役集群,盘踞在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地域,其南面的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防线,则由德第1装甲集团军、重新组建的第6集团军防守。
在孤立的塔曼半岛,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继续压制德军A 集团军群第17集团军。A集团军群的其余兵力则部署在克里木半岛。
和春季相比,苏德战线态势变化不大,但双方的实力却都膨胀到了开战以来的最强状态。战场上已经持续了将近一百天的平静,即将结束。
一、史上最强大的东线德军单就数量而言,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整个德国武装部队的总人数达到948万人。其中野战陆军425万、后备陆军等230万、空军170万、海军78万、武装党卫军45万。按4月1日统计,德军共有坦克和强击火炮5625辆。第1线飞机按3月1日的统计为6107 架。
不过在剔除了各种后备部队、大量在医院疗养的伤病员,海空军,以及占领区的维持部队后,德国可以用于东线的野战部队就远远没有那么多了。东线部队本身的损失也相当惨重。不久前的1943年1月1日到6月30日,东线德军就死亡了342838人,这一时期的总减员为823433人。
从苏德战争开战以来两年间,东线德军死亡总数已经达到1152148人,被俘约20-30万,总的兵员损失大约为380万人,损失坦克达到8105辆。不可返回的伤病人员如果按1/4估算,总数约60万。加上约140万死亡被俘人员,德军在苏德战场的2年战争中,不可恢复损失大约有200万,其中包括几十个完整的基干师。
为了补充巨大损失,增强东线德军的实力,1943年上半年德国新征召了大约200万人,工厂也加紧生产,将大量新装备送往前线。经过近百天战役间隙的休整和补充后,东线德军的进攻能力开始复苏。到库尔斯克战役前夜,其实力已经到了整个战争期间最强大的程度。
1943年4-6月东线德军死亡情况:4月16000,5月19066,6月13066,1943年上半年东线陆军减员补充:减员补充一季度689260370700二季度1341733494001.东线陆军的编成与兵力担负主要作战任务,损失也最为巨大的野战陆军,在1943年一、二季度得到了720100名补充人员。臃肿庞大的德国空军除了继续为前线提供空军野战师外,也开始把多余人员直接交给陆军和武装党卫军。“希特勒”师在1943年4月,就接受了2500名原空军人员。
补充兵员外,大量新部队也被调往东线,其中多数来自西线。从1943 年4月到6月底,东线德军增加的8 个师中,就有7个原来部署在西线。
1943年4-6月东线德军调动(笔者综合整理)1943年4月东线新增师团第17步兵师,3个步兵团,1 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第6 集团军预备队第38 步兵师,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第1 装甲集团军第30军第39步兵师,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肯普夫战役集群第48装甲军第257步兵师,3个步兵团,1 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第1 装甲集团军第387步兵师,3月-4月在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重建,配属第1 装甲集团军第30军,1943年5月东线新增师团第161步兵师,3个步兵团,1 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肯普夫战役集群第42军第282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肯普夫战役集群第42 军(撤离部队)第403警卫师5月31日撤销编制194 年6月东线新增师团第328步兵师,3个步兵团,1 个炮兵团,来自西线,配属肯普夫战役集群1943年4-6月底,东线德军兵力调动状况(不含芬兰战区和仆从军):4月5月6月装甲师16 16 16摩化、装甲步兵师12 12 12山地师3 3 3歼击师5 5 5步骑兵师124 126 127警卫师11 10 10空军野战师12 12 12野战训练师4 4 4后备师4 4 4总计191 192 193新增5 2 1减少1资料依据:本表以及下列德军调动情况,系笔者综合《世界大战数据手册》、《东线战争》(牛津大学版)、《希特勒的军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陆军作战序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步兵师序列》、《德国陆军1933-1945》第2卷,《德军步兵师》第1-3卷,《武装部队和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库尔斯克1943-统计分析》、部分网站资料整理,并根据德军各军师的战史和活动年表加以逐个核对。其显示的德军兵团变更与笔者综合整理的战斗序列情况一致。
注:1.统计时间为月底;2.本表不包括芬兰战区德军;3.1943年6月步骑师一项中,从1942年10月开始包括1个骑兵师,从1943年5月开始,包括1个突击师。
综上所述,经过春季的补充后,截至1943年6月底7月初,东线德军共有193个各种类型的陆战师,芬兰战区另有7个师。总计200个德国师。这200个师的构成极为混乱,既有陆军和武装党卫军野战师(又分完整和残缺师),还有空军野战师,陆军后备师等等。
其中,东线完整的野战陆军师有169个(《德国陆军1933-1945》记录为168个,可能没有包括6月份调来的第328步兵师),包括16个装甲师,6个装甲步兵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5个歼击师,3个山地师,123 个步兵师,1个突击师,10个警卫师,4个野战训练师。在168-169个完整师外,东线还有2个残缺陆军野战师。
东线野战陆军总兵力为3115000人,占德国野战陆军总数4484000人的70%。
东线另有6 个党卫军野战师(5 个装甲步兵师,1个骑兵师),12个空军野战师。连同这些部队,东线“实际”野战兵力为3138000人(统计标准有差异)。芬兰战区7个德国野战师(含1 个党卫军师),总兵力约21 万人。
综上所述,1943年7月初,苏德战场共有194 个完整德国野战师,2个残缺野战师,野战兵力总数约为3345000人,是德军在苏德战场兵力最强的时期之一。
此时德国盟军的兵力,在东线战区为24个师。
包括北方集团军群1个西班牙师,中央集团军群13个匈牙利步兵师,南方集团军群1个罗马尼亚步兵师,A集团军群8个罗马尼亚师(步兵师2个,山地师4个,骑兵师2个),1个斯洛伐克师。
芬兰战区还有芬军16个师。总计苏德战场德国盟军共有40个师。
仆从军总兵力据前苏联史料为45 万人。而西方出版的《库尔斯克1943-统计分析》则记录东线有225000名仆从军,芬军另有23万人。总计455000人,与苏联数据基本一致。不过根据芬兰自己的统计,1943年6月1日芬军兵力为406000人,其中陆军345000人。这些部队基本都被用来对苏作战。
综上所述,库尔斯克会战前,德国及其盟军在东线集中的野战兵力为236 个师(不含个后备师),兵员380万-400万之间。
这380万野战兵力还并非苏德战场上轴心国陆战兵力的全部。在苏联占领区,还有4个德国陆军后备师。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些部队主要承担反游击和为前线提供补充的任务,并不属于东线野战部队,而是隶属于所谓的东部以及乌克兰武装部队地区指挥部。这两个指挥部类似于军区,似乎到1943 年11月才被分别划给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另外,德国陆军中还配备了几十万所谓“俄国辅助人员”,一个集团军通常编有数千到数万人不等。
如果加上这些人员,德国在苏德战场可以利用的陆战力量大概在400万以上。编成为240个各种类型的陆战师(200个德国师,40个盟军师)。在笔者整理的东线德军序列中,大家可以查对到这全部240个师的番号。
1943年7月1日德国陆军兵力分布:野战陆军师野战陆军人数党卫军师空军野战师总计实际陆战兵力东线168* 3115000 6 12 186 3138000芬兰战区6 ? 1 7 约200000苏德战场174 ? 7 12 193 3345000挪威/丹麦15 ? 2 17 ?
西线36 621000 2 6 44 746000意大利5 ? 1 1 7 195000巴尔干13 250000 1 1 15 296000总计243 4484000 11 22 276 ?
资料依据:《德国陆军1933-1945》,OKH/Gen。St。d。H/Org。Abt。Nr。I/18941/44g。Kdos,v。7.9.44,《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概要》。
* 此项数字根据《德国陆军1933-1945》,但笔者核实过的番号却有169 个。
1943年7月初苏德战场德军及其盟友师分布(笔者综合整理,各师具体番号参见序列):装甲师装甲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步、山、歼、突击骑师空军野战师警卫师训练师后备师德国师总计仆从军北方集团军群2 35 6 3 1 47 1中央集团军群8 3 1 61 4 4 2 83 13南方集团军群7 6 28 1 3 45 1A 集团军群1 10 1 1 13 9占领区1 4 5东线总计16 11 1 135 12 10 4 4 193 24芬兰战区7 16苏德战场总计16 11 1 142 12 10 4 4 200 40注:步、山、歼、突击骑师中包括5 个歼击师,3 个山地师,1个骑兵师,125个步兵师,1个突击师。中央集团军群的83个德国师当中,包括2 个残缺师。
2.东线陆军的装备在补充陆军人员的同时,为了加强进攻能力,1943年3月-6月底,东线德军获得了1607辆新的坦克和强击火炮。根据德国陆军档案Panzer-Lage Ost,BA-MA RH 10/61,StuG-LageOst,BA-MA RH 10/62 的记录,到1943 年6 月30 日,东线共有坦克2398 辆,强击火炮(包括四号突击坦克)1036 辆,总计3434 辆。
其中,中重型坦克强击火炮(不含中型指挥坦克),占总数的92%。东线战车完好率也大幅度提高,达到了89%。可用坦克达2122辆,强击火炮达938辆。总计3060辆可用战车。
而根据《陆军1933-1945》,加上调拨中的装备,东线共有坦克强击火炮3822辆,占德国全军总数5305 辆的72%。
此外,东线德军还装备了89辆“菲迪南德”式重型坦克歼击车,90辆“大黄蜂”坦克歼击车(部分在战前受损),至少400辆自行反坦克炮,150辆自行榴弹炮。总计东线德军坦克自行火炮总数超过4500辆。而在芬兰战区,德军另有20 门强击火炮。
以上统计的都是德军配备的德国国产战车。
而在东线和芬兰战区,还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缴获坦克。按照1943年6月统计,东线共有111 辆缴获坦克(主要是法制和苏制。包括6辆B-2重型坦克,50辆T-34,3辆KV-1和KV-2)。德军第22装甲师的KV-1 坦克还安装了德制43倍径75毫米炮。芬兰战区德军第211坦克营也配属49辆缴获坦克。总计160辆。连同这部分装备,苏德战场德军坦克自行火炮总数约4700辆。
德军的火炮数量一向没有太全面的统计资料。目前仅根据东线外军处的材料,得知7月20日东线德军共有师军属火炮8063门,月初可能还要多一些,其中几乎都是口径100毫米以上的火炮。从德军编制和实际装备情况判断,估计此时东线共有约35000门火炮迫击炮(不含火箭炮、高射炮、81毫米以下迫击炮)。连同德国盟军以及芬兰战区的装备,总数可能超过4万门。
1943年上半年发往东线的补充坦克(不含随装甲师调来的):日期补充坦克补充强击火炮营连坦克部队营连强击火炮部队总计3月129 135 0 62 326,4月194 154 0 62 410,5月218 51 0 31 300,6月188 59 231 93 571,1943年6月30日东线德军坦克强击火炮构成:新式坦克旧式坦克强击火炮总计有战斗力以及调拨坦克2066 457 915 3438在修203 99 82 384总计2269 556 997 3822原始档案记录的东线德军第一线坦克强击火炮实力(表一):日期5月31日6月30日Ⅱ 148 11638(T) 12 13Ⅲ短管182 142Ⅲ长管536 538Ⅲ(75) 160 173Ⅳ短管50 46Ⅳ长管693 862黑豹0 204虎128 147喷火坦克41 41指挥车105 116坦克总计2055 2398Ⅲ强击火炮832 916Ⅲ强击榴弹炮23 68Ⅳ号突击坦克66 52坦克强击火炮总计2976 34341943年6月30日德军作战部队坦克强击火炮配备情况(包括调拨装备):战区新式坦克旧式坦克强击火炮总计东线2269 556 997 3822芬兰20 20挪威59 47 14 120西线351 107 113 571东南欧118 15 56 189意大利345 16 222 583总计3142 741 1422 5305资料来源:《德国陆军1933-1945》,数据中不包括缴获装备。
3.新编制与新武器(1)步兵部队为了实施“城堡”行动,德军在增强兵力的同时,也对其编制实施了调整。
库尔斯克会战前夜,虽然很多东线德军步兵师依然拥有3个步兵团,9个步兵营的实力。但也有一些师因为损失惨重,而将兵力缩减为2个步兵团,6-8个步兵营。
如第370步兵师。该师来自西线。1942年7月配属东线第17集团军。经过1942年到1943年的战争,实力收缩为8个步兵营。
总的来说,由于损失严重,德军步兵师到1943年夏季,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平均只有80%左右的满员率,实有兵员在11000人到17000人之间。通常情况下,步兵、战斗工兵、侦察营等一线兵种的缺额,要比炮兵等火力支援部队以及后勤人员更大。
德军步兵火力配系这一时期变化不大:步兵团依然装备步兵炮,取代它的120迫击炮尚未大量配备;步兵营则配属81 毫米迫击炮和机枪。从编制实例看,甚至一些德军步兵连也配备了81毫米迫击炮(每连2门)。
师属反坦克炮营一般拥有2-3个炮连,有时还会编制一个轻型高射炮连。连同步兵团属反坦克炮连,每个师的反坦克炮兵一般有5-6个连。步兵师反坦克炮实际装备量为50-70门,其中75毫米反坦克炮数量增加不少,有些师的装备量达到30门以上。一些步兵师甚至装备了自行反坦克炮。仅1943年3月1日-6月22日,东线补充的75-88毫米反坦克炮就多达799门。
师属炮兵团一般有3-4个营,总计9-12个连,实际装备通常在30-48门之间(参见表格)。其中有1个营装备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其余为105轻型榴弹炮。
步兵师属侦察营一般由3个摩托车连和1个装备反坦克炮、步兵炮的重型武器连构成。有的师没有侦察营,仅有1个摩托车连。
步兵师属工兵营一般有3个连。其中有1个可能是摩托车连或者摩托化连。
表格一:库尔斯克会战前夜部分德军师的野战炮力量:野战炮连第216 步兵师10个连34 门第383 步兵师12个连30 门第86 步兵师12个连36 门第102 步兵师10个连32 门第258 步兵师10个连30 门第31 步兵师10个连35 门第7 步兵师12个连36 门第6 步兵师12个连35 门第255 步兵师12个连29 门第332 步兵师12个连48 门第106 步兵师12个连48 门第320 步兵师9 个连36 门第198 步兵师12个连48 门党卫军“帝国”师12个连(3 个自行)53门第38步兵师,1943年9 月实际编制第108、112 步兵团。每团3 个营(3个步兵连,每连12 挺机枪,2 门81毫米迫击炮。1个重武器连,12挺重机枪,6门81毫米迫击炮),1个步兵炮连(2门150毫米步兵炮,4 门75 毫米步兵炮),1 个坦克歼击连(3门75 毫米,6门50毫米反坦克炮)第138 侦察营,3 个摩托车连,每连2 门81 毫米迫击炮,16 挺机枪。
第138 坦克歼击营,2个连,每连12门75毫米反坦克炮,12挺机枪第138炮兵团,2个轻型火炮营(每营12门105榴弹炮),1个重型火炮营(12门150毫米榴弹炮)。
总计42门反坦克炮(包括30门75毫米反坦克炮),12门步兵炮,36门野战炮,78门81毫米迫击炮第387步兵师,1943年9月实际编制(不完整)3个步兵团,每团3个步兵营,1个团属步兵炮连(8门步兵炮),1个坦克歼击连(2门75毫米反坦克炮,9门50毫米反坦克炮)坦克歼击营,2个连,每连12门75毫米反坦克炮普通步兵师外,还出现了一些特种步兵师。
如1943年3月-5月,第78步兵师就被改编为所谓突击师。1943年6月,其编成包括第14、195、215突击团(总计6个步兵营),第5迫击炮营,第189强击火炮营,第293高射炮营,第178炮兵团(4营制),第178工兵营,第178坦克歼击营。
从编制看,这其实就是个得到迫击炮、强击火炮和高射炮加强的步兵师。这个师的反坦克能力非常强大,仅75毫米反坦克炮就有71门,而且还拥有自行反坦克炮。
(2)装甲步兵部队库尔斯克战役前夜的1943年6月,第10、14、18、25、36摩托化师、党卫军“警察”师被改编为装甲步兵师。但在战役前,这些师多数仅拥有2个装甲步兵团(6个营),师属炮兵和装甲师一样,采取3营制(36门)。至于坦克强击火炮部队则还没有编入。只有5月19日改称装甲步兵师的“大日耳曼”师,真正拥有装甲步兵师的实力:1 个坦克团(8个连,包括一个“虎”连),8个步兵营(7个车载,1 个装甲化)。
而此时的党卫军装甲步兵师实力则极端强大。除了1个中型坦克营(3-4个连,每连26-27辆),2个3营制装甲步兵团(全师1 个装甲步兵营)外,还编制有1个“虎”式重型坦克连(编制14辆),1个3连制强击火炮营等加强部队。党卫军装甲步兵团还得到了高射炮连的加强。连同师属高炮营,全师共有6-8个高射炮连,包括3个88毫米炮连。
党卫军装甲步兵师的另一个特点,是自行火炮众多。除了师属炮兵团的105毫米“黄蜂”和150毫米“野蜂”自行榴弹炮外,装甲步兵团有时还拥有15cm sIG Gw 38t 自行步兵炮,以及大量自行高炮、自行反坦克炮。
另外,3 个党卫军装甲步兵师的师属炮兵连,要比国防军师多出1-3个。
1943年7月4日党卫军“帝国”第2装甲步兵师实力(笔者根据各种资料综合)总兵力20654人,坦克强击火炮178辆(包括34辆强击火炮,14辆“虎”),自行榴弹炮18门,牵引式榴弹炮35门,步兵炮37门(11门自行),61门高射炮(12门88炮,联装炮均按单门计算,28辆自行),12门自行反坦克炮,43门牵引式反坦克炮,81毫米迫击炮74门,装甲侦察车20辆,半履带装甲车约120辆第2 党卫军坦克团第2营:3个中轻型坦克连(编制为4个,每连26-27辆坦克)。另有1个重型坦克连(14辆“虎”)第3装甲步兵团3个摩托化步兵营:每营3个步兵连(每连225人,22挺机枪,2门81迫击炮,2部火焰喷射器),1个重武器连(4门轻型步兵炮,3门50毫米反坦克炮,6挺机枪,6门81迫击炮)1个高射炮连(10门SdKfz 10-4 20mm 自行高射炮,4挺机枪),1个步兵炮连(6门15cmsIG Gw 38t步兵炮,4挺机枪),1个侦察连(3门反坦克炮,2门81迫击炮,25挺机枪),1个工兵连(18 挺机枪,2部火焰喷射器)第4 装甲步兵团2 个摩托化步兵营:每营3个步兵连(每连225人,22挺机枪,2门81迫击炮,2部火焰喷射器),1个重武器连(4门轻型步兵炮,3门反坦克炮,6挺机枪,6门81迫击炮)1个装甲步兵营:每营3个步兵连(每连210人,38挺机枪,2门81迫击炮,2部火焰喷射器),1个重武器连(2门轻型步兵炮,3门反坦克炮,15挺机枪)1个高射炮连(9门SdKfz 10-4 20mm自行高射炮,4挺机枪),1个步兵炮连(5门15cm sIG Gw 38t步兵炮,4挺机枪),1个侦察连(3门反坦克炮,2门81 迫击炮,25挺机枪),1个工兵连(18挺机枪,2部火焰喷射器)第2党卫军装甲炮兵团,3个普通炮兵营(24门105榴弹炮,11门150榴弹炮),1个自行火炮营(12门Wespe“黄蜂”105H,6门Hummel“野蜂”150H)装甲侦察营,第1装甲车连(20辆装甲侦察车),第2摩托车连(210人),第3装甲步兵侦察连(225人,搭载半履带装甲车),第4 、5步兵侦察连(共4门81迫击炮),摩托化重武器连(2辆自行反坦克炮,3门牵引反坦克炮,4门步兵炮)坦克歼击营,第1连10辆自行反坦克炮,第2连16门75毫米反坦克炮,第3 连25辆苏联T-34/76 坦克强击火炮营(3个强击火炮连,1连11辆强击火炮,1个坦克歼击连)高射炮营,3个重型高炮连,1个轻型高射炮连,共有12门Flak 18 型88 毫米高射炮和30 门轻型高射炮(包括9 辆Sdkfz 7/2 37L98 自行高炮)工兵营(3个摩托化工兵连,1连207人,20挺机枪,2部火焰喷射器)资料依据:《德军二战编制系列》、《德国装甲部队1943-1945》BA-MARH21-4/422,BA-MARH26-255/114,BA-MA RH 20-8/91部分网站资料注:装备数量部分依据直接统计,部分依据编制推估。机枪按照8月30日统计为1491挺。
按照1943年6月30日“帝国”装甲步兵师的官方编制,其摩托化步兵营重武器连装备120迫击炮。但从其8月30日装备报告看,实际装备的应该是81迫击炮。
(3)装甲部队与新式战车1943年夏季,因为有些东线装甲师将一个坦克营派往后方换装,因此在前线通常只有1-2个坦克营,每营3-4个坦克连。坦克总数在100辆左右。
同一时期,长管炮Ⅳ号坦克成为装甲师名副其实的主力,在“城堡”前夜的东线多达862辆,而且性能也大有提高。从1943年3月开始,Ⅳ号G型坦克(包括一些旧G型)开始安装48倍口径75毫米坦克炮,确保其在500米甚至更远距离贯穿T-34和KV坦克的正面。安装同样火炮的Ⅳ号H型坦克也在当年4月投产。从这一型开始,Ⅳ号正面原有的50+30毫米装甲,被一块整体的80毫米装甲所取代。Ⅳ号相对薄弱的炮塔和侧面也装上了附加装甲裙板。至此,德国装甲师的主力中型坦克已经对苏军占据了明显优势。
除了坦克团,德军装甲师还拥有2个装甲步兵团。
每团直属1 个侦察排,1个喷火排,1个反坦克排(3门反坦克炮),1个通信排,1个步兵炮连(3个排,每排2门步兵炮,总计6门)。
下属2个步兵营。2个团共有4个步兵营,其中1个装甲步兵营,3个摩托化步兵营。装甲步兵营搭载在半履带装甲车上作战,按照编制拥有95-102辆半履带装甲输送车。以德军第4装甲师装甲步兵营为例,其在1943 年7月5日就拥有96辆251型半履带装甲输送车。
摩托化步兵营搭载在越野卡车上,一般配备100辆左右车辆。装甲步兵营有10部电台,而摩托化步兵营只有2部。
装甲/摩托化步兵营通常编制有4个连。包括3 个步兵连(支援火力每连2门81迫击炮),1个重武器连(2-4门步兵炮,3门反坦克炮)。
装甲师直属坦克歼击营一般拥有2-4个连。
其中可能有1-2个连装备自行反坦克炮。加上每个装甲步兵团约9门反坦克炮。则一个装甲师的反坦克炮总数大致为40-60门。
装甲师炮兵团和开战时变化不大,仍然为3个营9个连,编制数36门。其中可能有1个营装甲自行化,装备105毫米“黄蜂”和150毫米“野蜂”自行榴弹炮。
装甲师还编有1-4个高射炮连,其中可能会有2个装备88毫米高射炮。
1943年,德军主要装备的强击火炮是Ⅲ号G型,拥有和Ⅳ号坦克相当的48倍径75毫米炮和80毫米正面装甲,机动性能良好。库尔斯克战役前夜,东线Ⅲ号强击火炮已有916辆,和Ⅳ号坦克一道构成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
按1942年11月1日发布的编制,强击火炮营编制3个连。全营31辆强击火炮。其中营部1辆,各连连部1 辆。各连下属3个排,每排各3辆。全营436人,86挺重机枪,40挺机枪,85辆汽车。这一时期,德国人还装备了42型强击榴弹炮,在三号强击火炮的底盘上,安装了28倍径105毫米炮。
东线“虎”式坦克的损失补充(1943年):月初数量当月补充损失1月8 39 11,2月36 34 3,3月67 0 5,4月62 40 0,5月102 27 0,6月129 18 0资料来源:陈朴王林《“虎”式坦克》。
在这段时期,德军在东线的重型坦克数量急剧增加,包括在实战中已经展示出威力惊人的“虎”式坦克。1943年1-6月,德军虽然在东线彻底损失了19辆“虎”(1942年损失1辆),但同一时期却补充了158 辆。
其中包括新增的第505 重型坦克营。该营1943年1月29日组建,并在5月1日-6日被调往奥廖尔,编入中央集团军群。到库尔斯克战役前夜,第505重型坦克营已经有了2个满编连,31辆“虎”式重型坦克。但其第3连则要到战役开始后才能赶到。
到1943年7月1日,东线德军“虎”式坦克总数达到了147辆(133辆预定使用于“城堡”)。这一时期送到前线的“虎”基本属于所谓“初期型”,进行了一些技术改良,并从1943年5月开始采用700马力发动机,机动性更强。
同一时期,“虎”式坦克营的编制也发生了变化。按照早期编制规定,1辆“虎”必须配备1辆Ⅲ号坦克。但到“城堡”前,除了第502坦克营1个连和第505坦克营外,东线“虎”式坦克营都撤销了Ⅲ号坦克,取代以半履带装甲车。
根据1943年3月5日发布的1150e 、1176e号编制命令,规定“虎”式坦克营包括1个营部,3辆“虎”(2辆指挥车)。3个坦克连(14辆“虎”)。每连包括连部2辆,3个排每排4辆。为了增强“虎”式坦克营的独立作战能力,还编制有通讯、工兵、高炮、维修、补给和医疗分队。
全营总计45辆“虎”式坦克,1093人。另外还配备有6辆8吨高炮装甲车,10辆251装甲车,8辆18吨坦克回收车,8辆1吨维修车,17辆四轮维修车,25辆四轮指挥车,2辆民用汽车,64辆吉普车,111辆运输车。
“虎”式坦克营配备的回收和维修保障车辆特别众多,这保证昂贵的“虎”在受损情况下不至于轻易落入敌手,而且能够较快恢复战斗力。
轻武器方面,以第503重型坦克营1943年8月30日情况为例,装备有轻机枪108挺,步枪冲锋枪765支,6门20毫米高射炮。希特勒曾经评价说“虎”式坦克营在战斗力上可以和装甲师媲美。这种说法并不夸张:除去步兵和炮兵外,“虎”式坦克营的装甲战威力,毫不逊色于只有100多辆坦克的装甲师。但“城堡”前,东线实际满编45辆的只有第503重型坦克营。
另外,党卫军“希特勒”、“骷髅”、“帝国”师,国防军“大日耳曼”师,各有1个“虎”式坦克连。部署在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02营有1个连14辆“虎”。
1943年6月,又有两种全新的重型战车进入东线。其中一种是“黑豹”D型重型坦克。这种坦克外型明显模仿苏军的T-34,装有55 度大倾角前装甲板。但性能则完全压倒了T-34.“黑豹”D 正面装甲厚达80毫米(苏军后来缴获的“黑豹”为85毫米),由于倾角,理论上相当于140毫米垂直装甲,甚至比“虎”超出一筹。其特长的70倍径75毫米炮,威力也不逊色于“虎”的56倍径88炮。
而且由于“黑豹”坦克采用和“虎”相当的650-700马力发动机,重量却要轻十几吨,因此机动性更为优良。但其侧后装甲只有40毫米,仅相当于“虎”的一半,全面防护明显逊色。同时,作为一款试验不完全的新战车,其可靠性也令人怀疑。
“黑豹”坦克营编制早在1943年1月就制定了出来。每营1个营部连(8辆“黑豹”。通讯排3辆,侦察排5辆),4个坦克连(22辆“黑豹”。包括连部2辆,4个排各5辆)。总计96 辆坦克。
库尔斯克战役前夜,德国人在东线部署了满编的第51、52“黑豹”坦克营,以及第39坦克团团部8辆。另外,每个营还配备2辆“黑豹”抢修坦克。“黑豹”坦克总数达到204辆。6月24-29 日,“黑豹”坦克部队开始陆续抵达东部战场。另外,德国陆军和党卫军一些坦克营也在后方换装“黑豹”,并将在7月份后陆续进入东部战场。
另一种是被称为“菲迪南德”的重型坦克歼击车,希特勒则称之为“庞大的公羊”。这种战车是在波尔舍设计的电驱动“虎”(P)坦克基础上改造出来的,但却比母体更为庞大。重量增加到了65吨,前装甲比“虎”增厚一倍达到200毫米,相当于3万吨快速战列舰的侧面防护水平! 88毫米火炮也从56倍径加长为71倍径。
作为一种陆战武器,在当时真可谓既固若金汤,又无坚不摧。
不过“菲迪南德”除了继承母体过于新潮的电驱动带来的高故障率外,还因为过于强调装甲防护,取消了车体机枪,因此几乎没有什么反步兵自卫能力。
1943年,德国人组建了装备“菲迪南德”的第653、654重型坦克歼击营。按照编制,营部连3辆。3个连,连部2辆,3个排每排4辆。
全营45辆“菲迪南德”。第653营战前满编,第654营44辆。1943年6月,两个“菲迪南德”营,以及装备45辆“灰熊”的第216突击坦克营,组成了第656坦克歼击团。“灰熊”是在四号坦克基础上改装的一种自行突击坦克,安装1门150毫米步兵炮。
当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四号坦克改装的新战车:“大黄蜂”坦克歼击车(后被称为“犀牛”)。其安装一门7 倍径88毫米火炮,和“菲迪南德”并列为当时威力最大的反坦克战车,而且机动性能良好(时速42公里)。但防护比较薄弱,正面只有30毫米装甲。“大黄蜂”坦克歼击车营编制和“菲迪南德”营一样,满编45辆。当时部署在东线的第560坦克歼击营据称是满编的“大黄蜂”营,另外如第655坦克歼击营等部队,也装备了这种武器。
1943年夏季投入的德国新式战车性能:车型“黑豹”D “菲迪南德”
车重(吨) 43 65炮塔装甲(前/侧/后)100/10度45/25度45/25度200/25度80/30度80/20度车体(前/侧/后)60-80/55 度40/0-40 度40/30度200/12-35 度60-80/0 度80/0-40 度武器70 倍径75 毫米炮1门,机枪2 挺71倍径88毫米炮1门时速(公里/小时) 55 20-30注:苏军缴获的“黑豹”D,车体正面装甲为65-85毫米。
4.空军德国东线空军在1942年底到1943年夏季进行了一些变更。高加索航空司令部,原本是在1942年11月25日由第1高射炮军司令部改编,隶属第4航空队。在1943年2月6日重新称为第1 高射炮军。
支援中央集团军群的东部航空司令部,在1943年5月6日改为第6航空队。最初兵力包括第1航空师,第27野战航空管区,第12、18高射炮师,第10高射炮旅。另外编有几个空军通讯团。航空队司令为冯?格莱姆空军大将(未来的德国空军末代司令)。6月份,第6航空队又编入了第4航空师(斯摩棱斯克地区)。
这样一来,库尔斯克战役前,东线德国空军就有3个航空队:第1 航空队,配合北方集团军群;第6航空队,配合中央集团军群;第4航空队,配合南方和A集团军群。其中第4 航空队最为强大,拥有东线约一半的作战飞机。
而第5航空队部分兵力,则继续支援芬兰战区德军。
为了准备库尔斯克战役,东线空军的实力也不断增强。飞机数量从1943年3月底的1993架,增加到5月17日的2379架(含运输机)。而且此后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如第4航空队,在5月17日-31日,飞机数就从1257架增加到1728架。
1943 年5月17日东线第一线空军力量(不含芬兰战区第5 航空队):第1航空队第4航空队第6航空队总计战斗机94 192 173 459轰炸机90 287 173 550攻击机142(83) 142(83)驱逐机12 50 62俯冲轰炸机51 292 79 422侦察机72 160 172 404沿岸活动机23 15 38作战飞机330 1100 647 2077夜间轰炸机84 72 53 209运输机85 8 93总计414 1257 708 2379括号内为战斗攻击机。资料依据:《德国空军数据书》。
日期1943年3月31日1943年6月30日战斗机/驱逐机549/56 612/52轰炸机475 552俯冲轰炸448 578远程侦察196 224战术侦察269 274总计1993 2292资料来源:《基于档案的德国空军第一线力量》。
注:不含第5航空队,夜间轰炸机,“特种轰炸机”,沿岸活动机。
到1943年6月30日,东线航空部队共有作战飞机2292架。加上夜间轰炸机、沿岸活动机,第5航空队在芬兰的235架飞机,共有作战飞机2700架。德国出版的《1910-1970年的空战》则记载,排除第5航空队,但加上“特种轰炸机”(运输机)、联络机,以及第1 罗马尼亚航空军和第2 匈牙利野战航空旅的275架飞机,1943年7月1日德军在东线的飞机总数为3180架。加上芬兰战区的德芬空军(包括芬兰空军的250架飞机),飞机总计3665 架。
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东线德军航空部队主力战斗机为Bf 109G-4和Bf 109G-6.Bf 109G-4性能与Bf 109G-3 相似。Bf 109G-6 则拥有较强的火力。FW-190 系列战斗机继续在东线服役,并出现了Fw-190A-5/F-3型号的战斗轰炸机。
Bf 109G-6(性能)水平飞行速度:547公里/小时3000米高度:600公里/小时6900米高度:621公里/小时爬升速度:17米/秒最大航程:620公里升限:11550米武器:1门30毫米机炮(60发)或1门20毫米机炮(150发),2门13毫米机枪发动机:DB 605 Am电台:FuG 16ZY、FuG 25a IFF标准重量:3148公斤FW190A-3 战斗机技术诸元:6400 米高度:669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370 公里4门20毫米炮,2挺7.9 毫米机枪发动机:1800马力总重:4865公斤德国东线航空部队重点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尤其是反坦克能力。1943 年春季,经过改装的Hs 129B-1 返回战场。其最大时速为410公里/小时,装备2挺7.92毫米机枪,2门20毫米机炮(位于机鼻)。Hs 129B 最可怕的反坦克利器,是机腹炮舱中可以发射钨弹的1门30毫米机炮(据说可以击穿80毫米装甲),以及其携带的350公斤炸弹。1943年5月17日,东线有47架这种飞机。此后,用以参加“城堡”行动的Hs 129B-2中队达到了5个,中队编制16架。
由于苏军战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其地面防空火力的日益强化。从1942年开始,德军传统的JU87型俯冲轰炸机被迫取消了恐吓敌军的警笛,并开始强化装甲。为了应付苏联坦克,1943年,德国人在JU87D型的基础上,改装出了Ju 87G型(D-3 型改制的G-1 型和用D-5 型改制的G-2型),在两侧机翼下吊挂Flak18型37毫米反坦克炮。因为把陆军火炮装上了飞机,Ju 87G获得了“大炮鸟”的绰号。但每次升空只能携带12枚37毫米炮弹。第1俯冲轰炸航空联队坦克歼击中队(部署在奥尔沙),从1943年6月开始装备JU-87G。第2俯冲轰炸航空联队也装备了这种飞机。
Ju 87G-1最大速度:402公里/小时航程:1000公里武器:2门37毫米火炮,1挺7.92机枪德国空军在苏德战场除了航空兵外,还拥有大量高射炮部队。按照1944年1月的统计,东线3个航空队,共有6160门高射炮。其中包括88毫米高炮1249门,105毫米高炮24门。加上第5航空队,高射炮总数为7818门。包括88毫米高炮1703门,105毫米高炮36门。估计1943年夏季,苏德战场德国空军高炮部队的规模也差不多。
3000多架飞机的航空部队,估计6000多门高射炮的地面兵力,加上机场勤务、航空管区、通信和后勤人员等等,苏德战场上德国空军的总人数应该也不在少数(不包括空军野战师)。
除了陆空军外,德国在东线的武装部队还有部分海军。在后方占领区,则有32万人的所谓“东方军队”(1943年6月统计),以及执行占领勤务的德国武装治安警察部队和大量德国武装辅助人员。
5.总评综上所述,截至1943年7月初,德国及其盟军,在苏德战场一共拥有近400万正规陆军,约470辆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飞机,约4万门火炮迫击炮。除作战飞机外,兵员与装备数量,都接近或超过了开战时的水平。尤其是装甲部队,在获得大量新战车后,实力已经达到了空前程度。
从兵员素质分析,在遭受了200多万兵员的不可恢复损失后,德军最初投入东线的陆军基干部队,可以继续使用的仍然有40%-50%左右(战斗兵员比重可能稍低)。这些人员在战前就受过良好训练,多数还经历过实战,现在又加上了两年左右的残酷东线经历,经验已经相当丰富。
而1941-1942年的补充兵员,也受过较好训练,现在大部分已经有了1 年左右的东线经验,战斗力同样不可小视;相对而言,1943年上半年补充的70多万兵员,除了重返前线的伤愈老兵外,相当一部分训练程度较低而且没有作战经验。
但总体看来,虽然补充兵员素质有所下降,但东线德军的基干部队依然非常精锐。特别是经过长期东线实战后,战斗力又有了新的提高。加上近3个月的休整,东线德军官兵的身心体能都得到了恢复,重新变得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装甲部队更是对新到的大量新式坦克无敌的性能信心十足,准备用他们的履带和装甲,一举扫清斯大林格勒失败的阴霾。党卫军头子希姆莱4月份在哈尔科夫已经向德军发出了号召:“命运就在这儿,在东线决定……在这里应将俄国人作为人和军事力量加以消灭,叫他们淹死在自己的血泊之中。”
二、1943年夏季的红军1.整体实力虽然希姆莱之类的纳粹高官,还可以高喊一下全歼俄军的豪言壮语。但在实际中,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自开战以来,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减员大约为80万-900万。但在1943年4月1日,对德作战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远东和南部边境地区戒备部队,仍然有8413000人。到1943年7月,连同内地军区在内,整个苏联武装力量总数增加到了1000万人左右。
除去戒备日本土耳其的庞大部队(4月份多达近200万人),红军野战部队主力都被用于对德作战。1943 年7月1日,红军陆军和空军部队,一共在苏德战场展开了6065900人(其中陆军大约是560-570万)。再加上海军等部队,红军对德作战军总数为6612000 人。
1943年7月1日,对德作战红军装备如下:火炮迫击炮105000门(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炮)。根据1943年初红军火炮型号分析,这10万门火炮中,76 毫米炮约15000门,100毫米以上火炮约9000门,迫击炮约70000门,高射炮约8000-9000门。
坦克自行火炮10199辆(9831辆坦克,368辆自行火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记载的数据有所不同,为坦克自行火炮9580辆,包括中重型6232辆,轻型3348辆。红军中重型坦克仅占总数的64%,远远低于德军92%的比率。
不含在芬兰战线的311辆坦克,苏军作战军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 辆,连同大本营预备队在内,则有12576 辆。其中在6 月30 日可动用的为10060辆,可动率80%。低于德国装甲部队同期89%的可动率。
红军红海军的损失:战场阵亡(包括撤离中因伤死亡)因伤死于医院病死等非战斗死亡失踪、被俘伤病冻伤总计1941-1942年全期1838997 321697 384492 3850703 4732142 643242 71825 11843098,1943年1 季度486912 65474 30200 144128 1181338 230055 14299 2152406,2季度100967 53254 15231 22452 252954 237683 682541自开战伤亡总计2426876 440425 429923 4017283 6166434 1110980 86124 14678045,1943年7月1日对德作战苏军兵力分布(附带德方的估计):红军部队兵员(德方估计兵力) 火炮迫击炮坦克自行火炮飞机对峙德军卡累利阿方面军、独立第7集团军320100 / 4571 311 299第20 山地集团军、芬兰军队列宁格勒、沃尔霍夫、西北方面军1176300 734000 20808 1459 629北方集团军群,部分芬军加里宁、西方、布良斯克方面军1606500 1663500 26047 2648 1841 中央集团军群主力中央、沃罗涅日、西南、南方方面军2509600 1391000 38925 5490 3175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北高加索方面军453400 278500 6011 291 887 A集团军群各陆空军集团军总计6065900 / 96362 10199 6831东线、芬兰战区德国及其盟军的陆空军海军约20万-30万/ ? ?
总计6612000 4067000 105000 10199 10252资料来源: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7 卷,德国东线外军处文件影印件,《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和战斗伤亡》。
附注:德国方面估计的苏军兵力,仅限于在东线战区和德国陆军对峙的苏联陆军部队。因此在数值上,和苏方数字往往差距甚大。
红军1939型85毫米高射炮,当时是对抗德国重型坦克的少数手段之一作战飞机10252架(包括海军和远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飞机8948架。直接配合前线作战的航空部队,拥有6831 架飞机。远程航空兵飞机950 架。
大本营战略预备队7 月增至1111000人,16782门火炮和迫击炮,268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飞机。战略预备队的最高组织形式是草原军区。如前所述,该军区被配置在库尔斯克方向,构成纵深防御梯队。
2.编制改组(1)步兵部队为了适应战争形势,苏联军队的编制在1943年冬春也进行了改组。
作为苏联陆军基本构成的步兵师,在1943年7月缩减到9345人,1732匹马,125辆机动车,步枪减少200 支,但冲锋枪却增加321支(727支增加到1048支),火炮和迫击炮增加19门。步兵师装备有32门76炮,12 门122炮,160门大小迫击炮,48门反坦克炮,212支反坦克枪,434挺轻机枪,11挺重机枪。
但在实际中,当时苏军步兵师一般仅有6000-8000人。只有一些特别受宠爱的近卫步兵师可以达到9000 人。步兵师火力配系变化不大:82毫米营迫击炮,120毫米团迫击炮,师属76-122毫米炮,45毫米反坦克炮。根据德方情报,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步兵师有8000人。所属各步兵团约1900人,每个步兵营513人,步兵连120人。
另外,对德作战的苏联步兵军数量不断增加,从1943年4月初的34个增长到7月的64个。一个军大约有2 万人。担负主战任务的苏联大型集团军一般都编有步兵军,小一些的集团军则继续直接下属步兵师。
(2)坦克机械化部队红军坦克部队依然是最受重视的宠儿。但在这一阶段,装备却改进不大。苏联人最初依然迷信于T-34、KV昔日的优势地位,而对德军四号坦克、三号强击火炮威力的增强,以及“虎”式重型坦克的出现,并没有投入足够关注。这导致了红军坦克发展的停滞,只是自行火炮数量开始增加。1943年3月1日,SU-152 自行火炮开始在车里亚宾斯克生产。在KV-1S的底盘上,安装一门ML-20型152榴弹炮。虽然外形看上去很夸张,但其威力只够在500米距离上击穿87毫米垂直装甲,或者60度着角的71毫米装甲。并不足以击穿“虎”和“黑豹”的正面。
当越来越多的红军坦克在与“虎”式的对抗中碰得头破血流后,苏联人终于意识到红军坦克普遍装备的76毫米火炮已经过时。1943年初在列宁格勒战区缴获的“虎”式坦克给苏联人提供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也加快了苏军研发装备更大威力火炮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步伐。但这些战车还处于研制阶段,来不及在库尔斯克战役前投入生产和使用。
1943年7月苏联坦克旅构成:人员T-34 T-70轻型装甲车其他装备旅部181 1 3第1坦克营151 21第2 坦克营146 10 21摩托化步兵营4988门82迫击炮高射机枪连489挺高射机枪反坦克连1014门76毫米炮合计1173坦克53(也有编为65 辆)3装备改良不大的同时,坦克部队的编制也是如此。1943年1月,坦克旅与1942 年7月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多了1个高射炮连(4门37炮),全旅人数1058人。1943年1月,苏军共有202个坦克旅。
到库尔斯克战役前夜,一个苏联坦克旅有1173人,有的继续采用中型和轻型坦克混编,有32辆T-34,21辆T-70.由于德军的中重型坦克数量剧增,编入红军坦克旅的轻型坦克在遭遇战中除了增加损失外,几乎毫无价值。因此也有部分苏联坦克旅采取了65 辆坦克的新编制,而且全部装备T-34.
相比之下,红军坦克战役军团倒是得到了很大加强。1943年1月,坦克军编制780人,3 个坦克旅,1个摩托化旅,1个装甲汽车营,1个火箭炮营,1个工兵连,1个卡车连,2支维修分队。
装备168辆坦克(98辆T-34),108门火炮迫击炮(一说90门),8辆火箭炮车,871辆汽车。
1月10日,增加了1个迫击炮团(36门120迫击炮),1个自行火炮团(17门SU-76和SU-122),40辆预备坦克(33 辆T-34,7辆T-70)和一些预备坦克成员。
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单位:2月份增加了1个工兵地雷连,1个工兵营。3月增加1个高射炮团(16门37炮)和1个通信营。4月:1个坦克歼击团(20门45炮),1 个高射炮营(12门85炮),航空和医疗单位。5月增加了1个重型坦克歼击营(12门85炮),当月自行火炮团的SU-122增加到4门或者更多。1943年3月,坦克军属机械化旅(摩托化旅)兵力为:3500人,10辆坦克,33门炮,36门迫击炮,333辆卡车。
苏军45毫米反坦克炮及其炮手。这种火炮在1943年显得相当落伍到1943年7月,1个苏联坦克军按编制,有人员约11000~12000人,大约176辆坦克自行火炮。有些坦克军还会编入一个重型坦克团(21辆)。
1943年7月,苏联坦克军编制:3个坦克旅,每个旅1173人,53辆坦克(也有编制65 辆的)1个摩托化步兵旅,3500人1个防空高射炮团(39人,16门37毫米高射炮)1个火箭炮(近卫迫击炮)营(213人,8门BM-13火箭炮)1个摩托车营1个迫击炮团(489人,36门120迫击炮)1个自行火炮团(440人,8辆SU-122和9辆SU-76)1个反坦克炮团(546人,20门炮)1个独立反坦克炮团(约500人,12门85炮)1 个通信营(250 人)1个工兵营(290人)供应部队800人1943年1月,苏联机械化军编有15000人,204辆坦克,246门火炮迫击炮。此后,增加1个自行火炮团(17门SU-76和SU-122),1个迫击炮团(36门120迫击炮),1个高射炮团(16门37炮),1个坦克歼击团(20门炮)取代反坦克团,5月增加1个85 毫米高射炮营。
到1943 年7 月,机械化军拥有175 辆坦克(有时可能更多),17000多兵员,编制为:3个机械化旅1-2个坦克旅或者1个坦克旅(53辆),3个坦克团(每团39辆)1个火箭炮(近卫迫击炮)营(8门BM-13火箭炮)1个摩托车营1个工兵营1 个迫击炮团(36门120迫击炮)1个自行火炮团(8辆SU-122和9辆SU-76)1个反坦克炮团(20门炮)1个独立反坦克炮团(12门85炮)1个防空高射炮团(16门37毫米高射炮)统一指挥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坦克集团军,在1943年进行了重大改组。1942年,老的苏联坦克集团军编制了大量步兵师甚至骑兵,指挥上相当困难,而且和普通集团军也没有太大区别。为此,苏联开始组建完全由坦克机械化部队组成的新坦克集团军。
1943年4月10日,坦克集团军编制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2个坦克歼击旅(每个20门76毫米炮),2个迫击炮团(每个36门120迫击炮),2个高射炮团(每个16门37毫米高射炮),2个自行火炮团(每个9门SU-76,12门SU-122),1个火箭炮团(24门),1个摩托车团,1个装甲汽车营(或者1个摩托车营)。
到库尔斯克战役前夜,坦克集团军实际编制情况还各有差异,有时会编入1 个独立坦克旅或团(53-39辆),集团军坦克总数达到564-550辆。经过特别加强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800多辆。
(3)炮兵部队库尔斯克战役前,红军多次进攻德军坚固防线,但都遭到了巨大损失。为了最大程度集中炮火配合突防,苏联人开始组建超大规模的炮兵集团。1943年4月,6旅制炮兵师形成,称为突破炮兵师。火炮迫击炮数量从248门增加到了356门。
1943年5月,苏联人还组建了火箭炮兵师,每师有3个同类型的旅,有288门火箭炮。一次可发射3456发火箭弹,重量320吨。4月29日,原本隶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野战火箭炮兵,转隶给苏军炮兵司令员指挥。
1943年4月12日,突破炮兵军也开始组建。
每军大约2个炮兵师和1个火箭炮师。突破炮兵军拥有496门火炮、216门迫击炮和288门火箭炮,总计1000门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
另外,苏联人还组建了拥有重榴弹炮的“大威力炮兵”旅(每旅24门203毫米榴弹炮),并建立了重加农炮兵师。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所属各迫击炮团也合编为迫击炮旅。
1943年突破炮兵师编制:1个76毫米火炮旅(2063人,3个团,72门,420辆汽车)红军装备的122 毫米榴弹炮1 个榴弹炮旅(3个团,122榴84门)1个152重炮旅(4个营,32门)1个152加农炮旅(2个团,36门)1个203榴弹炮旅(4个营,24门)1个120迫击炮旅(1750人,3个团,108门120迫击炮,303辆汽车)。
1个射击控制营(300人)1 个通信营(255人)供应部队800人总计356门火炮迫击炮,兵员约1万人苏联火箭炮旅(2698人)4 个火箭炮营(每个24门火箭炮,110辆汽车),供应部队121人。
资料依据:《东线战争》,《诸兵种集团军进攻战役》,《苏联军事大百科全书》。
1943年,苏联独立反坦克炮兵也被编为旅团单位。库尔斯克战役前,苏军反坦克炮旅兵员不到2000人,拥有60门或者更少一些的反坦克炮(45-76毫米);反坦克炮团兵员约500多人,装备20-24门或更少一些的45-76毫米反坦克炮。另外,还有所谓歼击旅。以第4歼击旅为例,就有28门45-76毫米反坦克炮。这两种口径火炮,依然是苏军当时的主力反坦克武器。
1943年2月,苏联高射炮师有3个37高射炮营(每个397人,16门37炮),1个85毫米高射炮团(620人,16门85毫米高射炮),供应人员100人。总人数2000.这种高射炮师可以对七千米以下的德国飞机实施打击。至1943年7月,苏联对德作战军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的数量比1942年7月增加了一半以上。
截至1943年7月初,对德作战苏军和大本营预备队,共拥有炮兵、高射炮兵和火箭炮兵65个师,51个旅,并组建了4个突破炮兵军。火炮迫击炮火箭炮的总数约33000门。至此,斯大林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炮兵部队。
(4)航空部队1942-1943年的空战,使苏联空军的战术和编制开始向德国靠拢。1942年9月,4机编队在苏军中确立了下来。1943年,苏军空军团在编制上开始接近于德国空军大队。不过苏联空战战术依然存在诸多缺陷。比如1943年8月前,苏联空军过于强调巡逻飞机必须在地面视线之内,导致战斗机编队过于庞大而不利于空战机动。
1943年,苏联继续推出新式战斗机。其中包括拉-5 的后继型拉-5FN。换装了功率更大的1850马力发动机;轻型战斗机方面,陆续推出了雅克-9T(37毫米炮的重火力型)和雅克-9D(远程型)。苏军的对地支援飞机普遍采用伊尔-2、佩-2等。为增强反坦克能力,伊尔-2在1943年也安装上了37毫米火炮。
至1943年4月1日,苏军在前线有13个空军集团军。到1943年7月,1个苏联空军集团军的飞机数量可能达到500架。1942年冬季和1943年春季,还组建了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航空兵军。
共有4个歼击航空兵军、9个混合航空兵军、3个强击航空兵军和3个轰炸航空兵军,作战飞机总数达2601 架。这些航空兵军成为苏联空军的机动力量,通常用于增强主要方向作战的空军集团军。
三、苏德两军实力对比1.陆军实力对比1943年7月初苏德两军兵力对比苏联德国及其盟军陆军兵力560-570万约400万坦克自行火炮10199 4700飞机10252 3665整体而言,到1943年7月初,红军陆军兵力大约是德国及其盟军的1.4倍,坦克自行火炮超过德军一倍;飞机几乎是德军的三倍。
红军不仅兵力大大超越德军,而且通信和机动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苏军战术单位的无线电台增加了1-2倍,步兵营和师属炮兵连都建立了无线电通信。各军也有了通信营。1942年10月,苏联每2架战斗机中只有1架装备了收发电台。到1943年,苏联所谓新式战斗机都装备了收发电台。对德作战红军的载重汽车,到1943年7月也达到195662辆。
但苏军在质量上和德国的差距依然巨大。自开战以来,苏军的不可恢复减员(死亡、被俘、失踪,无法继续服役的伤病员)约800-900万,而德军只有200万(不含仆从军)。这意味着苏联无法保存像德国那样多的高素质老兵。但通过1942-1943年冬季战役的实战锻炼,加上春季近3个月的休整训练,红军的整体素质,无疑还是要大大优于1942年。
从火力配系来看,苏军1943年夏季装备的100毫米以上压制型火炮只有约9000门。这个数字和德国及其盟军在苏德战场的装备量差不多。
苏军的炮兵数量优势主要体现在76毫米级别火炮和迫击炮上。
装甲对抗能力方面。苏军上万辆坦克自行火炮中,有6232辆为中型和重型。其基本型号依然是T-34和KV,以及性能更差的西方中重型坦克。坦克火力依然是76毫米炮,威力远远逊色于德军坦克炮。
对苏作战德军的4700多辆战车中,实际部署在战线的中重型战车约有3500辆。其中超过2300辆装备了43-70倍径75 毫米炮和56-71倍径88毫米炮(不含自行反坦克炮);装备60倍径50毫米火炮的Ⅲ号坦克还有538辆,虽已经成为二线装备,但也具备对抗苏军主力坦克的自卫能力,对苏军轻型坦克则有绝对优势。
1943 年6 月底苏德战场德军中重型战车构成(包括芬兰战区):型号主炮正面防护数量PzⅣ(长) 43-48倍75炮80 862PzⅤ(黑豹) 70倍75炮80(大倾角)200PzⅥ(虎) 56倍88炮100 147“菲迪南德” 71倍88炮200 89Ⅲ号强击火炮43-48倍75炮80 936Ⅲ号、旧Ⅳ号50炮和短75炮70-80 899大口径支援强击炮105-150火炮80-100 120“大黄蜂” 71倍88炮30 90其他/ / 约200注:笔者根据本书相关资料统计。“其他”包括中型自行榴弹炮和缴获坦克。
德军中重型战车的正面防护达到80-200毫米!而苏联中重型坦克多数只有70-90 毫米,只有数量已大为减少的老式KV-1 坦克正面还有100毫米厚度。而在1943年上半年,苏联坦克装甲的质量尚未得到恢复,往往还达不到规定的防护水平。
在实战中,东线德军2300多辆主力战车可以在500-2000米以上距离摧毁苏联的T-34 和KV,其中526辆更可以在1000米以上距离做到这一点。具有同样攻击能力的另外还有数百辆长身管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由于德国坦克的观瞄优势,其穿甲优势更加恐怖!“黑豹”坦克在1000米实战命中率据称达到97%(“虎”式93%)。在这个距离上,德国重型坦克对苏联坦克基本可以做到一击致命。
而在500米或更远距离上,苏军坦克却无法击穿大多数德国中重型战车的正面装甲!对德军436辆“黑豹”、“虎”、“菲迪南德”的正面,苏联坦克基本不可能击穿(苏联76 坦克炮对k值2200的装甲穿甲极限为86毫米),只能在600米外击穿“黑豹”侧面。对“虎”的侧面,在500米以内的近距离,才能构成较大威胁。
可以不夸张地说,在1943年夏季,德国战车在火炮和装甲对抗中获得了压倒性优势!而且德国装甲战斗车辆,还继续保持着观瞄和稳定等辅助装置的传统优势。
在红军坦克逐渐落伍的同时,苏联步兵的反坦克能力也同样不足。红军步兵师标准的45毫米反坦克炮,基本上无法对任何一种德国重型坦克在任何角度构成威胁。对德军中型坦克,也只是对逐渐被淘汰的Ⅲ号还构成较大的威慑,根本无法击穿Ⅳ号正面;而德国步兵师普遍装备的75毫米火炮,则完全具备摧毁苏联主力战车的能力。
苏军直属的76毫米反坦克炮可以有效地打击德军中型坦克,但也无法抗衡其重型战车,其性能显然也无法和德军88毫米炮相媲美。库尔斯克战役前,德军甚至把88 毫米炮装备到部分野战师,主要是装甲师。
事实上,按照1943年4月的实验,红军只有1939型85毫米高射炮(威力比后来的坦克用85炮大)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穿“虎”的正面。也正因为如此,苏联人才会在战役前给坦克机械化部队配属85毫米高射炮,但数量委实太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苏德两军都拥有一些大口径短身管的自行火炮。如德国的12倍径150毫米“灰熊”、28倍径105毫米“黄蜂”、42型强击榴弹炮,30倍径150毫米“野蜂”自行榴弹炮。苏联方面也有SU-152(28倍径)、SU-122(23倍径)自行榴弹炮。但这些自行火炮的反装甲效能并不如宣传的那样惊人,而且受到装填发射速度太慢,以及弹道等因素影响,反坦克效能不甚显著。
1943年上半年苏联坦克性能:型号重量(吨)最大时速(公里/小时)最大行程(公里)火炮型号车体装甲(前/侧/后)炮塔装甲(前/侧/后)机枪T-34/1943 30.9 53 400F-34 型76.2火炮47-60/6045/4045/4570/52/3052//357.62 毫米机枪2KV-1S/1942 42.5 45 250ZIS-5型76.2毫米火炮75/3060/9040-75/882/82/1382/137.62 机枪4T-70/1942 9.2 45 360 45 毫米火炮4545356035357.62 机枪1SU-76 11.2 44 265ZIS-3型76.2毫米火炮25/6015/9015/90SU-122 31 55 300 122毫米火炮45/6045/4045/42SU-152 45.5 43 330 152毫米火炮50-606060资料依据:《二战期间的苏联坦克和战斗车辆》,部分网站资料,《二战俄国坦克-斯大林的装甲》。
1943年德国主要坦克、强击火炮坦克性能:主力型号重量(吨)车体装甲/角度/正/侧/后炮塔装甲/角度/正/侧/后武器最大时度(公里/小时)Ⅲ号L 型22.750+20/9-2130/050/9-1757/15(防盾70/0-45)30/2530/121门60倍径50 毫米炮,2 挺机枪40Ⅳ号G 型23.530+50/10-1230/020/9-1250/11(防盾50/0-30)30/2630/101门43或48 倍径75毫米炮,2 挺机枪42Ⅲ号G 型强击火炮23.950+30/10-2130/0-1130-50/0-10火炮防盾50+30/01门48倍径75毫米炮2挺机枪40“虎”式坦克56102/9-3563-82/082/9102/9(防盾110/0)82/082/01门56倍口径88毫米炮,2 挺机枪38-45“黑豹”D 4360-80/55 度40/0-40 度40/30度100/10 度(防盾100/0)45/25度45/25度70 倍径75 毫米炮1门,机枪2 挺55“菲迪南德” 65200/12-35 度60-80/0 度80/0-40 度200/25 度80/30 度80/20度71倍径88毫米炮1门20-301943年苏德两军坦克炮性能(使用普通穿甲弹):火炮型号榴弹重(千克)穿甲弹重(千克)初速(穿甲弹)穿甲能力(30度着角)100米500米1000 米1500 米2000 米德军50mmKwK38L/42 1.82 2.06 685 54 46 36 27 2150mmKwK39L/60 1.82 2.06 835 67 57 44 34 2675mmKWK37L/24 5.74 6.8 385 41 39 35 32 2975mmKwK40L/43 5.74 6.8 740 98 91 82 72 6375mmKwK40L/48 5.74 6.8 770 106 96 85 74 6475mmKwK42L/70 5.74 6.8 935 138 124 111 99 8988mmKwK36L/56 9 10.20 773 120 110 100 91 8488mmPaK43L/71 9.4 10.20 1000 203 185 165 148 132苏军76.2mmF-34L/41.5 6.23 6.3 655 69 61 54 47 4145mm20KL/46 2.1 1.43 757 43 31 28资料依据:《德国装甲部队1943-1945》,《库尔斯克1943-统计分析》,《二战苏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二战期间的苏联坦克和战斗车辆》,部分网站资料。
2.空中力量对比1943年苏德战斗机性能对比:发动机(马力) 升限重量(公斤) 最大速度: 武器苏联雅克-9D 1360 10600 3080 602 公里/小时1门20 炮,1 挺机枪苏联拉-5FN 1850 10000 3360 648 公里/小时2门20炮苏联拉-5 1700 10000 3265 630 公里/小时2门20炮Bf109G-6 1475 11550 3148 621 公里/小时1门20-30毫米机炮,2挺机枪FW-190A-3 1800 11300 4865 669 公里/小时4门20毫米炮,2 挺机枪资料依据:《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机》,《苏联航空科技发展史》,《拉-5 战斗机专辑》,《红色凤凰》。
虽然苏联坦克在1943年夏全面落后于德国,苏联战斗机性能却在1943 年大大提升。轻型战斗机方面,红军新式的雅克-9D已经接近Bf109G-6;而拉-5 FN,从官方数据看,机动性还明显优于德军FW-190.不过官方数据毕竟只是官方数据。按照德国人的标准,粗糙的苏联战斗机可靠性依然很差,瞄准具过于简单。这一切无疑也会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整体而言,苏联战斗机依然落后于德国。
1943年,为了支援日益激烈的坦克对抗,苏联和德国空军都配备了空心装药的反坦克炸弹,在飞机上安装了23、30毫米的航炮,37毫米的反坦克炮。德国人甚至尝试过把75毫米反坦克炮也送上天!
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库尔斯克装甲对抗中占据优势,苏德双方从地面到空中,都可谓竭尽所能。而参加这次会战的庞大军队以及众多装备,也在1943年7月初基本部署完毕。
苏德装甲简要介绍:在苏德装甲对抗中,除了实际厚度外。装甲材质、化学成分、制造工艺和外形,也对毁伤效果起着制约作用。
战前,苏联坦克装甲质量并不低劣。1941年T-34的炮塔装甲,表面布式硬度360-375,车体为370-400(也有的据说超过400)。加上60度倾斜效应,容易迫使小口径炮弹跳弹。但在对抗大口径反坦克炮弹时,则显得比较脆弱。
战争的突然爆发以及德军的迅速推进,使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资源地区(包括锰矿)和工业中心,精压钢供应也一度中断。使用镍铬锰合金钢的苏联坦克,防护质量明显下降。加上装甲钢的铸造技术缺陷,残存的气泡导致装甲变脆。
而在实战中,T-34 的倾角装甲优势,也常被坦克炮的俯角较小所抵消。一旦遭遇起伏地形,T-34往往被迫采取前倾姿势,导致装甲倾角优势消失。而德国坦克则开到棱线上,实施俯射。苏方则很难采取此种战法。
1944年,由于红军夺回了矿产资源,包括重要锰产区尼科波尔,苏联坦克钢质量也大大提高。其装甲k 值(装甲抗弹能力系数)可能达到2200-2400.
德国常用装甲钢,表面208-269 布氏值。镍铬合金钢217-269 布氏值。“虎”的装甲质量最高,据英国测试,为285-345.但德国坦克装甲的k 值不低。苏德战争初期的德军中型坦克,K值据说可达2250.
1943年,德军推出了“黑豹”坦克。由于稀有金属缺乏,尤其是后期装甲钢不再采用镍,德国人对“黑豹”采用掺碳、加热燃烧、电硬化等手段进行表面处理。“黑豹”D型的K 值虽然比“虎”有所下降,但依然达到2100.
但到了1944年,德国坦克装甲钢质量进一步下降,而且由于将金属碎屑融化后进行焊接,也导致强度不足。
1944年8月,苏联对缴获的德国“虎王”坦克装甲进行了测试,认定其要大大劣于初期生产的“虎”、“黑豹”和“菲迪南德”。这时期“黑豹”G、“虎王”的k值为1900-1950.
本书所涉及的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坦克的K值,估计在2050-2200 之间。但从德军“黑豹”坦克普遍在1500-2000米距离击穿T-34,甚至在3000 米击穿KV,而“黑豹”D 却在100米外抗御住85毫米炮打击的记录看,德军装甲此时依然要优于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