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居慧语——儒林宝训丛书
14996000000003

第3章 人文地理环境

一、人口状况

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元皇庆元年(1312),境内人口约为4000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安定有990户,10593人。清雍正八年(1730),安定有丁5300个。道光三年(1823)人口增至8.56万人。同治年间(1862~1874),回民起义军几番入境,回汉两族互相仇杀,至同治十一年(1872),安定城内仅存50多户。光绪年间(1875~1908),荒疫交作,死者十有六七,人口大幅下降。

民国初年,人口数量徘徊不定。民国十二年(1923),全县41445人,至民国十七年(1928)增至54700人。民国十九年(1930),鼠疫流行,全县死亡1368人,至民国二十年(1931)全县人口减至41037人。

陕甘宁边区时期,政府鼓励人口增殖,实行移民招徕政策,人口上升。民国二十六年(1937),全县有51962人。民国三十年(1941)人口达6128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及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总数迅速增加。1961年,全县总人口数达12.6114万人;1974年,总人口达15.7319万人;1990年,总人口达20.5406万人。其中,男性比例占51.40%,女性比例为48.60%,15~39岁年龄段的人数为8.539万人,占总人数的42%。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总人数为21.2027万人,较1990年增长4.14%。其中,男性比例占51.48%,女性占48.52%,15~39岁年龄段的人数为9.1211万人,占总人数的42.2%。截至2005年,全县总人口达24.5425万人,较2000年增长1.15%。

二、教育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难,受教育率极低,全县人口文化素质极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受教育率每年在不断提升。1950年,全县仅有六所小学,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952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1人,占总人口的1.34‰。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竟达2.3717万人,占总人口的18.90%,较1950年增长17.56%。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0.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40‰,小学以上占15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8.36万人,占总人口的48.90%,其中大学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1.2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5.4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64.40‰,小学文化程度占283.70‰,且青壮年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总数的97.52%。青年兵员征集在文化程度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城镇兵必须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兵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至2005年,全县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5235人,中专文化程度的2221人,高中文化程度的2.2785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8.8332万人。

三、经济状况

早在远古时代,境内林草密布,白狄族落居,以游牧为生。随着战乱频繁,移民迁徙,引进耕作技术,种植业得以发展。秦统一全国后,实行“屯兵守卫”“移民守边”政策,农业有所发展,手工业、商业、建筑业兴起。之后,历代注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人们从事农业积极性空前提高,鼓励农业发展,耕作技术、工具不断改良,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植被惨遭破坏的负面影响。且战乱仍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百姓时常面临难以糊口的困境。直至陕甘宁边区时期,政府采取土地革命等一系列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境内经济的发展。境内先后兴办丝织厂、鞋袜厂、化学厂、农具工厂等,解决了民众生产、生活困难。1949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79.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8万元,农业总产值961.9万元,粮食总产量1212万公斤,人均产粮176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制定了本县“一五”(1949~1953)国民经济计划,兴修农田,植树造林,经济稳定增长。至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435万公斤。“二五”时期(1958~1962),由于受“大跃进”“左”的思想和连年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严重受损。至196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14万元,较1957年下降29%,其中农业总产值下降24%,粮食总产值下降16.86%。1963年始,政府理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106.1万元。之后,每个五年计划中,政府先后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农林牧并举,多种经营,落实完善经济承包制,重视煤炭开采,抓烤烟、桑果、洋芋、羊子主导产业开发等举措,全县工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至1990年,社会总产值达1154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9691万元,国民收入达6202万元,人均收入达523元,人均粮食500公斤。

2005年,全县国民总收入达到4198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55万元;草畜业产值达128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8%;原油产量32万吨,原煤产量182万吨,总产值达到118164万元;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2726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05户,总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48.0%;农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