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秦始皇一样,汉武帝的用人之道也是独树一帜。两人都能做到知人善任、维才是举,但用人风格又各有不同。
关于汉武帝用人方面,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汉武帝在郎署见一个老头子,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汉武帝很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这须发皆白的老者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就问他:“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
老者答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
汉武帝又问:“何其老而不遇也?”驷答:“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武帝听后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臣,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这不是颜驷过错,而是用人疏误。
汉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
受此事启发,汉武帝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汉初用人看重资历,而且担任一定的官职还要有相应的财产标准,凡有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皆可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这种近亲繁殖的制度,造成人才的退化,压制了优秀人才的崛起。
针对这一弊端,汉武帝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宣布不讲出身门弟,唯才是举,并把它制度化。虽然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选才用才时也没“唯儒是用”,要看真才实学。比如他很欣赏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学问,但始终没有重用董仲舒,大概是认为董仲舒能说不能做吧。
难怪有人说,用人当学汉武帝,不拘一格重英才!
汉武帝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拘一格广招人才,并于长安首设太学。很快,他的麾下就集聚了济济英才。其中就有两位彪炳史册的名将,一个是卫青,一个是霍去病。两人在击讨匈奴中战绩显赫。
卫青带领汉军多次取得对匈奴做战的巨大胜利,并最终消灭匈奴主力,但他的出身只是一个骑奴(为汉武帝的姐姐驾车)。然而汉武帝慧眼识人才,看中了他的武艺、胆识和忠心,让他追随身边,最终造就一代名将。
有一次,汉武帝甚至说,朕敢如此对匈奴开战,就是因为有卫青!
从这句话里,足见他对卫青的倚重。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地位极低,想进入上层社会简直就是奢望。而刘彻却不管卫青的社会地位,唯才是举,大胆重用卫青。这不得不令人佩服。
而霍去病成为将军才二十岁。虽然他年龄不大,但具备大将之才,就果断启用,不受祖制制约。后来,霍去病果然不负众望,立下赫赫战功。
更难能可贵的是,汉武帝具有着明确的人才规划,他在重用卫青时就着手锻炼霍去病,“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断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战略思维和整体素质。同时,汉武帝还注重引进外部人才,正是原匈奴小王赵信给汉朝骑军带来了先进的战术。足见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人才观。难怪《汉书》中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