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江山行迹
15008800000052

第52章 瞻仰韶山

4月23日,长沙会议期间,我同友人一起,去韶山瞻仰了毛主席的故居,按照导游的安排,我们先去了毛主席铜像广场。

毛主席铜像广场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所建,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时手执文稿形象的铜像为主景观。

毛主席铜像广场坐落在毛泽东纪念馆和毛氏宗祠前的开阔地带。周围青松翠竹掩映,群山拱护。铜像身躯高大,体态稳健,面带微笑而又沉思,形象地塑造了领袖在开国大典时的伟人风采。

铜像是按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的,坐西南、朝东北,主席身躯伟岸,双手握书卷,身着中山装,双目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那神态是主席流露出深藏在心底的欣慰和笑容。这个形象,很显然是毛泽东在刚刚向世界宣告一个中国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向城下欢声雷动的十万军民,向全国四万万同胞以及全世界仍在受苦受难的人民发出深情注视的那一瞬。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一个胜利者的形象,但没有骄矜自满;这是一位伟人,一位巨人,一位仍在瞩望未来的开国领袖,他稳健,沉着,自信坚毅,人们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巨大的力量。

铜像高6米,红花岗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据导游介绍,毛主席铜像这几个数字各有其所代表的含义:6是毛主席为革命成功、建立新中国牺牲了六位亲人;4、1连起来表示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操了41年心;10.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10月1日。

铜像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5个贴金大字。周围整齐地摆放着人们敬献的菊花,其中有韶山本地一位农民精心培育的盆景。

广场作为人民群众表达对毛主席崇敬、追思、纪念的主要场所,突出了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

广场两侧依次排列六颗巨石石刻,左右对称,上面分别刻有“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和毛主席的卜算子、长征、答李淑一、独立寒秋、沁园春·雪的诗词代表作。

广场铜像两侧两颗卧龙松,衬映着毛泽东铜像傲然屹立。

来到广场的人们,纷纷有秩序地在毛泽东铜像前敬献花篮、在铜像前拜谒伟人毛泽东。

据介绍,1993年12月26日,江泽民来到韶山,为毛泽东铜像揭幕。江泽民为铜像揭幕时,当地呈现“日月同辉”、杜鹃花开的奇观。据说,毛泽东铜像于1993年12月运往韶山,按理这尊铜像一路运送是绝对不能停歇的,但途径井冈山时运送的卡车象有灵性似的突然抛锚,江西人说这是毛主席想在他最早拿起枪杆子的地方住一夜。第二天,运送铜像的车辆没有经过人和维修,一启动运行正常,运送铜像的活动如期进行。这也太巧了,如果说日月同辉是一种自然现象,时而有之,那么,满山杜鹃提前开放,这可真的是当时的季节从未有过的事情。也有人对此表示有些怀疑,说“如果真是这样,那毛泽东这个人就太神奇了,解释不了了,有没可能是官方特意制造出来的,但看那视频也不怎么像,视频里有江泽民在,谁敢去制造这个巧合呢?”

我环视了四周一下,发现毛主席的铜像在韶山冲广场上矗立的位置是背衬韶峰,是韶山冲的中心,对面是毛氏宗祠和毛泽东纪念馆。

这里已是韶山最吸引游人的景点,人们在这里瞻仰伟人雄姿,拍照留念,感受一代伟人骄人的风采和无往而不前的巨大力量。

铜像广场显得十分雄伟大气,植有松、柏,花坛中植有冬青、山茶、月季等。那天,来瞻仰主席的人很多,人们都在这里一个钟不同形式,表达着他们自己对心目中最最敬爱的、已经逝世35年的伟大领袖向主席的敬仰之情。

我也同其他人一样,在敬献花篮办理处,请了一个枝繁叶茂、花朵飘香的花篮。按照广场管理人员要求,写了一副挽联。上联是:永远怀念毛主席;下联是:王英、XXX敬献。我同友人排在为毛主席敬献花篮的人流之中,我们焦急地等待着,恨不能马上就轮上我们举行敬献仪式。在经过了一番感觉很漫长的时间的等待之后,终于可以轮到我们了。这时,我同友人一起,不约而同地怀着同样一种无限怀念一代伟人、无限敬仰和缅怀之情,神情非常严肃、庄重地缓缓抬起花篮一步步沿着铺就的红地毯,走到毛主席铜像前,深深地鞠躬、鲜花,那时我感觉自己眼泪差点流出来,因为前来瞻仰毛主席,是我半生来的心愿,如今如愿以偿,我感到一种抚慰。

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来到湖南湘潭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走进红色故里,感受伟人风彩,印象特别深刻。

位于韶山的毛泽东故居,周围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气候伊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风景特别优美。

走进韶山,走进伟人故里,在一种崇敬的心情中,我开始领略起这里神奇而又美丽无比的圣地风光。

毛主席故居位于韶山冲的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就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后来他离开家乡到长沙求学,1925年又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中共韶山党支部。1927年他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在旧居召开农民运动干部和农民座谈会。

毛主席的曾祖父在光绪年间购置了这所住宅,这所住宅在当时还是一所茅草屋,后来历经几次的维修和扩建。它的修缮和扩建凝结着毛泽东的祖辈、父辈和他们兄弟的心血和汗水。从1878年毛泽东祖父定居时的五间半茅屋,经过前后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修修补补,其间遭火灾,遇抢劫,1918年才掀茅盖瓦,加修后院,扩建成十三间半瓦房(内含杂屋,其中半间指两家合用的堂屋)。1929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曾没收毛泽东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和家产。于是,这栋房子和里面的家具,又遭到了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过多次修葺,使之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原貌。

旧居样式为南方农村常见的住宅形式,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泥砖墙,小青瓦。一明二次二梢间,右厢房第2间是毛泽东父母亲的卧室,右厢房第3间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卧室兼书房。1925年2~8月,毛泽东偕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也居住在这里,并在这个卧室的阁楼上召开秘密会议,培养和发展了毛新枚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右厢房第1间通常是吃饭的地方,1925年,毛泽东曾在这里召开过多种小型会议。1927年初,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回韶山时曾在这里召开调查会。

旧居附近还有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游泳的池塘等。

这所普普通通的“一担柴”式的江南农舍,座南朝北,背山面水。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邻,绿水莹莹,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放眼青山,背依翠竹,绿水、苍松和翠竹把这栋普通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

1950年,故居作为革命纪念地供国内游客参观。两年后又正式对外宾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黑底镏金大字,是1983年4月2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

离开毛泽东故居,最后来到毛氏家史纪念馆参观,馆内假山奇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又是一番江南园林景象。在毛史纪念馆内看到了毛泽东祖父、父亲、母亲的遗像,毛泽东与母亲和兄弟的合影及雕像。更为神奇的是看到了在毛泽东100周年诞辰时,江泽民为毛泽东铜像揭幕时出现的奇观“日月同辉”的珍贵照片和录像,还有当时韶山冲漫山遍野杜鹃花竟相开放的录像照片。当时在场的新华社记者拍下了这一历史瞬间,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在陈列馆内还看到一副韶山市地图,倒置后和中国地图非常相似,韶山冲的位置和中国地图的位置非常接近。

这些,是天意和巧合?它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遐想……

上午十一时许,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韶山,乘车向另一个伟人的故里,距韶山38公里的宁乡县花明楼——刘少奇故居驶去,开始了又一个红色故里的旅游……

(2011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