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15008900000002

第2章 知觉规律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一、知觉的分类

①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摸觉;②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③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其中,社会知觉又分为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④错觉和幻觉。

二、在思想政治学习中要充分调动视知觉

视知觉是以视分析器为主,有运动分析器参与的知觉,可以接受外来信息的80%以上。它包括形象视觉和语言视觉。人们通过形象视觉辨认事物,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从事劳动和进行艺术欣赏。通过语言视觉辨认文字,进行阅读。因此,在学习思想政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视知觉的作用。

1.重视书本教材的学习

学习不能留死角,视觉要照顾到每一个角落,书本的方方面面。如目录,目录是整本书的提纲,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每课的前言,大致说明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简明扼要的话表述出来,帮助从宏观上了解本课。框题的题目,题目提炼了本课知识的核心,把握了题目,对于把握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材的相关链接适当补充了一些对理解教材有重大意义的材料、理论,对于理解教材不无好处。

教材的专家点评部分列举了专家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和自己的观点对照,既可以查缺补漏,又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有些专家点评部分还是自己应掌握的知识。另如,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时,除了应掌握正文部分的“国王、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既有分权,也有制约,体现了政体运行的特点。”还应补充小字部分的“国王、议会、内阁之间虽有基本分工,但分权界线不是很清晰,权力交叉情况突出。英国法律赋予议会至高无上的地位。但20世纪中期以来,权力重心逐步向内阁和首相倾斜,首相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

2.在听课过程中,要做到“眼到”

就是眼看黑板,注视老师的讲授。应当注意,很多教师讲课很生动,注视教师一方面可以紧跟教师的思路,在需要作出反应的时候及时反应,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课也是一种艺术,有助于提高兴趣。

3.自觉作比较

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内容相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记忆,纠正自己主观理解的错误。通过比较,如果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不一致,这时会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错误的原因,自觉地求得问题的解决。

三、在思想政治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听知觉

听知觉是以听分析器为主,有运动分析器参加协同活动产生的知觉。可接受外来信息的10%以上。它有语言听觉、音乐听觉和噪音听觉之分。可以说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耳与目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听教师讲课的时候,眼睛不要去注视与听讲内容无关的图像和实物,要把目光投向讲课的教师,留心讲话人的姿势、神态和表情。当讲话人转移授课方式(如由教师讲述突然变为学生回答)时,听者的眼光也要随之转移。总之,要尽量使眼睛为耳朵服务,以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耳与目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听教师讲课的时候,眼睛不要去注视与听讲内容无关的图像和实物,要把目光投向讲课的教师,留心讲话人的姿势、神态和表情。充分调动听知觉的作用,尤其以上课要认真听讲最为重要,下面就以上课如何做到集中精力来详细分析,努力发挥听知觉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讲过一则“学弈”的故事:有两人向下棋名手奕秋学棋,其中一名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而另一名则心不在焉,只想着怎样弯弓搭箭去射下飞来的天鹅,结果,一个成了下棋高手,而另一个则一事无成,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集中注意力,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如同人们常说的,注意力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是无法照射进来的。

怎样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好课呢?

1.尽快学习

上课预备铃响后,要立刻停止课间活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使自己安静下来,然后再认真回忆一下预习的思路和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心里就有了底。教师一讲课,你就可以使自己尽快地接上思路,迅速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取得好的效果。

2.发挥主体作用

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他们把学习比作送货进仓,自己只要打开仓库等教师把货物装进去就行。这样的听课,是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地位。同学们要提高听课效率,重要的是要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地去吸收知识,发挥课内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为同学们的学习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教师的讲解和启发再好,如果同学们不积极思考,不主动消化和吸收,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课堂学习和吃饭一样,别人是不能代替的。要上好课,必须积极参与课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地说,就是对教师的每一个提问,积极思考,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

3.思路紧跟

上课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对知识的认知过程。要提高听课的效率,自己的思路应紧紧跟着教师的讲解走。当教师讲的内容自己已理解和掌握时,不能掉以轻心,思想不能“开小差”。这时专心听课,将自己掌握的与教师讲授的进行核对、比较,才能发现差异,加深理解。当教师讲到比较枯燥的知识时,不能阻塞听课的思路,而是要专心致志。特别当遇到听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记在笔记上,等下课后再去询问或深入思考。

如果对思想政治课的设计理念有所了解,则会更好地做到思路紧跟。那么,思想政治课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

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力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理念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要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究实效”的关系。加强“引导”,首先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特点”,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

理念三: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事例的追求。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这种课程,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理念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实施的追求。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理念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的追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发展。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4.明确设计思路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课程设计思路之一:“课程模块”的建构方式

课程模块,作为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其基本点包括: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课被列为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科目;各科课程都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就课程模块而言: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第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显然,所谓模块,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模块。针对不同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

课程设计思路之二: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的柜架设计思路有三个基本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融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据此,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建设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这四个课程模块的构建,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1)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2)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它保存了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较好地处理了与传统课程设置及其经典教学内容的继承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它有利于贯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来看,它为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单独设置“文化生活”课程模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看: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从贯彻十六大精神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从“三贴近”的要求看:文化现象已成为当前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从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的目标看:用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学生,更加凸显了本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基于生活主题,寻求学科知识的支撑,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路线,这是整合各模块内容的共同要求。在我们看来,正是这一特点表明,本课程的建构既保持了同实践思想品德课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以实践教学为起点,在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建立内容目标的递进关系;它的某些内容虽与高校课程有所重复,但其程度、范围和组织方式上都明显地体现了区别,而不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压缩饼干”。

课程设计思路之三:选修课的设置思路

总的来讲,选修课程是在本课程的总体框架中,为所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相关课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的设置固然要基于学生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但就其选择性而言并不具有硬性“分流”的意义,而是基于学生情趣、兴趣、志趣方面的选择。据此,确定选修课思路有两个基本点。

(1)从选择的意义上看,课程模块的设置,应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要求。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后的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比如《经济学常识》,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比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比如《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比如《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

(2)从把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定位来看,课程模块的呈现,主要考虑了两方面关系。相对于大学对应学科的课程,本课程为了淡化学科的体系结构,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关切,并以此作为建立课程框架的基础;相对于必修课的框架设计,它会更依赖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也更具“探究性”的色彩。

5.边听边记

听课时,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注意力分散不是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是由于自身思想开小差。这时,尽管眼光停留在讲话者的脸上,但思想却在考虑其他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边听边记录的方法,迫使自己认真听讲。当然,边听边记,并非听到多少记多少,而是记下要点。如听取课文分析时,记下教师讲述中所提的问题。这种边听边记的方法,是听讲的自我强制手段,它可以帮助自己将注意力从别处集中到讲话者所讲的内容上来,借助眼睛、手等器官的帮助,使大脑皮层由听觉器官接收有效的信息。

四、社会知觉在思想政治中的应用

1.对别人的知觉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对别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包括对别人的体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表演等的观察。如果别人体态潇洒,仪表堂堂,言谈举止文明,就会给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反之,则给自己以不良印象。尤其人的外部表情,往往是反映其内心世界的一种标志。所以要重视对人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的观察。

2.自我知觉

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觉。自己对自己可以形成一定的看法,留下一定印象,叫自我印象或自我观念。自我知觉就是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自己观察自己,容易掌握自己的信息,易于了解自己。但也往往当局者迷。所以,真正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也很不容易。要善于“以人为镜”,剖析自己;常和别人对比,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认真开展自我批评,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这样,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知觉。

3.社会知觉常常出现的四种主要偏差

(1)自觉运用首因效应

自觉运用首因效应是指与陌生事物初次相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第一印象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如对某人的第一印象好,则愿意接近他,容易信任他,对于他的言行能给予较多的理解。反之,第一印象恶劣,就不愿接近他,对他的言行不予理解,在社会知觉中造成“先入为主”的偏差。

影响首因要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对方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关对方的间接信息的间接影响。第一印象只能作为对人的知觉的起点,而不能作为终点。一是第一印象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根本面貌,难免有主观性;二是人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不能一眼把人看死。所以,要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对人的知觉。

首因效应虽然在心理学上属于社会知觉,在对人的认识上是适用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规律应用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上。搞好预习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在刚开始时就在头脑中形成非常正确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框架,那么对于以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预习是学习知识的开始,如何在预习时就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关系到以后知识的学习。下面就如何预习来进行分析。

①预习方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备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课前准备有四种,这就是,心理准备,身体准备,物质准备,知识准备。

预习主要是知识准备。具体讲,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初步了解。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影响很大。但是对预习,无论是在同学们的认识上,还是在学习实践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有的同学说,反正上课教师要讲,何必事先伤脑筋,白费时间呢?有的同学讲,课后复习、练习、作业就够多的了,哪有时间预习?学习吃力的同学则认为:教师讲我都听不懂,预习就更不行了。有些同学,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课后围着习题转,考试之前拼命干”的残缺式的学习方法。这种缺少预习环节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时,由于知识比较简单,没有暴露出什么问题。但这并不能说明预习不重要,只是问题没有充分暴露而已。

②在预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灵活安排预习时间:预习时间的安排,要在服从学习整体计划的前提下灵活安排。根据每天的空余时间,决定预习的科目及每科的时间,要保障所选择的重点学科,课前预习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多时预习可以充分点、钻研得深点。闲时可以多搞一点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闲时“向前学”是优秀生的经验。

第二,预习要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法国昆虫家法布尔说:“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学习成绩与多种因素相关,只有在搞好预习的同时,也搞好其他学习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另外,预习的质量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预习不能浅尝辄止,持之以恒方能奏效。预习应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步发展到单元预习,再到学期预习。逐渐形成预习习惯,不断提高预习水平。尤其要重视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可以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进行。通过这些预习可以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第三,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预习应有的目的。二是预习过细,以至于上课没有什么可听的,甚至打乱了整体计划影响了其他学科,虽然有收效,但时间利用的不经济、效果不好。

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预习应是:重温相关知识,扫清听课障碍;大致了解新课的内容和思路;找出疑难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总的说来,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加强理解,培养独立思考等自学能力,而不是用预习代替听课。

③各个阶段的高效预习方法

根据预习的范围和时间,可以把预习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课前预习:预习的范围是下一节课涉及的内容,一般在课余时间进行。主要任务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第二,阶段预习:用比较集中的时间,对某一单元或某一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进行预习。任务是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如,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进行阶段预习。

第三,学期预习:一般在假期内进行,预习的范围是整本书的内容。预习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解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使新学期的学习在全局的高度上进行,方向明确,有条不紊。

④课前预习的任务及方法

课前预习的任务,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第二,复习巩固和补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旧概念、旧原理。第三,找出新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第四,适当地做些预习笔记和练习题。课前预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阅读教材法:阅读教材法是通过阅读教材,达到对新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可以按以下五步来做:第一步,认真通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可以适当做笔记或批注。第二步,利用工具书、参考书扫除障碍。第三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由于旧知识被遗忘了或存在知识缺陷造成的要及时补救。对经过努力还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等上课时听老师讲解。第四步,读完教材后合上书本,围绕预习任务思考一下,教材讲了哪些内容,主要的思路是什么,哪些是新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等等。第五步,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试做一些练习检查一下预习效果。

第二,问题导向法:预习从新课的练习开始,在课文中寻找直接的或隐含的问题答案,把做练习题同阅读教材结合起来。

第三,课题剖析法:课题剖析法是分析课题名称含义,力争对课题名称有一个明确的印象。然后阅读课文找出属于课题名称的各个并列项目。再通过比较找出主要项目,认真阅读画出重点内容和不懂的问题。最后按课文顺序列出预习提纲。上课时与老师的板书作对照,不断地改进预习方法。

第四,探究尝试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新知识的结论或问题进行推导和探究,自己推导出新知识的结论,甚至形成自己独到见解或新颖的思路。这种方法适合于基础知识扎实、学有余力的同学。

⑤阶段预习的任务及方法

阶段预习的任务主要有:第一,了解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第二,找出单元的知识点及其联系。第三,找出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

阶段预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单元目标法:根据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进行预习。预习后再对照目标要求检验预习效果。第二,单元教材研读法:通过对单元教材的认真阅读,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达到对单元内容的整体了解,并能了解各章节在单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三,图表整理法:通过预习把涉及的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用图表形式列出来,找出规律和联系。

⑥学期预习的任务及方法

学期预习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第二,了解单元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明确本学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学期预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序言法: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的序言,了解教材的内容、结构、重点、难点等内容的方法。第二,目录法:通过阅读目录,了解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第三,浏览教材法:浏览教材法是在认真阅读序言、目录的基础上,粗读整本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第四,教材分析法:教材分析法是对整册教材进行归类和写教材分析。

⑦预习时可采取的阅读方法

第一,浏览法:浏览,就是大略地看,但人为读书的“浏览法”,要求对文章和书籍读得数量多。在阅读时,要对全册书浏览一遍,看看前言、目录,再读一读结束语、附录以及看看插图、注释等,初步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掌握各类课文和基本训练的数量及重点要求,从整体上掌握一本书的框架,建立起整体的知识结构。

第二,选读法: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选取部分文章内容来阅读。这种方法往往是在通读了全文之后,需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钻研,或对某些内容进行归类比较,加深理解时采用。

第三,抄读法:明代文学家张溥读书,必定手抄一遍,读过就烧掉;再抄一遍,读过又烧菜掉,如是七回。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录斋”。经过这样多次抄抄读读、读读抄抄,张溥得益不少,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写文章“俄顷立就”,远近闻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深得抄读的好处。他“从邻里借书读,或手抄之,抄未竟而成诵。”现代的鲁迅,在读书中常运用这种表面看来“极笨简单”的抄读法。他最初抄录的是小本《康熙字典》里的古文奇字,后来改为《唐诗叩弹集》中的百花诗,又抄录了《茶经》三卷和《说郛录要》两大册。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曾恳切地向人推荐过这种抄读法。他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位推荐一种,“这方法是极陈旧、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和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抄读,看来简单,实则手、眼、脑并用,能增强记忆,促进理解。书的内容及不可言传的妙处,往往在抄录过程的反复刺激中印入脑际。又因为抄书需要一笔一画,慢慢进行,便可以纠正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读书弊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风。

抄读一般有三种方法:a。全抄:对于优秀的短章,可以全文照抄。b。摘抄:如摘抄文章的重点、难点、摘抄生动、优美、耐人寻味的句子,摘录新鲜的事例等等。c。专题摘抄:根据所要学习的专题,在各种文章的阅读中,广抄博录,以便比较分析。

抄读时,应当做到以三点:a。注意力高度集中,眼、手、脑同时发挥作用。b。抄录的字迹要求端正,内容必须正确,不能有脱漏,即使一个标点也不能错。c。抄读的材料要好好保存,经常拿出来翻翻,可以得到不少启示,不能随抄随丢。

第四,速读法:人的阅读潜力很大。现在大多数人的阅读功能只用了10%,阅读的速度仅仅每分钟200字左右。如果掌握速读的方法,就可以每分钟读千字左右,阅读速度可以提高4倍。所以说,读是获取知识的加速器。在“知识爆炸”的当今,同学们应当具备速读的技能。德国未来学家拜黄果树豪感叹道:“今天,一名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读本专业出版物的5%。”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高速地获取人类创造的新知识,以此来充实自己,就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速读就是加快读书的速度,在单位时间内读的东西多。这种方法的阅读过程往往以默读为主,采取整体认知的方式,结合已掌握了的构词方式、句子结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一般规律和模式,不是一字一句的读,而是一句一句,一行一行地看,甚至“一目十行”地看。但不允许粗略,更不允许错,而要以“准”为基础,以“理解”为前提。

速读,不仅是一种迅速吸收信息的读书方法,而且是一种高效率的思维方法、记忆方法。它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是跨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功。

快速阅读法并不复杂,其关键是:在眼停的瞬间能感知较多的文字。由逐字逐句的认读,发展到逐行的看读,再由逐行的看读发展到数行乃至数十行的扫读。进行快速阅读的要求是,不动唇,不出声,精力集中,扩大目光笼罩范围,并能抓住关键用词的句子,迅速进行分析综合,理解文章的内容。

快速阅读法适用于略读的书籍,一般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可以用到:a。寻找资料,从大量的书籍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时,要尽快移动眼睛,扫视阅读材料,要注意运用标题、缩行、不同字体的标示等,帮助自己搜寻到所需资料。b。了解文章或片断的中心思想和大意。此时要求在跳跃式的阅读中把握表达中心思想或大意的主要句子,不必依次去读每一句话。一旦有了概括的认识后,就可以确定有否必要仔细阅读整篇文章了。

在速读时要注意以下四点:a。建立一个基础。在开始读一本新书之前,可以花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它的题目,并看一看目录,要从这两者中汲取尽可能多的含义。这样,你开始阅读时就有了基础。b。要机动灵活。在阅读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机警的头脑,遇到思想丰富的段落要放慢速度。遇到可以加快阅读的内容,则要不失时机地加快速度。c。别去注意眼睛的定象。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注意自己眼睛的动作,否则会打断阅读的节奏和你思想的集中。随着你自己的阅读节奏,眼睛会自然地产生定象。就像你在走路的时候,并不需要注意自己移动的双脚,而它会自然地走一样,眼睛也是如此。d。欣赏结论段。对于最后一段要放慢速度阅读,以欣赏的眼光留意一下,作者是如何把文章中的各种内容、短篇或长篇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的。

第五,扫描法:是指在阅读时,让视线快速地移动,注意每行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通过对这几个字的理解,得到对文章内容差不多相同的印象,而且这种印象是相当深刻的。可见,用扫描法阅读文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跳读法:跳读法就是对读物不全读,而是择需摘要地阅读或变序阅读。阅读时,以最快的阅读速度挑选文章中最重要的章节或段落,或抓住文章的筋骨脉络有重点的阅读,把无关紧要的文字、图片、解释等搁在一边;或当明白了重要章节后,再由果采因,以重点带全文。阅读某一段落,只要抓住几个关键句子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某些重点字词,就可以了解这段大意,其余的就可以跳跃过去。

第七,想象法:就是读书时,依据文章内容的引示,结合自己的感知,利用想象,将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的内容给予展开,使之更充实、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从而达到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理解的目的。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意思是说要使自己的视野扩展到万里之广。这就是说,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在阅读时,对文章中那些“意在言外”或“言尽而意未尽”的地方,要认真地去体会,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出作者“未言”的内容,使自己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认识事物,提高自己的多种能力。

第八,圈点法:就是读书时,对自己认为重点、难点、精彩之处;或是概念、公式、疑问之处,用圈、点、曲线等符号,在书中做出标记的一种阅读方法。此法简便,运用自如,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方便日后查阅和帮助记忆,是大家是常用的阅读方法。

总之,掌握了好的预习方法,就能正确的利用首因效应,对知识在刚开始时就形成正确完整的第一印象,对知识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的主观倾向。即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余一切不良的或好的看法。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这一道理用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上,如果一开始有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偏见,则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如果一开始就对思想政治课很感兴趣,形成对思想政治课的良好印象,对以后的学习无疑具有重大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兴趣的重要作用也有精辟论述。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许,把激发学习兴趣作为学习方法来谈,有点儿不恰当,但是,若离开这了一点,谈任何的学习方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大学子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同于那些缘于学习压力情有逆反心理的同学。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一向很端正,觉得学习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是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说升学)的一种手段,甚至单纯说它是掌握知识的过程,都是不很恰当的,因为它肩负着帮助我们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了解世界的重任。同样,我们的课本也都是有经验的专家权威经过反复斟酌精心编写而成的,里面是茫茫学海中我们首先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它是比我们课外读物更有价值的东西。明确了学习是一件意义重大而乐趣无穷的事,课本是一些非常好看的书,他们会很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去背去做,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去应付,并不停地抱怨它枯燥无味。由于有积极的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也屡见成效。这样就能不断地领略到学习上的愉快,有一种收获的成就感,这就更促使我们精神振奋,不知疲倦地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日久天长,学习已是一种生活需要了。

既然学习兴趣这么重要,那么,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怎样减弱的呢?

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跟着回答如何提高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假如某学生对政治很感兴趣,但每天却让他去做他根本不可能做出的题目,天长日久,该学生还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吗?再者,假如周围的人都能做老师布置的日常作业,唯独该学生一题都不会做,难道这位学生不感觉自己真是笨吗?再进一步,假如同学不仅不帮助他,还常常讽刺挖苦他,说他笨头笨脑,根本不是学政治的料,则该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将会荡然无存已毫无争议。

因此,要减弱某人对某事物的兴趣,无疑可用三个最基本的办法:a。让他畏难情绪,让他觉得学习之难,难于上青天。b。让他与周围的同龄人有个对比度,在对照比较中发现自己简直是个活生生的笨蛋。c。经常讽刺挖苦他,彻底摧毁他的自信心。这三部曲一唱的话,任何学生的学习都会一落千丈。学习兴趣没有了,成绩的提高也无从谈起。

如果我们对上面的问题反其道而行之的话,则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成绩的提高将不再是很难的事情。

第一,要使学习的内容是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这必须要求:

在现有教材体系的情况下,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自己理解知识,由浅入深,尤其习题不能过难,要适应自己的理解力,做题不要贪多求全,找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题目来做。

自己要有相应的基础,如果基础很差,就得花时间补好基础,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否则,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对许多知识的理解一定要深刻,不能一知半解,不要吃“夹生饭”,否则,对许多方面只能认识模糊了。

第二,尽量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假如周围同学能做的我都能做,则自己的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假如有的方面自己能做,而其他同学不一定能做,则自己的自信心就愈加强烈了。

第三,一定要学会自我激励,每天至少在心理默念几遍:“我行,我一定能行”,随后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在日常学习,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赢得别人的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是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性、外在性的表现。学的东西能够理解,自己常常比别人显得更优秀一些,别人也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事吗?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每天砥砺而行,长此以往,还怕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业吗?

总之,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有了足够的兴趣,就会帮助自己形成对思想政治课的“晕轮效应”,对政治课好的印象和好的兴趣是学习思想课的动力源泉。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所特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现象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江浙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以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给人对人的认知带来偏差。所以要善于从每个人的具体行为表现中去认识人,不能光凭刻板印象去认识、评价具体的个人。

(4)充分运用近因效应

充分运用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在与熟悉的人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在熟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些新异性,会影响或改变对这个人的原有看法,可以帮助人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我们认识一个人,既要看他过去的行为,更要看他现在的表现。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产生的条件是不同的。如果两个相互矛盾的信息是真实的,后一个信息是虚假的,这是第一印象。但如果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信息先后进入人的意识之后,隔了一段时间,便形成了一个过去的信息,一个较近的信息。实验证明,人们对较近的或最近的信息印象深刻,这是近因效应。因此,一定要注意适时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将过去不完整的知识结构补齐,同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复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些学生复习,满足于做题的数量,见题就做,做完就了事,而不善于做解题思路的分析、题型的归类和解题方法或技巧的积累。这样当时能做出的题目,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后再出现时,往往又会觉得陌生而无法解答。

在复习时,可准备一本专用记录本记下平时练习和各次考试时碰到的难题,并在难题旁注上关键难点、解题思路与方法,并列出该题若干种变化形式,举一反三。这是根据碰到到难题的先后顺序从纵向作难题笔记,此外,还可以根据难题的性质从横向分别加以归类。学生审题后不能把当前课题归入知识系统中相同或相似类型之中,是造成无法解题的关键。同类型难题归在一起,见多识广,不致在考试解题时对不上号而无所适从,平时从纵向横向两方面对碰到的所有难题进行分析归类并贮存在脑子里,下次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题目就不觉得难了。做好学习总结的方法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后期,总结是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总结的任务,一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二是对学习计划与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整。这两项任务完成好了,就必然会对下一段的学习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复习的任务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这里以阶段复习或总复习为例来加以说明。

第一,强化记忆使学习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及时取用

学习新知识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必须通过各种复习来强化才能记住新知识。记忆好的同学,不仅重视理解,而且重视复习。他们是“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不止一次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复习,才会有惊人的记忆力。

第二,查缺补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由于各种原因,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难免会出现知识的漏洞和欠缺,有的属于理解问题,有的属于记忆问题。通过复习,一旦发现漏缺,就要及时补上。凡是抓紧复习的学生,学习中漏洞和欠缺都及时得到了补充,因此很少在学习上“欠债”。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完整的。

第三,融会贯通,编织知识之网

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一个学生平时分章、分节学习的知识都有半成品的特点:从量上来说,太多;从质上来说,太乱。这里的“乱”指所学的知识还比较孤立、片面,还只是堆积式的知识,还只是建造知识大厦的原材料,还只是一种没有组织起来的原材料。怎样把长时间学习的知识系统化起来,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更深一步呢?就要通过复习,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融会领会,以求透彻理解。这个复习时的加工整理过程,一定要遵循思维的定律,采用基本的思维方法来进行,直至掌握了各部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完成了知识系统货摊任务为止。系统化的知识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具体说,知识的信息量减少了,重点突出了,认识深刻了,关系清楚了,这十分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4.如何构建和识网络

下面以经济生活第十课为例来说明如何构建知识之网:

第一部分 课标要求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梳理

(1)资源配置

①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决定了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②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和市场。

(2)市场经济

①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②市场如何调节资源配置:第一,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调节实现的,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是通过这三大机制来安排和调整的。第二,市场调节的优点(为什么发展市场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市场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第一,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它不能调节,有些领域不允许它调节。第二,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第三,危害: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市场秩序

①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意义(为什么):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维护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②如何规范市场秩序(怎么做):靠市场规则来维护。规范市场秩序,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保障。具体地说:

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全社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净化信用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企业要在市场交易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正当竞争;要树立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观念,注重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个人应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提高诚信素质,每个人树立诚信的道德观念,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增强法制意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市场规则是什么: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等形式,对市场运行做出具体规定。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原则。a。市场准入规则:市场主体、产品、服务进入市场必须符合条件。b。市场竞争规则:核心是公正公平。自由公平的竞争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前提。地区封锁和非法垄断已成为制约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主要障碍。使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限制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c。市场交易原则:第一,内容: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第二,意义:使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否则市场交易必然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诚实信用是什么?

诚实信用的实质: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中诚实信用,相互信任;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社会信用体系的内容: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活动、社会信用意识。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特征: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

为什么:

诚实信用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讲信用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市场经济秩序,污染了社会风气,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造成重大损害。

怎么做:

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政府是关键,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建设信用政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信用教育和宣传,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企业经营者要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遵循市场交易原则,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进行正当竞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个人是关键。消费者增强信用意识,自觉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

①经济关系市场化

②企业行为自主化

③宏观调控间接化

④经济运行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

原因:①主要是针对市场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自身存在很多的弱点和缺陷,表现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②我国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家收支平衡。

手段: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原则: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统一的。

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之上,同时又是对市场缺陷的弥补。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必须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 易混易错知识

央行决定进一步提高一年定期存贷款利率,这属于财政政策吗?

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刺激缩小生产,这是宏观调控的价格手段吗?

经过这样几步:课标解读,基础知识梳理、易错易混辨析。自己既可以宏观上把握高考的要求,又可以实现基础知识滴水不漏,容易形成知识网络,为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础。

5.构建结构图

构建知识网络以结构图的形式也是一种极为卓有成效的做法,例如,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结构图可以如下:

结构图的形式更直观、形象一些,文字表述的方式内容更详尽一些,自己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6.搜集高考题

在构建知识网络方面,搜集某一专题的高考试题无疑对学习、对于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实现知识网络的真正构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有关国际社会的可以搜集到以下高考重要典型试题。

国际社会高考集锦

第一,2004年3月2日中国与东盟在北京举办中国—东盟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特别会议。中国及有关国家为控制禽流感蔓延而合作的事实说明

①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凸显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②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成为威胁各国安全的主要因素

③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可根据情况采用国家与国际组织合作的模式

④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多边外交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第二,朝核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也是中国周边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为了和平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主办了朝核问题两轮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①中国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②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终结

③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政治冲突问题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高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③④

伊拉克问题是近年来国际政治的热点问题。2003年3月19日美英等国在争取联合国对伊动武授权未获成功后,撇开联合国,采取单边行动,发动了对伊战争;2003年4月7日,美英发表关于伊拉克问题的联合声明,希望联合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发挥作用;5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在美英西三国草案基础上的1483号决议,解除联合国对伊长达13年的制裁,这成为联合国参与伊战后重建的法律基础,回答3~4题。

第三,美英等围绕过联合国而单独发动对伊战争说明

①世界格局出现单极化趋势

②联合国成员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

③霸权主义使联合国陷于半瘫痪状态

④联合国协调国际关系的能力需要加强

A。③④B。②④C。②③D。①④

第四,如材料所述,战后美英等国再次寻求联合国支持的行为表明

①联合国已成为强权政治的工具

②联合国是制约各国的重要力量

③美国没有能力单独主宰国际事务

④国际力量在竞争、合作和冲突中相互制约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002年10月,江泽 民主席访美期间在布什图书馆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和而不同”的重要观点。回答5~6题。

第五,江 主席说:“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表明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A。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与合作、冲突和对抗

B。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C。国家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相悖的利益

D。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

第六,在过去20多年间,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8%以上,2002年上半年即达到419.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这表明

①两国面临着共同的经济问题

②两国之间有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性

③两国贸易是基于各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④两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名列前茅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第七,在这次会议上,中俄等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重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其中的“尊重多样文明”是指要

①尊重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

②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

③肯定各国的历史和现行政策

④尊重各国选择的社会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八,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第九,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①基础产业先行,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流

②推动沿线各国的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

③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

第十,中国与欧盟同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从“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又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简要说明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发展同欧盟的关系,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②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中国发展与欧盟的关系符合双方利益,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欧盟的日益发展是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基础。

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7.其他注意问题

要想搞好复习,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

复习时要加工处理较多的知识,要看、要写、要想、要查。

找资料,是比较费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需要有比较集中的时间和不受干扰的安静环境,否则,就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影响而打断思路,影响效果。平时要找比较集中的时间是困难的。可以采用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的办法。

第二,要做好复习前的准备工作

复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后,就要利用平时的零星时间把这个中心内容有关的书、笔记、作业、试卷及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这样在复习的时间时里就可以专心思考了。有的同学计划上定的是星期日抽出半天时间复习市场经济,但到了星期天,光翻找有关市场经济的学习资料(过去的书、作业、考试卷、笔记等)就花去了一半的时间。由于找材料弄得心烦意乱,情绪受影响,因此影响了学习效果。

第三,要认真作复习笔记

在复习时,通过艰苦的思考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使用。有了复习笔记,下次的复习就不必从头开始了,也实现了知识由繁到少到精的转化。经常看看复习笔记,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强化记忆的作用。复习笔记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薄薄的几页纸。复习笔记要尽量做到简明、一目了然,可多采用各种图表的方式。笔记要具有自己的特点,凡自己认为掌握得好的则从略,而自己认为掌握得不好的则要详细些。优秀学生在考前,往往只翻阅一下平时整理的复习笔记就行了,显得很轻松,这种轻松是平时的劳动换来的。有的同学复习时不做复习笔记,光看书,这样难免打瞌睡,即使有点学习成果,由于没记下来,过不久也忘记了,很可惜。

第四,要抓紧平时的学习,才能搞好复习

本来复习的最重要任务是解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要领是思维活动的细胞,如果平时不抓紧学习,形成了知识体系上千疮百孔的局面,复习时就会停留在对一个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名为复习,实为“补课”了。可以说,复习是建造“知识大厦”的过程,而平时学习是准备原材料的过程。平时不备料,“知识大厦”在复习时就建不起来。可见平时的学习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平时学习的深入和继续,二者不可分割。

第五,要在尝试回忆中进行复习

在复习时,遇到一个具体问题时,不要急于看书或问人,先自己想一想,看一看能否回忆起来。不行,再看答案,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如果分成几次来复习一个完整的知识,那么,在每次复习时,先把上次复习的内容再尝试着回忆一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而且对记忆很有好处。另外,利用早晚的时间来复习需要着重记忆的内容,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要适当做些题目,目的是检查复习效果。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做一些综合题,从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做过的习题,要妥为保管,可作为总复习的重要资料。

总结的第二个任务是对学习计划与内容进行调整。每个学生都应当使自己的学习沿着勤奋、科学和高效的道路前进。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包括学习目的、态度、方法、计划等方面的问题),然后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内容。怎样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呢?可以通过复习,通过考后分析,通过自我检测发现,可以通过和优秀生进行比较,通过报纸、杂志介绍的学习经验来找自己的问题,还可以请教教师和家长等等。一旦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改善的目的。

五、知觉的相对性在思想政治中的应用

各种知觉都有共同的特征,主要有相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我们的知觉不是孤立地反映某一事物,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反映的,知觉的这一特征称为知觉的相对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由于知觉对象与背景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者参照系不同,知觉会发生相对变化。同一粉笔在黑板和墙上画同样的圆,它的物理性质并没不变化,但是我们看起来黑板上的圆清楚分明,墙壁上的圆模糊不清,这是因为对象和背景相对关系的改变而造成的知觉变化。赏月时我们之所以能够时而把云、时而把月看成是运动的,就是因为选定的静止参照物不同所致。

要注意在学习中字体大小上,符号的标注上,能够利用知觉的相对性,使重点问题和知识结构一目了然。如,下面的文化生活笔记就充分利用了知觉的相对性,使记忆的速度和效率大为增加。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此外还开展确定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我国的九寨沟等4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黄山等4处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庐山等为文化景观遗产,昆曲和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及意义:(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3.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横向文化传播的途径:

1.贸易活动: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会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影响。

3.教育: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播媒介,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人才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如今,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如何进行文化传播:

1.在贸易活动,迁徙、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传播。

2.依靠传播媒介进行文化传播。

3.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六、知觉的整体性在思想政治中的应用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而总是以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前的感觉的。我们把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部分的整体反映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当我们只看到戴口罩护士的一双眼睛时,就能借助过去经验的补充知觉到护士在工作时的完整形象。制约知觉整体性的因素除经验外,还与接近、相似、连续和封闭有关。

这点在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方面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完整知识框架的构建能够自己没有知识漏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一网打尽,不会出现知识遗漏而导致考试失分,如:文化生活知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1)相互影响:决定作用、反作用、文化的相对独立性。(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怎样进行文化建设?

第二单元

6.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做。

第三单元

1.中华民族精神的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

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点

第四单元

2.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地位作用、文化建设的内容。

6.精神文明是亿万群众进行的创建活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七、知觉的选择性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1.知觉选择性的应用

在知觉时,常常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区分出来予以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既与各种原因有关,如与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也与主观原因有关,如与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及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有关。人所从事的活动任务在知觉的选择性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知觉的选择性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经常的。临时选择主要是由一时的需要、情绪、心理状态决定,而经常性选择则是人在某方面长期活动决定的。

这些无论是在阅读方面,还是在审题方面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优先将出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是很重要的问题。

200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 涛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台湾各界人士。胡锦 涛强调,和平发展应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为之奋斗的目标,胡锦 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第三,深化互利互赢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发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运用国家结构的有关知识,谈谈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认识。如果在审题时把握了关键词“国家结构”、“维护国家统一”,那么在答题时就会从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国家结构的知识,第二个角度,维护国家统一的知识,这样,答题的得分率就会很高。

参考答案:

(1)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归根结底是阶级、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2)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为维护祖国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例题2: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参与创建了上海合作组织,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了“10+3”和“10+1”领导人对话机制。与欧盟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视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与非洲联盟团结合作。我国为什么要广泛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与各种国际组织的合作?里面的关键词应是“我国”“国际组织”把握了这两个关键词,就会知道答题应从中国和国际组织两个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

(1)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为本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支持他们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并与它们共同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2.知觉选择性的三个规律

运用知觉选择性的三个规律,提高知觉效率。

(1)差异律

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强度等方面,使教学对象与它的背景有所差别。这种差别越大,越易使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否则对象难以被感知。例如,学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后,可以充分利用差异律,自觉进行对比。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本原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还可以对唯物主义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优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②缺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缺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因而带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还可以在文化生活模块采用这种方法,如对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利用差异律来提高学习效率。

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②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③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①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 秽 色 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抑制,依法取缔。

三种文明的关系也可采用这种方法:①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②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④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活动律

通过活动性直观方式(如电影、电视等),则易被感知、理解。

由于思想政治课是紧密和时政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关注时政可以起到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而简单的文字时政很难引起注意和兴趣,因此,多看看有关的电视新闻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办法。既放松了疲惫的身体,又时刻关注国家大事,何乐而不为?

(3)组合律

视觉刺激中距离上接近或形态类似的部分,听觉刺激中时距接近的各个部分,都比较容易成为一组知觉的对象。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教师有意拉开距离的板书、或用不同形状或颜色绘制的挂图,注意教师讲课语调的抑扬顿挫。

八、知觉的理解性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用以前获得的有关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来理解所知觉的对象称为知觉的理解性。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知觉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对所见所闻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有的人则很快地把感觉印象加以选择组成有意义的整体。词对知觉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使知觉过程更加迅速、映象更加完整。

例如在学完了有关政体的类型,知道了法国为半总统制。半总统制的特征是: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国家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

基础好的同学如果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那么在学到法国的国家机构及其职能时,则会理解得更深刻。

法国的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和议会组成。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国民议会主要行使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其中弹劾是国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

由于法国总统可以任命总理,但政府却要向议负责,因此议会可以监督政府。通过前后知识的贯通,从而彻底理解书本知识。

此外的例子还有诸如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了解了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就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由于君主立宪制属于政体的范畴,是为国体服务的,因此无论是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来看,还是从政策层面上看,这一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也可以明白,英法两国同为资本主义国家,国体相同,但是国体并不是影响政体的唯一因素,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复杂影响,因此,它们采取了不同的政体形式,英国采取的是君主立宪制,法国采取的是民主共和制。但无论采取何种政体,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法国虽是共和政体,议会、总统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从表面上看,似乎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加民主,但其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与英国并无根本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打好基础,打好基础对于后面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知觉的理解性原理来提高学习效率。

九、知觉的恒常性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如黑板上挂一张图,无论在前排还是后排观看,不会因视网膜上的呈像大小的变化而感觉图大了或小了。知觉的恒常性是知觉过程中以模糊求准确的功能表现。

影响知觉的因素很多,主要与知识经验、注意、定势有关。

直观是使自己获得认识所采取的一种有效形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等。它们各具特占,各有长短。

(1)实物直观

实物、标本、演示实验;真人真事,现场参观。优点是真实、生动,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使自己感知正确、亲切有趣。缺点是受时空的限制性大,事物的内部状况不易观察到,动静难以控制。

实物直观具有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看有关时政方面的录像资料,多上网查看一些优秀课件,一方面可以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挖掘学习资源,对于学习思想政治课,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无好处。

(2)模像直观

根据事物特点制成的模型、仪器、图片、图表、人物塑像。优点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着色、放大、缩小等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易于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可弥补实物直观的不足,缺点是不如实物真实、全面和亲切。与具体实物之间总有一段距离。

(3)语言直观

通过语言对事物作形象生动的描述和举例。优点是不受时空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灵活、经济、方便。缺点是不如实物、模像直观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由于思想政治课涉及记忆的内容非常繁多,记忆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如果能自己试着用生动的语言将其整理成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小文章或小故事,或用谐音记忆法,只要自己知道、了解即可,能达到帮助自己记忆的方法就是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当然,不能为编故事而编故事,有些内容就不适合于编小故事,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采取多种手段提高记忆的效率。

可见,各种直观形式各有特点,不管运用何种直观形式,不能为直观而直观,其目的是要通过直观形式,使自己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以便更好地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培养发展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