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15008900000004

第4章 影响识记的因素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启发

一、觉醒状态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早在1885年,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就发现,被试在11~12点之间

的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8点之间效率最低。这可能与不同的觉醒状态有关。布莱克把一天分为上午8点、上午11:30分,下午1点、下午3:30分、晚上9点5个时间,对30名被试进行记忆广度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记忆广度的高峰是在上午10:30分左右,而整个下午都在下降,晚上效率最低。

自觉地运用觉醒状态,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时间,科学用脑。例如,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来说,可将记忆的时间放在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段进行,学习效率较低的时间可适当练练书法,进行体育锻炼。

二、意识状态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识记的效果。有意识记可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于一个目标,这使任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中能留下较深的痕迹。有意识记的这种效果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给被测试呈现不同颜色的字母,如OBPCMORB,要求被试者记住其中有几个字母O?它们是什么颜色?除了字母O以外,还有哪些字母?这些字母是什么颜色结果表明,在有意识记的条件下,被试对字母O的数量回答的最准确,而对其他问题由于没有进行有意记忆,回答时错误较多,甚至不能回答。这说明没有识记意图,识记就不够准确。

这就要求在记忆思想政治的某些基本原理时要有意识的记忆、理解,并努力给自己订立目标。

三、加工深度

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是有效地记忆各种材料的必要条件。由于信息加工的浓度不同,记忆的效果是不同的。博布罗和鲍尔在实验中将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要记住一些具有“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子,第二组被试用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另造句子,然后进行记忆。检查时只给两组被试提示主语,要求他们回忆宾语。结果表时,第一组的回忆率为29%,第二组为58%,两组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这是因为第二组被试识记的句子是由他们编的,他们对句子的主谓宾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考虑。第二组被试比第一组被试对材料的加工深一些,因而识记的效果也要好一些。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的某些定理、原理、基础知识要深入理解,既提高了理解和应用水平,同时也带却了记忆的深入。

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但同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又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学习中,采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方能起到良好效果。例如,对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可以分为以下步骤,那么,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解就会非常深刻,加工的深度又影响到记忆的深刻。因此,经过这样的加工,就会更深入地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记忆深刻。

哲学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但是理解起来又有一定难度,因此,可采取多各种方式加深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但同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又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学习中,采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方能起到良好效果。

(一)实例法: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这样的问题对于初涉哲学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用一些通俗易懂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无疑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

如:

张三具有这些特征:会使用工具、会劳动、直立走、会语言、爱打篮球、爱讲卫生、喜欢上网……

李四具有这些特征:会使用工具、会劳动、直立走、会语言、爱交友、爱学习、爱唱歌……

王五具有这些特征:会使用工具、会劳动、直立走、会语言、爱劳动、敬长辈、思想活跃……

人的特征:会使用工具、会劳动、直立走、会语言。

张三、李四、王五这些个人的特点可以称为矛盾的特殊性。人的这些特征可以称为矛盾的普遍性。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直立走、会语言这些人的共同特征(即矛盾的普遍性)是对张三、李四、王五等每个人的特征(即矛盾的特殊性)进行总结而得来的。并且人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特征必须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人表现出来。因此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不能离开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同时,张三虽然具有许多特征(矛盾的特殊性),但他作为人的一员,必须具有人的一些基本特征,即会使用工具、会劳动、直立走、会语言等这些特征(即矛盾的普遍性),因此,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另一方面: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这个问题,可以举一些更加通俗的例子:如水果的特征相对于苹果来说无疑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如果范围再扩大,水果的特征相对于食物来说则又变成了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二)图示法

(三)练习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既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邓小平理论相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特殊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普遍性;相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属于普遍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属于特殊性。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邓小平理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用新的思想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都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系。

四、组块

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同一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叫做组块。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叫做块。它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汉字、一个词或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一般认为每个块所含信息量的多少是不等的。组块过程主要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

也就是说,把信息归并成块的能力决定于对块本身的了解,例如,数字1、9、2、1,熟悉中国历史的人能够形成一个块1921,知道这是中共产党成立的年代,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则不能形成单一的信息块,而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制度”、“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国民收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治常识的“国体”、“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平与发展”、哲学生活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人生价值”等。文化生活的“文化多样性”、“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族精神”。

五、学习思想政治要克服遗忘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如记忆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1.艾宾浩斯的研究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他受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为了对结果作出量的分析并排除过去经验的干扰,他采用了无意义间节作记忆材料。艾宾浩斯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节省法,又叫重学法,即学习材料到恰能成诵时,每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进行学习,达到同样能背诵的程度,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就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节省值。节省的百分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所用时间-重学时间)∕初学所用的时间×100%。

这是一种首创性的工作,他使记忆这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得到了数量化的研究。他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这个研究,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还将实验结果绘成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后来很多人用有意义的材料和无意义的材料进行实验,所得结果和艾宾浩斯的结论大体相同。

因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一定要时时复习,及时复习。

2.影响遗忘的因素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得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复习时可以文科科目与理科科目交叉复习、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对课本的知识分而治之。如国家与国际组织部分:专题一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小题,利用空闲时间复习:

▲国家的性质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民主共和制的特点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单一制国家的特点

▲联邦制国家的特点

▲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影响政体的因素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2)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得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上的浪费。

对思想政治课的每一个理论应举一反三,例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例如,在学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就应努力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牢固记忆和灵活运用。

哲学最重要的是哲学原理,对于每一个哲学原理都从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原理、方法论,则对知识的理解会更进一步,例如,将哲学生活中的原理方法论可以做如下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要求一览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的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充分利用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开始记忆或放在最后记忆,注意记忆材料的排序,而不要一味按课本的顺序排序。

自测:文化生活之基础知识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作用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认为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好起来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如何认识文化多样性?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如何进行文化传播?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的内涵?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如何理解爱国主义?

▲为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相互结合?

▲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文化生活越繁荣,为什么越需管理?

▲文化需求的特点?

▲什么是大众?

▲什么是大众文化?

▲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先进文化的含义?

▲如何进行先进文化的建设?(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能成为主导地位?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什么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永不褪色的旗帜?

▲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如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什么样的思想道德体系?

▲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文化生活大体有这42个问题,其中重点问题有:

▲文化的作用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如何进行先进文化的建设?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

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将其中这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放在开始或最后来背,将会对使自己对重点问题的掌握印象极其深刻,主次分明,用力适当,好钢用在刀刃上。

(4)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引不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另外,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以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的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也较多。

要想使思想政治课枯燥的理论变成感兴趣的材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时政结合法、社会实践法、谐音记忆法、图表法、对比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哲学常识时,将哲学原理和方法论适当加以整理,使之形成有组织的材料,对提高记忆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大有帮助。

在进行了这样系统的总结以后,不仅增强了条理性,减轻了记忆的难度,而且学习的深度加强,对于减轻遗忘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要哲学原理及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决定物质。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求我们坚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观点。

▲规律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有条件性和可知性。要求我们:(1)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探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则有阻碍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是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四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联系的原理:(1)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4)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的之中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2)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反对片面性。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他总是和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和支流。

▲辩证否定观的原理:(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他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创新的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民群众的重要性:(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怎么做: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选择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途径:(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价值的基础;我们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的发展。(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3.遗忘的理论

对遗忘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三种。

(1)衰退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廉洁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因为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痕迹有随时间而衰退甚至消失的现象。

(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干扰说可用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得到安德华德的实验所证明。实验者要求两组被试学习字表,第一组被试在学习前进行了大量的类似学习和练习;第二组被试没有进行这种练习。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只记住了字表的25%,而第二组记住了70%。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缪勒和皮尔扎克首先发现这种现象。他们让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后,休息5分钟,再进行回忆,结果回忆率为56%,如果被试在识记与回忆间从事了其他活动,回忆率就只有26%。这说明后从事的活动对前面的学习起了干扰作用,因而使成绩下降。

实验也证明,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影响。如果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后学习即是复习,不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开始逐渐增加,材料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抑制作用最大,以后抑制逐渐减弱,到了先后识记的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的效果最小。

(3)压抑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临床实验中发现的。他在给精神病人施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他认为这些经验之所以不能回忆,是因为回忆它们时,会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于是便拒绝他们进入意识,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之中,也就是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被遗忘的材料才能回忆起来。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遗忘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压抑说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这是前面两种理论所没有涉及的。因此,尽管它没有实验材料的支持,也仍然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习过程时的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个体的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学习是一门很辛苦的工作,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力水平,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样,思想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是非常重要并且在有些情况下是比较抽象和难懂的。因此掌握科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六、再现———信息提取和恢复

再现是从记忆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记忆好坏是通过再现表现出来的。它有两种基本形式。

1.再认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再认是否迅速、正确而稳定,要受客观方面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再认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相似的材料,再认时容易发生混淆。如披与被、已与己等。材料的数量对再认也有影响。研究发现,在再认单词时,每增加一个项目,再认时间就增加38毫秒。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记会产生重要影响,如能用简短的语言对思想政治进行总结,不仅会减少识记材料的数量,而且会使学习内容更条理,记忆轻松愉快,如可将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总结如下。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把握事物固有的、真实的联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具体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促进事物发展。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⑤处理好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寻求最优目标。⑥矛盾是联系的内容,联系构成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①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发展不同于变化)。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⑤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⑥联系构成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①矛盾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正确地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⑤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抓中心,学会统筹兼顾。⑥矛盾的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把握本质、主流、性质。⑦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矛盾双方也有主次之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

再认的效果随着再认时间间隔而变化。间隔时间越长效果越差。因此,要注意随时复习、及时复习。

(3)再认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对于不熟悉的材料进行再认时,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帮助进行比较、推论、提高效果。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在课外适当涉猎与课程有关的哲理故事、时政新闻等,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从而使自己保持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

(4)再认依赖于个体的期待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不仅取决于对刺激信息的提取,而且依赖于主体的经验、定势和期待等。

如果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同考纲结合,做到举一反三,自觉同高考挂钩,则学习方向性明确,个体期待明确,会大大减少遗忘。思想政治课考纲解读如下。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课标考纲解读

经济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课标考纲研读

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课标考纲研读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课标考纲研读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课标考纲解读

政治生活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课标考纲研读

政治生活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课标考纲研读

政治生活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课标考纲解读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课标考纲解读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标考纲解读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标考纲研读

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课标考纲解读

哲学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哲学课标考纲解读

哲学生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标考纲解读

哲学生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标考纲解读

哲学生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课标考纲研读

(5)再认依赖于个性特征

心理学家威特金将人的个性分为场储存性和场独立性。通过实验证实,只有场独立性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两种个性的人,在识别镶嵌图形时,即从复杂图形中识别简单图形时,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地说,有场独立性的人的再认成绩比有场依存性的人好。

2.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要领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根据是否有目的和中介物的参与,回忆的种类可区分为如下几种:

从目的性上可区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是指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回忆,如提起学生想到教师,提起祖国想到人民。从回忆过程是否有中介物参与可区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经验的生理是直接回忆。而借助于中介物进行的回忆叫间接回忆。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例如,寻找丢失的物品,就要进行追忆。这种回忆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也需要思维活动的参加。

回忆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下面就谈谈如何进行科学的复习、如何进行回忆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组织有效的复习

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记忆后的复习。复习在保持中有很大的作用。

▲复习要及时: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开始较快,所以对新学习的材料要及时复习。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在时间上的正确分配对识记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连续进行复习称为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称为分散复习。很多实验证明,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好。分散复习时间间隔的长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确定。一般认为开始复习,时间间隔要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重现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看到成绩,能增强信心,发现问题和错误,有利于及时纠正,抓住材料的重点和难点,使复习更具目的性。实验也证实,这种复习方法比连续诵读的效果好。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类似材料的复习不要排在一起。

第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为了更好地保持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写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有时还可将需要保持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这种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所识记的内容。

第三,回忆的策略和条件

在回忆过程中,人们所采取的策略,将直接影响回忆的进程和效果。

(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头脑中所保存的知识经验也不是孤立的和零散的,而是彼此有一定的联系,这样人们在回忆某一事物时,也会连带地回忆起其他有关的事物。这种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称之为联想。联想具有以下几个规律。

①接近律:时间、空间接近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人们提起天安门就会想到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背诵外文单词时由形会想到音和义;由元旦会想到春节等等。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上,也要利用接近律,自觉将有关系的、相近的东西放在一起记忆。

▲联系、发展、矛盾三者的关系

联系、发展、矛盾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是联系的本质内容。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因、外部矛盾。它们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动力。

总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运动、发展、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定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主要反映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的观点相对立;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程度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的观点相对立;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即总趋势。

范围和深刻程度不同: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能说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则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

联系

三者都属于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同一序列的范畴,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相同的,都是矛盾。

▲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与整体和部分地位和功能不同的三种情形的关系。

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是指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种质变实质上就是后者的三种情形,即:第一,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第二,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第三,当部分以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就会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范围不同:主要矛盾是指在由多种矛盾所组成的矛盾体系范围中某一占支配地位的矛盾,在这里矛盾的双方被看成一个整体来考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某一具体矛盾中,在组成该矛盾的两个方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某一方,考察的是整体中两个部分间的关系。

方法论不同:主要矛盾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中心、抓关键。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求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作用不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联系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是关于矛盾的平衡性问题,讲的都是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中包含矛盾的主要方面,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任何原因和结果都可以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任何矛盾都包括两个方面,它们都是由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构成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因此承认变化就是唯物辩证法。

②相似律:形式相似和性质相似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人们提到春天,就会想到生机与繁荣;从苍松翠柏就会想到意志坚强等。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也要注意运用对比律,对于一些重要的易混知识点采取图表的形式进行对比,如:

③对比律:事物间相反的特征也容易形成联想。人们可以由白想到黑、由高想到低等。如,在学习过程中可自觉将几个重要概念加以对比。

▲民主与专政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的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专政是指统治阶级依靠暴力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治。

(2)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统治阶级的民主即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

二者指的都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专制政体是指国家权力集中于少数贵族乃至个人(即君主)身上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是世袭、终身的。民主政体是指在一定阶级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权组织形式。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分为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基本特征,即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其主要表现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我国的民主共和制: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管理形式,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符合我国的国情,能够保障我国人民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政府首脑一般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和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总统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不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半总统制: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国家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

委员会制:一种独特的国家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议行一体。

▲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

单一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单一制国家的特征是: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联邦制国家的特征是: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各自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不得任意干涉。

(联邦和其组成单位分别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以及各自的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对外交往的国际法主体。)

④因果律: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也容易形成联想。人们看到阴天就会想到下雨,看到冰雪就会想到寒冷。

人的联想是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在回忆过程中会引起联想,还受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

(3)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定势对回忆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个人的心理准备状态不同,同一个刺激物可以使人回忆起不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联想。另外,兴趣和情感状态也可以使人们对某一类事物的联想处于优势。例如,同样是联合国,有人仅仅想到联合国的性质和主要机构;关于世贸组织,有人仅仅想到世贸组织的性质;关于欧盟,想到的也仅仅是欧盟的性质。而有人则想到联合国的许多知识,如联合国的性质、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联合国的作用、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世贸组织,有人想到的很多,有世贸组织的性质、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主要机构、世贸组织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关于欧盟,则会想到欧盟的性质、发展进程、欧盟的宗旨和主要机构、中国与欧盟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关系。因此,在总结有关知识时,必须总结全面,以助于以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关于联合国、世贸组织、欧盟的知识可以总结如下。

▲联合国

联合国的性质: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组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1)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大会关于重要问题的决定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则以简单多数决定。

安全理事会,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每一理事国均有一票。对于程序性的问题的决定以十五个理事国中至少九个理事国的统一票通过。对于实质性问题的决定也需要九票通过,并且体现“大国一致”规则,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可以采取军事行动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在解决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其他机构: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联合国的作用

积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联合国经社系统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方面也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消极作用:联合国不是“世界政府”,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有其局限性。

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使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重大责任。

中国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世界贸易组织

性质: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和组织基础,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国贸易立法的监督者,是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世贸组织的主要机构包括部长级会议、总理事会及其下设的理事会,各专门委员会。

世贸组织的作用:世贸组织加强了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了国际分工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的所有会议;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利用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权益。中国正充分行使这些权利,积极主动地参与、加强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立和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国家利益。

▲欧洲联盟

欧盟的性质及发展进程: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经历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立、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欧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等几个发展阶段。在今后发展中,欧盟确定把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务合作,作为欧洲一体化建设的三大支柱。

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欧盟的主要机构:

欧洲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是欧盟最高决策机构。

欧盟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是欧盟主要决策机构,负责日常决策,拥有欧盟立法权。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常设执行机构,处理欧盟日常事务。

欧洲议会是监督、咨询机构,拥有部分立法权、预算权以及咨询和监督权。

欧洲法院是欧盟的最高法院,负责司法。

欧盟的地位和作用:欧盟地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发挥着重大作用;欧盟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与欧盟:

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欧具有经济优势,互补性强。中欧决心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中欧关系,使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与国际组织

中国参与的几个地区性国际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性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

作用:亚太经合组织推动本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主要通过独特的APEC方式进行合作。

中国与APEC:中国是APEC的重要成员,对APEC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一贯坚持APEC以经济合作为主要方向,在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坚持独特的合作方式,循序渐进的稳步推进合作,并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适应新形势变化和实际需要。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10+3和10+1: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以及东盟10国分别与中日韩3国合作机制的简称。

中国对国际组织的态度及在国际事务中作用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

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

(3)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是回忆的重要策略

回忆过程中,借助表象和词语的双重线索,可以提高回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在回忆过程中,寻找回忆材料中的关键点,也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例如,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努力提高回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就要寻找关键点,如“联系”是整个哲学生活第七单元的关键支点,想到了联系,就会想到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有条件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事物的因果联系。联系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了解)

就联系与人的实践的关系而言,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以前就产生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尽管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有因果联系和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和系统与要素的联系等。)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如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联系的有条件性: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地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区别:第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局部;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不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

第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河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突出整体的原理:

整体的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效果。

部分的原理:整体是有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做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对一事物的完整准确认识。

事物的因果联系:

“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的链条中,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归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尊重联系的客观性,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反对主观臆造联系。

承认联系的多样性,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寻求最优目标。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联系构成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主干能动性,改变具体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促进事物发展。

矛盾是联系的内容,联系是矛盾的联系。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双方的转化,促进事物的发展。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暗示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在回忆比较复杂的和不熟悉的材料时,呈现与回忆内容有关的上下文线索,将有助于材料的迅速恢复。若暗示与回忆内容有关的事物,也能帮助回忆。例如,在复习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分配,要回忆与此内容相关的上下文线索。

国民收入的分配

是什么: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区分即可

积累和消费的内容:看课本理解,特别注意课本的举例。高考易出选择题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怎样做: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财政:

是什么:

财政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收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算定义、地位:是国家财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的预算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财政收入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财政支出按用途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财政支出的意义: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种职能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注意本点与2006年财政支出方向结合)财政的运行状况:

财政赤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财政收支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财政的作用(重点)背准、背细并注意本点可与新农村建设和自主创新等热点结合

新教材相关内容

财政的作用

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国家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和优化;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技教育等事业。

人民生活有保障: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国家财政支出保证了国家职能的行使,保证人民当家主政权的巩固,保证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财政是建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实现社会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怎样做:怎样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

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

税收:(热点个税调整和减免农业税)

是什么:

税收的定义:

税收的基本特征:(注意理解三特征)

违反税法的行为:(一般性掌握,能区分即可)

税收的共性:5点见课本

我国税收的性质:

我国税收的作用:(重点知识、重点把握第二点作用并注意与热点的结合)

我国的主要税种(特别注意个人所得税和关税的知识)

关于关税:(此点可设计三科综合的试题请注意相关的地理和历史知识)

历史沿革:关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税种,“关税起源于封建主对其领土上的过往商客所征收的捐税,商客缴了这种税款就可免遭抢劫。后来各城市也征收这种捐税。”我国早在西汉就有“关市之赋”的记载,到了唐朝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对国外来华贸易货物和船舶征收关税。清朝康熙年间,在沿海设立粤、闽、浙、江四个“海关”,对进出境的货物征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加给我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剥夺了我国关税自主权海关管理权。

经过这样的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对重点问题的回顾就可以做到由一点及其他,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

(5)与干扰作斗争

在回忆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提取信息的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干扰所引起的。例如,考试时,有人明知考题的答案,但是由于当时情绪过于紧张,一时想不起来,这种明明知道而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叫“舌尖现象”,即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克服这种现象的简便方法是当时停止回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回忆,要回忆的事物便可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