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巧办事妙
15010300000060

第60章 掌控结尾让演讲更具回味

若要演讲内容能够深入人心,不但需要吸引人的开端和丰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精彩的结尾,一个号的结尾就如同是点睛之笔,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如何才能让演讲的结尾余韵犹存,既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又自然顺畅水到渠成呢?下面就介绍几种演讲收尾的方法:

用总结结尾

在演讲结束时,扼要的对整个演讲进行总结,这样即使听众没有听到演讲的其他内容,也完全能够通过总结来了解演讲通篇的大致内容,而且也能够加深听众的印象。

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演讲的结尾就是这样总结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这个总结性结尾不但将演讲内容压缩,也同样将演讲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给听众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从而有所收获。

用号召结尾压轴

这样的演讲结尾方式是用得最多的一种,以发出号召来收拢全篇,鼓动性较强,能够给听众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总理在《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的演讲时这样结尾:“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的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而努力吧!”

这种号召不但表明了态度,也对听众是一种鼓舞和号召,同时能够将演讲氛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借用名言结尾

在演讲结尾,用被人们普遍认可和使用的名人名言或诗句结束,能够给整个演讲的论点一个强有力的证明,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并把演讲推向高潮。

在95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四辩蒋昌健在进行总结演讲时,就引用了顾城的名言,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令无数听众拍手叫绝。

“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的命题。可喜的是,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以抒情语言结尾

用抒情语言来结尾,能够直抒胸臆,这种结尾不但感情丰富、意境深远,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需要注意克服套话,最好能够让内容和结尾相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比如在关于中国农业的演讲话题结尾时,可以这样说:“今天,当我们回顾古老的中国农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所走过的历程时,既为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又为其面临的种种困难而忧心忡忡。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迈入下一个世纪?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村又将以何种途径跨入兴旺发达的明天?如此一系列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都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在这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需要科技进步,中国农村盼望科技人才,中国农民渴望科技知识。这一切向我们明示:中国未来蓝图的画笔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既然老师说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国家说我们是祖国的栋梁,那么我想,我们就应该,也一定能使这栋梁撑起祖国的希望,使这希望熠熠闪光!”

借助动作作结尾

这种演讲结尾方式不是很常用,但如能加以巧用,效果也很不错,因为动作的表现不但形象,而且能够轻松得让听众理解含义。

1930年,鲁迅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绘画杂论》的演讲,指出喜欢“病态的女性”是一种畸型的审美观。讲到最后,拿出一幅画着病态女人的月份牌,请听众“欣赏欣赏”,引得哄堂大笑,同时他在笑声和掌声中结束了演讲。

升华的哲理引回味

在演讲结束时,如果能够用升华的哲理来结尾,就可以引得听众深思,同时还能够带给他们一些信心和反省,这样的演讲,才能做到余韵犹存。

李燕杰在《德才学识与真善美》的演讲结尾说道:“一个人没有强烈的希求成功的愿望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绝无此事,人间也绝无此理。在人类历史上,存在遇到障碍、遇到困难、遇到打击的时候,由于缺乏坚忍和毅力而后倒转,就造成了千万个放弃理想而失败者的墓碑,这是人生的历程上一条沉痛的哲理。”

演讲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只要我们能够勤于思索,巧于构思,敢于创新,展开想象,就能讲出余音绕梁、发人深省的演讲结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