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感觉。你如何定义爱情,你对它有哪些期望,将直接影响你寻求伴侣对象以及你在日后对他们的满意程度。
你对爱情的概念通常是父母对待你,或者是父母彼此对待的折射,所以回顾这些关系,探讨它们在你成长过程中造成的影响,将使你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婚姻。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性学专家曼尼(John Money)的说法,每个心目中理想的伴侣都有一张“爱情地图”,这张爱情地图引领我们的恋爱观、爱情观。这张“爱情地图”在青少年阶段即烙印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如果我们的爱人与我们的“爱情地图”有充份雷同或相似之处,我们就有爱的感觉。相似的程度越高,你的反应就越强烈。父母是这张“爱情地图”的提供者之一,如果他们提供的是一种成熟的爱情模式,你可能经历同样的成熟爱情;反之亦然。
--兆基小的时候,母亲患有气喘,父亲是个酒鬼,经常没有固定工作。他小小年纪即负担起沉重的家务,买莱、煮饭、洗衣服,在父母大吵过后还得清理一屋子的零乱。
大专二年级时,兆基被一名叫文珊的女孩深深吸引,文珊有慢性忧郁症。他觉得照顾她顺理成章。大专毕业后,他终于向文珊提出结婚要求。他的幸福只维持了十个月,后来兆基发现自己承受了太多负担,正如他小时候一样。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文珊身上,一度他觉得很舒坦,被需要、觉得自己很重要、可以左右一切。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让他喘不过气来的沉重负担。他觉得自己就如同处在受困的牢笼里,充满了怨怼。
杨骅的父亲是个严苛的人。所以当她遇上志远时,她总是努力讨好他,可从未得到应有的赞赏。你可能以为她会找一个完全相反类型的人,一个支持她而且无条件相信她的人,可是只有像志远这种人,才让她觉得找到熟悉的自我,激发她对爱情的感觉。她对志远的依恋是一种精神官能障碍,是在潜意识里,这让她有回到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