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冲浪者
15011600000076

第76章 难得买书钱

古代文人,很讲究清高的。清高到不谈钱,甚到连“钱”字,都不从自己嘴里说出来。

晋代的王衍,就是这么一位名士。他任大臣,不以国事为念,成天拿着玉柄尘尾,清谈虚无。这位“雅尚玄远”,讲求清高的大人物,对于自己老婆的“聚敛无厌”,当然很反感了。《世说新语》载:“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他老婆非要他说这个“钱”,他就偏不说出“钱”字来,而是说:“你把这个堵着我的东西挪开!”

这种多少有些矫情的清高,当然是很可笑的。你可以不到小菜场去买肉买鱼,你是文人,总不能不到书肆去买书吧?总不能叫太太或者小厮跟在屁股后头,替你付账吧!

从此,钱,又叫“阿堵物”了。宋代的张耒在诗中,就用了这个典故:“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那有主人家?”这位诗人很想喝酒,可是苦于无钱沽酒,因此很惆怅。这也说明了,文人也好,名士也好,可以不说这个“钱”字,但实际上,却是处处时时都离不了这个“阿堵物”的。

到了近代,现实主义占了上风,清高,相对于庸俗而言,这种精神状态,当然还是要讲的,但也无人像古人那样迂腐,一提“钱”字,便认为有铜臭气了。人们可以不往钱眼里钻,但也不再讳言金钱。所以,一代文宗的鲁迅先生,无论学问人品都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在他的两大本日记中,关于钱的记载,借给谁钱,捐给谁钱,一笔一笔都有账可稽的。尤其买书的支出,占了好大一部分,可见先生是奉行君子不耻谈钱的原则。

鲁迅先生买书的兴趣,真是让我们后辈叹为观止。大凡渴求知识的文化人,都有买书的癖好。酒可以不喝,烟可以不抽,但见好书,见感兴趣的书,见有收藏价值的书,而不摸自己的口袋者,大概是很少的。这和那些妙龄女郎,摩登小姐,站在时装橱窗前,不大容易走开的道理,是相通的。

读先生这两大部日记,得知他是1912年5月北上,到当时北平的袁大总统的政府做事,任教育部的佥事。从他所记载的工作性质看,大概相当于今天一些单位里的调研员吧?似乎还比较清闲,所以,他一到北京,第一个星期天,就逛琉璃厂去了。以后,购书,抄书,修补书籍,成为日记的主要内容。

这部日记,从1912年的5月始记起,一直到1936年10月止,每年底,都要附上一篇书账的,持之以恒,成为规矩。现在细细考校第一年的书账,可以说是先生刚到北京。立足未稳之际,竟买了九十种将近四百册的古旧书籍,这数量相当可观了。一共用去当时的大洋一百六十四元,先生的爱书,买书,藏书之心,跃然纸上,令人感佩。这一年的书账结尾,他还发了一通牢骚:“京师视古籍为古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愉悦,亦可笑叹人也。”有钱的人,不买书;想买书的人,没有钱,这好像也成了图书市场的牛顿定律了。

鲁迅先生尚叹自己无购书之力,那如今的人,就更是囊中羞涩,拿不出阿堵物了。他每月购书款的二十多元,折算现在的货币,那可不是小数目。民国初年的大洋一元,其价值和今天的人民币的一元,是无法相比的。在同年的日记中,看到鲁迅先生的朋友为他买过一件狐腿皮料,价三十元。那么可以约略算出每月买书的钱,相当可观。按如今的皮草价格,一袭狐腿大衣,至少也得两三千元吧?我想,眼下即使稿费收入较丰的作家,也不会每月花这么多钱去买书的。

再看先生的进账,这一年,他从教育部领到的工资,总计为一千零七十元。不知为什么,好几个月开的还是半薪,大概袁世凯忙于当皇帝,把国帑都用在登基大典上了吧?即使这样,鲁迅先生买的这四百册书,也用去他收入的十分之一了。

假如,按这个比例,用我们每月工薪十分之一,到新华书店买书的话,能够买多少呢?前几天,我和叶楠兄参加完《中国作家》的一次活动,时间还早,就顺便到王府大街中华书店的门市部转转。在那里买了一套《苏轼资料汇编》,七十二元,不多不少,正好是我工资的十分之一。可这套书,称之为套,其实只有五本。与先生一月购书四百余本,真是小巫见大巫矣!所以,一看鲁迅先生的逐年书账,除了感叹,也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时下书价扶摇直上,令人咋舌,也让欲购书者,望而却步。八十年代初,一套《鲁迅全集》十六大本,为五十元,我记得和老伴从西四新华书店抱回来的,觉得那价格还可以承受。前不久,看报上登载的广告,新版的这套全集,定价已为五百元了,一般工薪阶层,几乎等于一个月的工资收入,想来是买不大起的了。我初时还不大相信,定睛一看,果然不错,就是这个价。当然,由于纸张和印刷工本在不断上涨着,总不能让出版社做赔本买卖,好像非提价不可,于是,也就情有可原的了。

可是,令写字的人感触至深的是,十年前,出版一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书价不会超过五元,付给作者的稿酬每千字三十元,为六千大洋。假定印数为一万册,码洋为五万元,稿费是码洋的百分之十二。十年后的今天,一部有十一二个印张的长篇小说,至少定价在十五元以上。但是,出版社付给作家的稿费,除极个别可以侃价者外,仍是以每千字三十元的标准计算。那么,可怜巴巴的稿费,就跌到码洋的百分之四了。水涨而船不高,这实在也是一件很有趣的反物理现象。

因此,难得买书钱,便是想读书人的捉襟见肘之窘了。当然,书店还是要逛的,但逛得多,买得少,甚至只逛不买,恐怕是只好如此过过书瘾了。古人云:“画饼充饥”,口袋里没有富裕的“阿堵物”,这样子在书店里看看,虽然像鲁迅先生的感慨:“亦可笑叹人也!”但未必不是一种寻求精神满足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