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冲浪者
15011600000079

第79章 吃的精神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未必背得出苏东坡的诗词,但没有领教过,或者索性不知道“东坡肉”或“东坡肘子”者,恐怕为数甚少。在中国荦荦大观的菜系食谱中,能以一个作家诗人的名字冠之为名的珍馐,这光荣只有苏东坡享有,实在是使得一向上不得台盘的文人,颇为扬眉吐气的。

东坡肉的发源地,应是1080年苏东坡谪居的湖北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他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1089年,苏轼调往杭州任太守,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他在杭州,做了一件大好事,就是修浚西湖,筑堤防汛,减灾免难。杭城的老百姓为了感谢他的仁政,把这条湖堤称作苏堤。堤修好时,适逢年节,群众给他送来了猪肉和酒。东坡先生很有一点群众观点,批了这个条子,说将“酒肉一起送”给那些在湖里作的民工。结果,做饭的师傅错看成“酒肉一起烧”,遂把两样东西一块下锅煮起来,想不到香飘西湖,令人馋涎欲滴。就是色浓味香,酥糯可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东坡肉的来历。于是,慢火,少水,多酒,便成了制作这道菜的要诀。

可是,如果想到他贬到黄州之前,还是在开封大牢里关着的钦犯,是个差一点处决杀头的人,就会发现他这种口福上的专注之情,其实在这位文学大师,对于权贵,恶吏,小人,败类恨不能整死他的精神抵抗。从他《初到黄州》一诗中,就表白出他不服输的性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着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他诗中的“为口忙”,也是讽喻自己一生受这张嘴的累,《宋史》称他“直言傥论”,得罪了不少人,他的诗,也给他带来文字狱的灾难。出狱后所写的第一首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表明他尽管为此倒霉,也绝不买账的心志。

苏东坡一生犯小人,总是不得安宁,这也是所有善良的人经常碰上的噩运。然而,他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却有着难得的好口福,实在使那些整他的人气得发昏章第十一。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会吃,懂吃,有条件吃,而且有良好的胃口,吃得下去,克化得了,实在是一种幸福。尤其在你的敌人,用钝刀子割你的头颅,给你制造痛苦时,或者用谣言,中伤,诬陷,抹黑的手段,在精神上挫折得你半死半活时,他们满心希望你过得悲悲惨惨,凄凄冷冷切切,希望你恹食,希望你寻死上吊,而你却像一则电视广告说的那样,“吃嘛嘛香”,那绝对是一种灵魂上的反抗。应该说:苏东坡的口福,是他在坎坷生活中的一笔精神财富。如果看不到这点,不算完全理解苏东坡。

他在《湖州谢表》里,公开表达了这种反抗精神,不肯妥协的态度:“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压根不理会这些握有权柄的得志新贵。他哪里晓得小人不可得罪的道理,照讲他想讲的话,照写他想写的文章,锋芒毕露,略无收敛。于是,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政治上的迫害。外放、贬官,谪降,停俸,这也是历史上的统治者收拾作家诗人,还不到杀头掉脑袋的程度之前,常用的一套令其不死不活的做法。

现在回过头去看,古往今来的作家诗人之所以挨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人作祟的缘故。有小人密告在先,皇帝才发怒于后。日理万机的九五之尊,有一点空余时间,还得应付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要一一摆平那些性饥渴和性苦闷的女人,不会有多少时间去读小说诗歌的。这样,一班小人式的文人,或文人式的小人就有事情可做了,检举告密,出首揭发,深文周纳,罗织罪名。所以,小人对于社会的危害,犹如胆固醇附着于血管壁,要发生栓塞梗死现象一样,小人愈多,社会便愈腐败。在历史上,凡大兴文字狱的朝代,总是政治上最窒息、小人最繁殖、正人君子最倒霉的时期。尤其像苏东坡这样处于巅峰状态的文学大师,更是他们的嫉恨对象。因为这些文人中的小人,一旦写不出或写不好作品,无不产生狠毒的咬人之心,是恨不能对同类食肉寝皮的。所以,东坡先生数十年间,三落三起,先是被贬黄州,后是谪往岭南,最终流放到海南岛,都是小人们不肯放过他的结果。

他们以为这样可以使他噤声,沉默,低头,困顿,以至于屈服,告饶,认输,投降。但小人们完全估计错了,苏东坡无论被贬谪到什么地方,都能写出作品,都能吃出名堂,都能活得有滋有味。这就非我们那些或神经脆弱,或轻浮浅薄,或经不起风风雨雨,或摔个跟头便再也爬不起来的同行,所能望其项背的了。于是,你不能不佩服他的文章,你不能不羡慕他的口福。无论文章,无论胃口,都充满了他对权势的蔑视,对小人的不屑,对生活和明天的憧憬和希望,以及身处逆境中的乐观主义。

善良的人可能穷困,可能坎坷,可能连一个虫豸也敢欺侮他,可他心里是坦荡的,觉也睡得踏实,因为他无可再失的了,还有什么值得挂牵的呢?而与之相反,用卑劣的手段,用污秽的伎俩,用出卖灵魂的办法,或获得了金钱,或获得了权力的小人之流,他并不因此而无忧无虑,称心如意的,为了保住他的钱,他的权,不得不日思夜想,坐卧不安,提心吊胆,惶惶然不可终日的。哪怕半夜从梦中醒来,也一身冷汗。所以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到虽然满足而快乐,但害怕失去而战战兢兢,其实更痛苦。虽然,他们的伙食标准比谁都不差。而且,几乎天天有饭局,忙者,从琳琅满目的早茶开始,直到夜半的酒吧小啜,可谓吃个不停。然而,心有外骛,通常不会有太热烈的食欲,味同嚼蜡,也感觉不到美食的享受。

在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里,我们看东坡先生就是另一番情景了,他那渲染吃喝的豪情,他那洒脱奔放的状态,他那充满自信的心志,跃然纸上。“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面,作槐芽温淘,糁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这样的享受人生,了解自己,有大心胸,有高品位的诗人,能不笔惊风雨,名垂千古嘛!

从苏东坡身上,我们至少获得以下三点教益,作为一个作家,第一,得要有一份坦然从容的好心胸,千万不要狗肚鸡肠,首鼠两端,患得患失,狭隘偏执,那是绝对成不了器的。第二,得要有一份刚直自信的好精神,切莫任人俯仰,随波逐流,墙头衰草,风中转蓬,那是绝对站不脚的。第三,恐怕得有一份兼容并蓄的好胃口,不忌嘴,不禁食,不畏生冷,不怕尝试。这个道理若用之于营养,则身体健康;用之于文章,则尽善尽美;用之于交友,则集思广益;用之于人生,则丰富多彩。

他就这样一步步达到文学的高峰。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东坡之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修)公为终日喜,前辈类如此。一日,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崇宁大观间,(苏轼)海外诗盛行,士大夫不能诵苏诗,便自觉气索。”

如果他没有好心胸,好精神,特别是好胃口,好的消化能力,能达到这样的文学高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