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爱情中的心理学
15013100000002

第2章 男性化、女性化都是教化的结果

“男人喜欢孤独,女人喜欢成群结伴;男人较理智,女人较重感情;男人较注重逻辑,女人则凭借直觉;男人严峻,女人较热情;男人偏重概括,女人偏重分析;男人好斗,女人富有同情心;男人更热衷于抽象概念,女人则关心具体事物;男人喜欢领导别人,女人则乐于被人领导……”这是著名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里关于男女有别的一段精辟论述。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心理学博士、国际知名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研究专家约翰·格雷用了整整7年时间,咨询调查了25000人而写成。该书一经出版,立刻轰动世界,连续158周排列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被誉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两性情感关系图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作者用这种来自不同星球的隐喻,表明了男女之间存在的极大差异。

每个人自出生就拥有自己的性别,而两性之间的种种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表面看来,似乎男女性别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虽然生理上的差异我们无法忽视,但近几十年的研究更倾向于认为,性别差异的原因是社会教化的结果。

西蒙·伏波娃在她的名著《第二性》中,有一段著名的理论:“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训练而成的。”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所谓的“女性化”并非天生的。

同理,“男性化”也不是天生的,同样是“被训练”出来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论著《三个未开化社会的性与气质》中,通过比较几内亚的阿拉佩修部落、慕德格摩亚部落、强布利部落三个部落,明确地陈述了这个观点。

以狩猎和农业为生的阿拉佩修部落,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个个都表现得非常温和、文静,他们一般不与人发生争执,也不喜欢与人竞争。小孩子都与母亲有全身的接触,在母亲充分的爱抚下成长,同时受到其他大人的关爱。这种社会条件下成长的阿拉佩修部落的成年男性和女性,每个人的性格都属于文明社会中的“女性气质”。

与此恰好相反的慕德格摩亚部落的成人,无论男女都很凶暴、嫉妒心强、猜疑心很重,并且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在严厉的教育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形成了极为粗暴的“男性气质”。

而强布利部落呢?他们以女性为中心生产者,一切由女性主导,男性几乎不受重视,在这个部落里则表现为男女气质的颠倒。

由此看来,所谓的“男性化”、“女性化”的性别角色,是由教育方式“制造”的,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下面是一个心理学家相关的实验研究,同样证明了文明社会里男女角色的分化是由教育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

实验者让婴儿在地板上爬行,悄悄地在旁边观察母亲们对不同婴儿在玩耍时的要求,把婴儿的爬行距离作为衡量活动独立性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母亲们允许男孩往前爬行很远一段距离;而女孩只被允许爬行不远的距离,再想往前爬时就会被叫回。而且在爬行的过程中,女孩的母亲在一旁不断地给予指导;而相比之下,男孩的母亲显得对孩子比较不关心。

在几乎所有的民族和时代,社会以及人们自身对于不同性别的期待和要求不同,对男女行为的强化和鼓励也不同。比如,我国古人将生男孩称为“弄璋”,将生女孩称为“弄瓦”;由男人耕地,女人织布;男的可以粗鲁一点、干重活,女的就应该斯文一点、干细活。就是说,男人女人性格的显著差异,很大程度是后天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造成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感到社会上性别差异逐渐缩小的趋势。如今中性风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这从文艺界的流行趋势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超女选秀中李宇春、周笔畅,到现在的快男中伪娘刘著的走红,以及小沈阳、李玉刚等明星的流行,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越来越宽容的趋势。这大概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与智力相比,体力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而女性与男性在智力则没有什么差别。

其实,无论是作为男性还是作为女性,都不必用性别角色的框架过度地束缚自己。女人要发掘自己“巾帼不让须眉”的潜在能力,而男人也不必为充当“男子汉”而活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