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古句新解”
士人喜欢学习永不满足,所以能成为圣人。
作为一国之君,只有虚怀若谷,才能礼贤下士,才能抚近怀远;作为一名士子,只有谦虚谨慎,才能在学业上孜孜以求,不知疲倦,才能不断地趋于人格和智慧的完美境界。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人们尊称他为“书圣”。他写的字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被人们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极宝贵的遗产。王羲之虚心好学、苦练书法的故事,历来为人们称赞不已。
王羲之七岁的时候,就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学习写字。他学习的劲头很大,无论什么季节,碰到什么天气,或者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一概不管,只是专心致志地坚持练字。不到三年工夫,他写出来的字已经是用笔有力、顿挫生姿了。老师称赞说:“这孩子的书法真有长进,将来一定比我还要有名。”
王羲之十二岁那年,在父亲的枕头底下发现了前人写的《笔论》,这是一本专门谈论写字用笔的书。王羲之非常喜欢这本书,就背着大人偷偷地读起来,越读越有兴趣。一天,父亲看到儿子在聚精会神地读书,问他读的是什么书,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走过去一看,才知道他读的是《笔论》,就对他说:“你现在年纪还小,读《笔论》这样的书,恐怕还读不懂吧?”父亲听了也说:“不要性急,等你长大了,我会教你的。”可是王羲之回答说:“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像走路一样,不停地走才能前进。等我长大了您再教,那就太晚了!”父亲听儿子说得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请求,系统地教王羲之写字用笔的方法,还常常跟他讲前人张芝勤学苦练写字的故事。张芝是东汉时候的著名书法家,擅长写草书,被人们称为“草圣”。他为了练好字,天天在池塘旁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写完字,又在池塘里洗刷笔砚,日子一长,那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
王羲之从张芝临池学书的故事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得到了巨大的鼓舞。他想,张芝练习书法,连池塘里的水都弄黑了,这说明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自己也能像张芝那样下苦,工夫,那么一定也会有成就的。于是,王羲之更加勤学苦练起来了。
后来,王羲之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到了晋朝以前许多有名书法家的手迹,喜欢到了入迷的程度。他对每个书法家写的字,一个一个用心临摹,把各人的特点弄清楚,长处学到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羲之每天在书房里练字,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到了吃饭的时候,他都不肯放下笔来。有一天,夫人给他送来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他连头也不抬,一边随手抓起馍馍蘸蒜泥吃,一边仍然继续挥笔疾书,练习写字。过了一会儿,夫人来看他吃了饭没有,到了书房,一看就乐了,只见王羲之满嘴乌黑,手里还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正要往嘴里送。夫人禁不住放声大笑起来。王羲之还是没有抬头,他一面继续写字,一面随口夸奖夫人说:“你今天做的馍馍真香呀!”王羲之说完这话,手里拿着的蘸了墨汁的馍馍已到了嘴边。夫人赶快走过去,把那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夺下来,说:“你吃的是什么馍馍?好香的黑馍馍呀!”王羲之听夫人这么说,才停住了笔,抬头一看,见夫人手里拿的黑馍馍,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王羲之为了写好字,即使在走路和休息的时候,也要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也随着在自己的身上一横一竖地划起来,日子久了,衣服都被划破了。王羲之每天写完字,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去洗笔砚,时间久了,池塘里的水也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池塘叫做墨池。王羲之每到一个地方,都不停地练字,都要到当地的池塘里去洗刷笔现,因此,他留下的墨池到处都有,比张芝的还多。在会稽山下有王羲之的墨池,温州和江西临川也有他的墨池。北宋时期,有位著名的文学家曾巩,非常钦佩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特地写了一篇《墨池记》的文章来赞扬他。
由于长期坚持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使别人望尘莫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当时人们都十分喜爱和珍视他的字,以能得到他的字为荣耀。据说,山阴(今浙江绍兴)地方有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请王羲之写一部《道德经》,怕王羲之不答应,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听说王羲之最喜欢白鹅,常常模仿鹅掌划水的动作,来锻炼自己的手腕,使手腕运起笔来更加强劲而灵活。于是他就去买来几只小鹅,用心地喂养着。几个月以后,鹅长大了,全身羽毛洁白丰满,十分可爱。道士故意把鹅放在王羲之时常经过的地方。一天,王羲之经过那里,看见这些羽毛洁白、姿态秀丽的鹅,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去,便对道士说:“你把这些白鹅卖给我好吗?”道士乘机说:“鹅是不卖的,先生如果真的要鹅,就请写一部《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一听,满口答应,他很快写好一部《道德经》,交给了道士,带走了一笼白鹅。“书成换白鹅”的佳话就是这样来的。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广泛吸收了晋朝以前许多书法家的特点和精华,更重要的是他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创了一种新的境界。《兰亭序》是他的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人们称赞他写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风阁”。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据说能在空中跳跃游动,矫健有力。虎是兽中之王,即使在睡卧的时候,姿态也是威武雄健的。人们用“龙跳”和“虎卧”的姿态来形容王羲之的字,说明他的字是多么的强劲有力!后来,王羲之还把书法艺术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王献之和王凝之也都是很有名的书法家。
勤学苦练是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入门券。在这方面,義之有一句至理名言:“耽之玩之,功积丘山。”“耽”是“酷嗜”的意思,“玩”是玩味。对书法,一般爱好还不够,要深切地爱好,达到酷嗜的地步;一般用功还不行,要异常用功,功夫之厚,比得上高山。这句话可以看做是王羲之本人临池学书的写照。相传王羲之曾在山中临摹钟繇楷书、张芝草书达二十余年,写过的竹叶、树皮、山石、木片等不计其数,还在绢、纸、笺、绉纱、枯藤、木头上反复练习。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从中可反映出王羲之的苦学精神。
古今在艺术上、学术上功成名遂的人,无不如《汉书·王褒传》所说:“劳筋苦骨,终日矻矻。”无不如韩愈《进学解》所云:“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无不如宋代秦观《淮海题跋》云:“自古以艺自命家,至于文章学术大功大名,世所谓不朽者,其人方从事于其间也,曷尝不弃百事而为之,至于经老穷年、疲弊精神而不以为苦也。”
王羲之是一位极为用功的人,这是他成为著名书法家的基本条件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用功,不知倦怠。其强大的动力来自于他高山大海一样永不满足的胸怀。在这永不满足中,王羲之首先立下坚定的信念和高远的目标,然后在实践志向中,产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以求的恒心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我们青少年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学习条件比王羲之那时优越多了。我们更应从小立下远大志向,为了实现这个志向,刻苦学习,永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