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国的最后几年,西施的生活一天比一天难捱。吴越争斗的天平向越国倾斜了,而夫差还热衷于与中原诸侯争斗,常年奔波在外;被夫差的享乐和宏图大业折腾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的吴国社会普遍视西施为红颜祸水。吴越大小战争不断,姑苏城内动荡不安。西施连表面的安逸和享受也失去了,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结局。
不知道夫差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有没有怀疑西施?或许他东奔西跑,忙得无暇思考,已经无法看破越国的诡计了。随着吴国灰飞烟灭,西施仿佛也跟随吴国沉入了历史的深渊,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是什么结局。
离西施时代很近的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提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历史学界认为这可能是关于西施最早的记录。“沈”和“沉”两字在先秦古文中是互通的。有人据此认为,西施在吴亡后被淹死了。
关于这种说法,后人也是众说纷纭。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逸篇》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装尸体的皮囊。这句话是说西施被越国人装入皮囊,沉到水底淹死了。那么问题又来了。吴国被灭亡了,越国人为什么要溺死有功之臣西施呢?《东周列国志》说西施是被越王勾践的夫人杀死的。因为勾践从姑苏凯旋,把西施带回了越国。越王夫人?为西施是“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八成是这位越王夫人害怕西施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让手下把西施诱出,绑上大石沉入江中。此时,西施被认为红颜祸水,她的存在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只能得到沉江被杀的命运。还有民间传说认为西施是被愤怒的吴国百姓杀死的。吴国灭亡后,百姓们认为是这个越国来的狐狸精西施勾引吴王,导致吴国灭亡的。于是,吴国百姓们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这其实是“红颜祸国”说的另一个翻版。《东坡异物志》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幻化而成。”似乎可以作为西施被淹死在长江里的一个佐证。
西施葬身江底是有关西施下落的第一种说法,而且很有市场。后世文人在题咏西施时纷纷采信此说。比如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云:“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稍晚的诗人皮日休也有《馆娃宫怀古》第五首:“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美人已去,芳踪难觅。红楼中同为苦命人的林黛玉曾写下《西施》一诗,认为葬身江水是西施最好的命运: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亡后西施下落的第二种说法是越王勾践丧尽天良,竟在西施归国当晚就要她“伴寝”,也就是要把西施占为己有。不得不说,越王勾践除了卧薪尝胆的一面外,品德败坏,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小人。如果让西施委身夫差还有为国复仇的精神激励,现在让西施伴寝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勾践的禽兽之欲了。西施自然不愿意陪勾践,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被勾践处死。
有关西施下落的第三种说法流传最广。它和范蠡密切相关。不愿意西施悲惨死去的人们考证出“西施之沈”中的“西施”并非特指越国的西施,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美女的一个泛称。也有人惊喜地发现,“鸱夷”除了包裹尸体的袋子的意思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范蠡曾经自号“鸱夷子”,那么这里的是“鸱夷”会不会是指范蠡呢?如果是,那么原本以为西施被装在“鸱夷”里沉到江里淹死了,现在就应该解释为西施随着“鸱夷子”范蠡隐居起来了。
明朝梁辰鱼写的《浣纱记》就描绘了一幕英雄美人归隐江湖的情景。灭吴后,范蠡功成隐退,携西施泛舟而去。范蠡与西施的姻缘,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的是:“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间。故鄙人为奴石室,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今续百世已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归正道。”按照《浣纱记》的说法,敢情西施和范蠡的情缘早在天上就修成了,他们是下凡来实现自己的因缘的——尽管过程曲折了点,西施的付出惨重了些。
这个结局很符合中国人的感情要求,得到了广泛传播。京剧、秦腔、越剧、婺剧、黄梅戏、川剧等剧种有关西施内容的剧目,虽然剧情各有千秋,男女主人公的结局都没有离开《浣纱记》描写的基本框架。有关西施与范蠡双宿双栖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李白就说西施“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苏东坡则写得更明白:“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两位大文豪都认为范蠡、西施这对爱侣驾一叶扁舟,悠游五湖而逝。
图为西施故里西施殿
第三个结局之所以广泛流传,还有一个原因是范蠡的确是灭吴之后功成身退了。从历史真实性上来说,这个结局有一半起码是站得住脚的。
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觉得自己不应当在身处政治之中了。一方面,他是灭吴的大功臣、策划者和主要执行者,在国内声望很高,都功高震主了;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知道越王勾践是一个小心眼的小人,范蠡很自然遭到了勾践的猜忌和提防。于是,范蠡主动选择了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当年,范蠡从楚国逃到越国,就是希望能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现在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东南的局势平定了下来,对胸有大志不贪图安逸的范蠡来说,越国也已经不是最好的停留地了。所以他离开越国,前往了北边的齐国。到了齐国,范蠡写信给老朋友、老同事文种说:“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没有范蠡那么智慧,选择了留下,最后被猜忌他的勾践杀了。
在齐国,范蠡自号“鸱夷子”,带领家人和跟随者辛苦劳作,成为巨富。据说,齐国君臣和百姓见范蠡这么有才华,推举他做了丞相。范蠡勉为其难,治理了几年齐国取得成绩之后,又觉得平静的生活不适合自己冒险的个性,再次辞去高官的职位,来到了陶地。陶地交通发达,范蠡积极开展商贸,多年后成为天下巨富,被称为“陶朱公”。
假设西施后半生跟随范蠡退隐江湖,想必她也度过了丰富多彩却缺乏史料记载的后半生。但是,从感情上来说,西施算不上幸福。她从来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范蠡的个人意志非常强大。他离开越国,不是因为要冒险保护西施,让西施过上平安生活挂冠而去,而是为了个人安危,避祸出逃。在齐国,范蠡又因为想要过有挑战的生活又一次选择迁徙。正如西施对是否要去吴国没有选择权一样,她的后半生也没有选择权。范蠡在做这些事情上有多大程度考虑了西施的感受,后人就无从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