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38

第38章 操之过急,就可能出乱子

中国历史中,说起贤相,有一句著名的成语叫“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时的宰相萧何、曹参,萧何制定规章,而曹参遵行不改。

曹参本是沛县一名小吏,跟随刘邦起家,攻城野战,“身被七十余创”,是一位勇猛战将。曹参和萧何本来关系很好,等到萧何当上相国,两人产生了隔阂。可是萧何临死,偏偏推荐曹参接替相国;而曹参在山东一听说萧何死了,马上叫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要当相国了。

可见这两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参当了相国,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下属,而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赶走,然后就什么也不干了,“日夜饮醇酒”。别的大臣看他太不务正业了,想劝劝他,他不等开口,就强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个不亦乐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惠帝看他这副样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参是高帝时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说他,就把他的儿子找来,让他回去问父亲:“高帝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还年轻,您当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辅佐呢?”但不许说是皇帝让问的。儿子回去问曹参,曹参把儿子打了二百鞭子,发怒说:“国家大事没你说话的份儿!”惠帝没有办法,只好说,是我让问的。曹参这才免冠谢过,问惠帝道:“陛下自己觉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说:“哪儿敢比呢?”曹参又问:“那么您看我比萧何怎么样?”惠帝说:“您似乎比不上。”

曹参这才说道:“陛下之言是也。且先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而治即可,我等守职,凛尊不误,不亦可乎?”

曹参为相三年,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相,觏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当宰相的日饮醇酒,不理政务,不能不说是糊涂;知道自己本来就是块糊涂料,索性于糊涂之中而求大治,又怎能不说是智慧过人呢?假使这位曹相国偏不服气,一定要改弦易辙,干出点属于自己的政绩,那会怎样呢?恐怕非乱套不可。有些人,就常犯这种毛病。新官上任,生怕别人说自己无能,三把火乱烧一气。这样惹出的乱子,见得还少么?

北宋时,掌握护卫京城重任的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遵照圣旨挑选士兵,但他每每对士兵下的命令都太过严厉,士兵们因惧怕而计划哗变,皇上为此召集有关部门商议这件事情。王旦说道:“如果处罚张旻,那么将帅们今后还怎么制众?但马上就捕捉谋划哗变的人,那么整个京城都会震惊。陛下几次都想任用张旻为枢密,现在如果提拔任用,使他解除了兵权,要反叛他的人们自当安心了啊。”皇上对左右的人众说:“王旦善于处理大事,真是当宰相的人才呀!”

要担当大事,就不能操之过急。也许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固有的格局一乱,下面的人就不免军心浮动,以至横生枝节,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此时,平衡的艺术才是第一位的,这是治世的基本方针之一。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辩证地说明了无为与有为的关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无为是手段,是有为的权宜之计;有为是目的,是无为的发展趋势。

治世自要从容镇定,处理一些现实小事也是如此。

明代海虞的相公严养斋准备在城里某个地方建造一座大的住宅。丈量地基等几项事宜已经就绪,唯独有一间民房立在了地基的范围之内,使得整个建筑难以达到预期的建筑效果。民房的主人是卖酒和豆腐的,房子是他的祖辈传下来的。工地负责人先是用很优厚的代价请他搬迁出去,而这家的主人坚决不同意。负责人便愤怒地报告给了严相公,严养斋平静地说:“没关系,可以先营建其他的三面嘛!”就这样,工程破土动工了,严相公下令工地的人每天将所需要的酒和豆腐都到那户人家去购买,并且先付给他们定钱。那家店小,而工地上的人所需要的酒和豆腐又很多,人手一时忙不过来,因此供不应求,于是严相公又帮助他们招募工人来帮忙。不久,招募的工人越来越多,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也越来越丰厚,所贮存的粮食大豆都堆积在家里,酿酒缸及各种器具都增加了好几倍,小屋子里实在是容纳不下了。再加上他们感激严相公的大恩大德,又自愧当初抗拒不搬的行为,于是,就主动地献上房契,表示愿意让出房来。严相公就用邻近处的比他原住房稍宽一些的住房与他调换,这家主人非常高兴,没过几天就搬走了。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他们胸怀宽广,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