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53

第53章 太薄情了就是为人不齿的小人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巧言令色”的作风一向没有什么市场。古代圣贤们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在做人处世的过程中,变脸也不能变得太快了。

唐朝韩愈是后人比较熟悉的文学大家,他二十岁左右开始参加科举,一连三次,均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算考中,这时他已经三十岁了。根据当时的科举制度,考中进士,还不能授官,还需经过吏部的考试。于是韩愈又考,不料又是一连三次的失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自己找门路是不行了。伯乐首先应该有提携后进的资历,韩愈两个月内向三位宰相上书三次,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的青睐。于是韩愈退而求其次,向京城之外的大人物寻找庇荫,他先后投奔了两位节度使,但时运不济,两位封疆大吏下世过早,韩愈又只好重找靠山。

转了一圈,韩愈于是又回到京城,病急乱投医,这一回他选中了京兆尹李实。按照文人的老办法,韩愈先给李实写了封信。他说:我来到京师已经十五年了,所见的公卿大臣不可胜数,他们都不过是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之辈,还从没有见到一个像您这样忠心耿耿地效忠皇上、忧国如家的人。今年天气大旱,一百多天没有下雨,种子下不了地,田野寸草不生,可是,盗贼不起,谷价不涨,京城百姓,家家户户都感受到了您的关怀。而那些以前喜欢为非作歹的奸佞之辈,也都销声匿迹了。如果不是您亲自处理镇服,宣传天子的恩德,怎么能有这种安定团结的局面呢?我从青少年时代便读圣贤之书,颂圣贤之事,凡忠于君孝于亲的人,即使在千百年之前,也十分敬慕,更何况亲逢阁下您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侍候在您的身边以报效我的忠心呢!

这封信成了韩愈走向仕途的敲门砖,他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做起了京官。

那么这位李实李大人其实为人如何呢?

其实李实是个典型的出卖良心而只求一己荣华的小人。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有办法,竟隐匿辖区的旱情不报,繁重的租税照收,不惜逼得百姓们家破人亡。这事儿做得并不是有多隐秘,但瞒上欺下,一向是做官的不二法门,只要没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就是上上大吉。以韩愈的见识,不可能看不透李实的真相,可是那封颠倒黑白的信,依然写得有理有据,文采斐然。

韩愈当了监察御史,终于获得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本部门的同僚还没认全,他就上书唐德宗,反映关中旱情及民不聊生的情况,矛头直指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李实。从写那封自荐书到告李实的状,前后时间相差不过半年,干得着实干脆利落。

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的主流,那么韩愈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佛教的过度流行,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单凭他生命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就把一个人否定了,实在有点不够客观。

而且,只就韩愈告李实这一件事论,也并没有违反原则性的大是大非。为了扳倒李实,韩愈玩的是曲线救国,先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然后再一剑封喉,为天下的百姓们伸张正义。所谓为了最终目的,在中间过程中可以用些手段。

韩愈没有错误,我们一向认为,好人欺骗坏人,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正义永远比邪恶更为长久。只要大方向正确,那么他们的诡诈就是智慧,他们的残暴就是勇敢,他们的凉薄就是坚定。

但是,在现实中,你愿意与这样的好人交朋友吗?

他目的明确、能力超群,只是稍稍有点儿薄情寡义。

如果我们都是凡人而不是品格没有任何瑕疵的圣贤,希望不要碰到韩愈。

小时候我们看小说和电影,好人和坏人的阵营总是分得一清二楚。其实天下大势,分分合合,成则王侯败则寇,其间也没有绝对的是非。所以一个人站在哪个山头无所谓,关键是站立的姿态如何。“当面一盆火,背后一把刀”的行径,将是一个人品格上洗不掉的污点。

处世能善始善终最好,最起码的,也不能一转身就把自己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