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如何赚到第一桶金
15032000000118

第118章 小本创业新好项目系列一 有品还不贵的特色餐饮店铺

难道今天的中国市场真的容不得新老板创业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仍看到有很多创业者以独到的眼光选择新好项目,依靠少量的本金坚持不懈,终至成功的例子。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试想,在千篇一律的市场上突然冒出一个充满新意和个性的小店或公司,怎么会不吸引人呢?选择这样的创业项目,关键在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市场边角中搜寻出新颖又有前景的项目来。

中国市场上拥有世界数量最多的消费者群体,虽然同样遭遇了2008年经济危机的洗礼,但比之喜爱信贷消费的欧美国家,内需上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2009年已经显现出了迅速的市场复苏力。对于小本创业者来说,求大求规模是不可能的,但寻找一个填补细分市场空白的项目却是个明智选择。下面的五类较适合进入的创业领域,每个领域遴选小本(本金在10万元以下)新好项目,辅以创业实战案例,可以为有心从小做起的创业朋友们提供一些启发。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永远关心的话题,饮食业也是永不过时的开店首选领域。开个餐饮店?说说容易,真的要做却不是那么简单。现在人们越来越吃,越来越在乎吃了,饮食再也不只是生存的需要,而上升为一种生活享受。这个趋势外部经济环境再怎样动荡也不用去怀疑。“吃”不仅仅是要填饱肚子,更是要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吃出乐趣和个性。大众对“吃”态度的变化决定了饮食业市场也要做相应的变化。因此,当今情势下,在饮食业开店就是要紧紧抓住人们在饮食上“求新”“求品”和在价格上“求廉”这一心理,在这三点的结合上做足文章。

作为小本餐饮项目,也许你觉得世界级餐饮店的成就无法企及而感叹,也许为手中的开店资金缺乏而困惑。不要急,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下面的几个餐饮店开店案例的主角全是普通百姓,他们经营的食品虽然没有像肯德基麦当劳世界级名店那样影响广泛,波及全球,却也都在乡亲四邻中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和效益。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获得进一步发展。这全要靠他们所坚持的独特的“美食经营”理念,读了他们的故事,你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新老板起步案例1:在火锅红海中闯出一片天

京城的美食业可称是麻辣的天下现在,在麻辣餐馆遍天下的时候,为什么还有人敢迎风而上呢?

经营辣螃蟹,女老板徐亚蓉可是京城头一家。所谓辣螃蟹火锅,是螃蟹七八分熟时,浇上红油焖熟,螃蟹的鲜味能很好地被保留下来。吃完螃蟹,还可以就着火锅底料接着涮其他东西,鲜味也会随之渗透进去。

徐亚蓉春节回老家重庆时,被带着吃了顿“辣螃蟹火锅”,她一口气连吃了四顿。回到北京后,她发现只有一家辣螃蟹店,她试着去吃了次,发现口味差很多。徐亚蓉当时正琢磨着开一家自己的餐饮店,辣螃蟹也许是个好的契机。后来,她特意回了趟重庆,找到了可心的厨师。8月18日,挑了个吉利的日子,“辣螃蟹火锅”店正式开张营业了,徐亚蓉给自己的小店起了个讲究的名字——“龙溪镇”。

做饭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龙溪镇”的主打自然是独此一份的“辣螃蟹火锅”,当然还有近一年来风行起来的“香辣蟹”和“重庆老火锅”。虽同为四川名锅,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有很大的区别,重庆火锅以纯牛油做底料,卤味重一些,不会因为煮得时间长了发咸或发酸。

新好项目优势策略:

徐亚蓉对吃很讲究。她特意为配辣火锅准备了老荫茶,这种茶需要煮半个小时以上,“在重庆,讲究的火锅店都给客人准备这种茶,可在北京就很少有人注意这样的细节。为了保持原汁原味,“龙溪镇”所用的辣椒、花椒、姜……都是从四川直接运来的,现在就差水不能打包托运了。

在她看来,餐饮包含的范围太广了,光是管理大店的上百来号人就是一门学问。在管理上,前厅她请了一个主管,厨师也选有厨师长,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流程。人少,店主并不用操什么太多的心。另外,她还有成文的管理规范,是对工作时间和服务员妆饰等的规定。

新老板起步案例2:远离油腻的健康素菜店

“火腿肠”、“烤乳猪”、“海参”,各式各样的美食摆在面前,如果不说,你是绝对猜不出这是斋菜做的。而这就是曾在“广州国际美食节”上推介自己开发生产的深加工斋菜的李伟东开的素食食品店。

李伟东高中毕业后踏入社会,进入了越秀区一家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公司就位于广州著名的古刹光孝寺旁边。李伟东接触了不少食素的香客,也认识了很多要求代理斋菜产品的公司。

李伟东发现,素食在号称“美食之都”的广州,虽然只能算是一枝“小花”,但也有很大的市场。广州有不少大型的庙宇,还有许多庵堂和精舍,对于斋菜,不但出家人有需求,社会上的大量的佛教信徒弟和素食者也造就了相当大的市场空间。不久,李伟东办起了自己的公司。

在李伟东的档口里,斋菜的品种可谓琳琅满目,而且包装整齐、干净,甚至可以说有些“新潮”。李伟东说,做斋菜的出路是多样化、深加工化,为此,他从产品开发到包装、营销都下了苦功夫。李伟东发现,来拜佛烧香的不少是成群结队来的,他们当中有一两个带队的人。李伟东就尽量多同这些带队的人接触,每月组织一些烹调斋菜的交流活动。慢慢地,李伟东的斋菜在素食圈里就有了一定的名气,生意也跟着上来了。但素菜毕竟是食品行业里的偏冷种类,要将生意做大,就不能仅仅面向佛教信徒,还要大力开拓消费者市场,而要改变大众的饮食习惯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为此李伟东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在酒楼推荐是一个渠道,首先是厨师要认可接受,其次将原料产品做成菜,让普通消费者接受。李伟东经常组织各个酒楼的厨师共同研究最好的做法。而面对公众,他的做法是:请名厨教大家如何做斋菜。

新好项目优势策略:

针对“新素食主义者”嗜素的原因在于吃腻了肉类,改为从素食中取得营养,所以关键还在于菜品的科学合理搭配。菜谱也变必须请营养方面专家来订制。这样,一份餐食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品味作不同的搭配,包括份量大小,内容安排,口味浓淡,冷热相拼,营养配备等。

通常,素食品有好几类,有的属魔芋制品,有的属香菇小麦蛋白制品,还有大豆分解蛋白类制品也很普遍。

魔芋制品是最常见的素食,也是医疗效果颇佳的一类,两千年前中国人就用它来治疗糖尿病,足见其价值。它还具有许多对人类健康十分有益的作用,诸如减肥、防止动脉硬化等。

大豆分解蛋白制品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种。它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据说能与鸡蛋、牛奶及肉类相媲美,也颇受青睐。

新老板起步案例3:加盟糖尿病食品店

广州王胎公司在1999年开设了第一家糖尿病食品店,但那时社会上对糖尿病食疗还未像今天这样重视,小店生意并不好。为维持此项经营,亏本了3年。经过艰辛的市场培育,到了2003年终于盼来转机。

现在从事这种食品生产的厂家多起来了,小店经营的食品种类多达500多种,而且不断有生产厂家找上门来。和当初开店时,为了搜集食品,费尽工夫,撒开人网,从数不尽的食品中找出百多个品种,硬是打造出一个糖尿病食品市场的情形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得行业之先,他取得了很多品牌的代理权,代理的品牌有近10家,像专业生产无糖食品的阿尔发,这由王胎公司做广州地区总代理,其它品牌有川畸元贞、家人、美京、太阳红等。现在王胎公司在广州的直属店有5家,加盟店有10家,在整个珠三角挂这块牌子的店已达30多家。

老板丁传林认为,糖尿病食品店的春天还没有来临,公司为培育市场还要一如既往地投入。他的愿望是吸引社会上更多的力量,使糖尿病食品的销售网络成熟起来,把市场做大。他把加盟的门槛设到最低,也是出于这类店的经营特点考虑。他认为这类店最大的风险在头3个月。由于会员少,每天的营业额仅靠过路的老人维持,因此会处于亏损状态。但他说,只要挺过这段日子,会员达到一二千,那时,维持每月运转绝无问题。所以他为加盟者设定的首期投入起码要5万元:装修近2万,进货近2万,房租视情况而定,另外就是要准备2万元的周转金。

新好项目优势策略:

早期的加盟店也曾有过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有很多店支撑不住,关门了,有的短至10天。但也有的经过长期的坚持,终于等到柳暗花明。丁传林的一个位于中山七路的一家加盟店,初期投入了10万元,包括2万元进货、2万元房租以及装修等。初时,由于会员少,生意仅靠过路人维持,但其中的糖尿病人又不多,所以一连亏了10个月,每月亏6000元。但老板挺过来了,现在成为王胎公司旗下业绩相当突出的一个,会员已发展到2万多个。老板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信心越来越足。据说,这一行的利润还是相当丰厚的。

新老板起步案例4:休闲聚会在粥店

在广州一间农贸市场卖鱼的王先生和卖猪肉的李先生合伙出资20万元在广州天河开了一间潮州粥店,这家粥店每天的营业时间是中午11时到凌晨3时,但开张后不久,粥店的炉火就得24小时都开着。生意之好出乎意料,3个月后王李两人就收回了全部投资,第4个月开始分红。开业半年,这间粥店营业额近90万元。

王李两人的粥店经营的品种十分简单:各种海鲜粥和肉粥,炒田螺,几种潮州卤水凉菜,潮汕风味的萝卜干、酸菜。菜牌上一锅可以装10碗的蟹粥售价60元,可供5个人消费,加上一点卤水和小菜,每个人的消费在10元以上。王先生他们在搞市场调研时发现,广州人夜生活丰富,但宵夜时的食风十分简朴,一般粥粉就可满足,而两个人开店也是为了给卖不完的肉找个出路。王先生创业时的账算得十分简单:粥店一个小时只要有二三十个顾客,每个顾客消费10元的话,每天的营业额就有近3000元。而他们这间150平方米的粥店可放20张餐桌,铺面月租金1万元,请15个工人,月工资支出15000元,每月的支出3万元左右,保本没有问题。

新好项目优势策略:

开业资金:投资一间小餐厅,资金一般在10万元—20万元,主要花费是铺面租金,简单装修费用,购买炉具、排污装置、冰柜、餐桌椅,一般情况下上述投资在4万元—6万元之间。

雇请厨师和服务员的工资、水电费、卫生费和杂费,一般一个餐厅的服务员不少于5个,有的厨师会提出利润分成的要求,一个月的经营费用一般在1万元左右。粥店的毛利率较高,一般在百分之四五十,成本回收一般在四五个月之间。

新老板起步案例5:“20张桌子”如何成就品牌茶餐厅

企业想做得好,通常是把盘子做大、战线拉长。但更多的是一些运气不佳的,因为想法太多,反而令自己最有潜力的资源胎死腹中。大企业会犯这样的错,小商人就更有头脑发昏的时候,毕竟“做大”给人的诱惑实在是很大。也正因为这样,能在各种“诱惑”中坚持自己的初衷,始终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的人就显得更加可贵。

香港人曾先生在沙田新田开了另一家有20张台的茶餐厅。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第二家茶餐厅生意也不错。赚了钱的曾先生听说台湾生意好做,于2001年在台湾开了第三间茶餐厅。这一次,茶餐厅的规模仍旧不大,还是20张台。2002年,曾先生杀回香港,在九龙再开一间茶餐厅,同样,茶餐厅还是只有20张台。

为什么对“20张台”这么“执著”?曾先生开店有个宗旨:一是面向大众,二是经济实惠,三是环境优雅,四是卫生洁净。香港人生活步子快,不少人早餐、中餐并作一顿;茶餐厅与香港人的生活步子“合拍”,市场潜力最大。不仅如此,在茶餐厅的“特色”上,曾先生落足心思,把解放初期广州不少食肆酒楼的“星期美点”改良到了自己的茶餐厅,保证每周都能有一个新创点心,抓住食客的胃。

曾先生认为,现在中国很多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已经和香港人很接近,茶餐厅这样的消费方式在这些城市一定有很大的市场。开业半年后,曾先生的预计得到验证。茶餐厅要想开得成功,一定要有信誉;“诚实”是曾先生这么多年经营下来的一大心得。为保证质量,茶餐厅的扒类和不少配菜、配料都是从香港运来,茶餐厅在香港是怎么开的,在广州也是怎么开,没有什么分别。

新好项目优势策略:

曾先生自己虽然是餐厅老板,但很多事情还是“亲力亲为”,不仅亲自检查菜式分量,更自己亲自下厨烧菜。闲时也会坐下来与客人聊聊天,做做调查,看看客人有什么需求。虽然只是间小小的茶餐厅,但是有品牌与没品牌差别很大。曾先生以前在香港连开数间茶餐厅的故事曾经被香港五大报刊采访,曾先生把这些采访贴在入门显眼处,很自然就把自己的茶餐厅与其他茶餐厅区别开来了。此外,他在广州也坚持推出“星期美点”,也赢得不少加分。茶餐厅越开越多意味着彼此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顾客对就餐餐厅会有更多的挑剔和比较,茶餐厅就更集中体现在比食品卫生、比价钱、比环境等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