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该挣的不只是薪水
15032100000004

第4章 术有专攻,做专业领域的第一

20几岁的年轻人,无论做任何行业,都要以做该行业顶尖为目标,只有当你能够专精的时候,在你所做的领域才会出类拔萃。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讲过:人生专攻一点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绩,就算是成功。这话十分富有哲理。大千世界,事事可做,人生苦短,总不能样样皆精。故此,老子也讲: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意思更明白不过,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是要有所不为,集中精力专攻其一,才能够做到有所作为——这些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哲学提示。

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强调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专业方向,都应在专业方向的范围内成为行家里手。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节约时间,将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使用,避免无谓的消耗;二是可以减少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工作量,在最短时间内在某个领域达到精专的地步;三是易于集中积累,做出成果。随着社会发展,专业化分工,那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通,既非专才,也非通才的“万金油”式人物已不被职场所看好。

古人讲:“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而纯朴的生存智慧。只要用心专精在一个领域,才能有所发展。无论做任何行业,都要以做该行业顶尖为目标,只有当你能够专精的时候,在你所做的领域才会出类拔萃。

对于“专精”的巨大能量和功用,我们早有耳闻,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或者人们的茶余饭后都不乏相关的话题;不仅如此,甚至也有不少人常常将之挂在嘴边,反复吟唱,成为名副其实的口头禅。三字经里便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经典名句和谆谆教诲。其实岂止是“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做之道,说之道,还有诸如此类的其它各门各道都“贵以专”。

但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专精”呢?大多数人都成天只想着早日成为一个博学多才之士,于是今天学这,明天做那,目标天天变,无法持之以恒,常常半途而废,最后导致既不博也不精,成为十足的“半桶水”。

大凡功成名就的人才,都首先在“专精”处下功夫。中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百家诸子,他们都博学多才之士,但他们首先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专家和代表人物,才成就了他们崇高的历史地位;如果他们博而不专,则不可能有如此的成就,更不可能扬名后世;现实中的许多人,如音乐家,哲学家,文学家、革命家,他们并不博学,但都因“专精”而仍然功得圆满,令人敬佩。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可谓真正博学多才,古今少见,中外寥寥。他的头衔之多,令人钦慕: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等等。但他首先是个天才的革命家,并为此奋斗了二十多年,经历无数挫折和磨难,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如果他不是一个天才般的共和国缔造者,不是个古今中外少见的革命型“专才”,那么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就决不是“一个指头”或“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那么简单了,这就是“专精”的能量。

许振超曾是青岛港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他凭借苦学、苦炼、苦钻,成就了一身绝活儿,在数万人的港口里成了响当当的技术“大拿”,进而挤身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

许振超的“无声响操作”是一门“绝活”,偌大的集装箱放在铁做的船上或车中,居然做到了铁碰铁,不出响声。其实他所以创造了这种操作方法,是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这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

“一钩净”是许振超的又一项发明。在青岛港开吊车的司机,无人不知“四稳”的口诀:在舱内起钩要稳,旋转时要稳,落钩时要稳和变幅时要稳。但要协调做到这四个方面很不容易。特别是落钩,操作不好就会造成货物撒漏。

如何能做到不让货物撒出来?许振超开始练习,刻苦练了半年后,做到了吊具一钩下去,一点不撒,他把这种技术起名为“一钩净”。抓粮食时,吊具一抓斗重10吨。要准确地把抓起来的10吨粮食装入长12.5米,宽2.7米的车厢,很不容易。因为吊车的抓头伸张开有3.4米,比车厢要宽。许振超就反复练习,琢磨抓斗的嘴张多大正合适,终于找出了恰当尽寸。铁路运粮食时,对装车的标准要求很严格,粮食要在车厢内打个尖,高出车厢80公分,码头工人叫起“龙骨”。起这个“龙骨”很难,坡度要合适,坡面要平滑,盖上蓬布后,才能不存雨水。许振超用他的“一钩净”,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人生就是一座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假如你不被那些霓虹灯闪烁的路边风景所诱惑,不被那些车来车往的拥挤和危险所吓退,不轻易改变自己既定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成功的美好和喜悦,就会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因为只有专业者才会赢,只有专注者才会专业,很专业之后,就会在某一行业有很大的成就。

从2000年诞生至今的8年多的时间里,互联网世界沧海桑田,“网络游戏”、“短信平台”纷纷强势登场,不少人捷足先登,赚得盆满钵满;不少人跟风而动,也摔得头破血流。而李彦宏他只在做一件事:搜索。他说不少人曾鼓动他向网络游戏、短信等领域涉足,但李彦宏并没有这样做。在他眼里,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领域还有很深的潜力可以挖掘,自己目前要做的只是将搜索这一个领域不断探索与完善。

专注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身上的一种个性。1987年,李彦宏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大三时,他开始思索自己将来的路。毕业进入机关单位,并不是李彦宏愿意的路,于是他决定出国。“我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一旦认定方向就不会改变,直到把它做好。”从大三开始,李彦宏心无旁骛,买来托福、GRE等书狂啃一番,过着“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目标是留学美国,方向锁定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那年,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李彦宏专注的个性在创业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创立百度起,就一直将创业的准星紧紧锁定在中文搜索引擎上。之所以有这个选择,与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情报学专业求学的背景,以及与他后来在美国读的计算机检索专业和为一家报纸做信息搜索的经历有关。专业知识的素养和相关工作的经验,都让李彦宏坚信互联网搜索将是非常有前景的商业模式。

直到百度在美国的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李彦宏在回忆创业的艰难历程时,仍用“专注”一词来解释为何没有放弃中文搜索。“诱惑太多,转型做短信、网络游戏、广告的,都马上赢利了,我们选择了一条长征的路线,而且5年来一直没有变。”

人的发展有时候往往与专业水平无关,而是与你能不能认准目标、持之以恒、十分专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关。专业给了你一块敲门砖,但并不能让你永远处于一个确定的方向和成功的状态;而你认定一个目标并始终为此而付出而努力,就有可能很好地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奋斗方向,保持一种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专业者才会赢,只有专注者才会专业,这样你就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认识到“专精”的重要性是可贵的,但最主要的是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专精”。在当今相对日益自由,自主抉择广泛的时代,竞争日益残酷和激烈,而人偏偏又有七情和六欲,最要命是的贪欲。在生活中,人们总想处处与他人比个高低,却又不脱离自己的现实主客观条件,盲目攀比,盲目学习,盲目追求,天天忙得象个无头苍蝇,却始终找不到归宿,短暂的人生便在这无比公平的时间面前最终望而却步,慨叹人生的苦短和无奈。

要做到“专精”,首先必须意识到并相信自己一定是某方面的“专才”。苏格拉底曾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又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准确地认识自己是成功人生的第一步,也是最最重要的一步。闻道虽然有先后,但只有准确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发现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才能做到全力以付,奔向目标,做到“术业有专功”。要知道,立志没有所谓过迟,只要真正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坚持不懈,终将有所成就,即便最后仍未做到“专精”,也不致一事无成,空留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