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行为决定作为
15033700000105

第105章 小事不忍,大事不成

忍,是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

这不是忍气吞声,而是高明人

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古语说:“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一个“忍”字,被许多人奉为处世成事的良方。

宋朝的王安石说过:“莫大之祸,起于斯须之不忍。”唐朝有一个宰相叫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唐高宗问他成功的秘诀,张公艺挥毫写了一百个“忍”字。生活中也的确是如此。由于不能忍,而招致了不幸;由于能忍,而成就了大事。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么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这都是“忍小事,而成大事。”所谓的“小事”,只是相对而言的,再大的事,只要是个人的事,在国家利益面前,都只能是“小事”。或者说,所谓的“小事”,都是跟“大谋”相比的,只要比不上“大谋”的,就可以称之为“小事”。

《孙子兵法》曾经指出:“主不可以怒以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认为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因为一个人愤怒过后可以转变为高兴,怨愤过后可以转变为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再也难以恢复了,人死了就再也无法变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这才是理智的行为。

忍,是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这种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也是讲“忍”的。忍,包括对人对己两方面。对人采取宽容、忍让态度,对己则采取克己的态度。但孔子讲“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原则的忍让迁就。

《论语·八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鲁国的季氏按名分是卿大夫,却享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这在孔子看来,是严重的僭越行为,因此忿怒地说:“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呢。”而当自己的弟子冉求帮助季氏横征暴敛时,孔子大怒,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你们(指其他弟子)可以敲着鼓讨伐他!”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忍呢?

第一种情况,在与恶势力作斗争时,如果自己力量弱小,处于不利境地,这时要忍。忍的目的不是屈服于恶势力,而是暂避其锋芒,不做无谓牺牲,等待时机再战而胜之。

第二种情况,在遇到小人的诬蔑诽谤或者纠缠时,隐忍不发,不去与小人正面冲突。这样做,也是为了不乱大谋,不使自己陷入无聊的争斗,以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

第三种情况,为了顾全大局,为了长远利益,需要自己忍,忍受他人的误解,忍受暂时的困境。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古今多少人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韩信忍胯下之耻而成大器。对于今天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对于权力在握有身份的人,对于有钱有地位的人来说,隐忍、妥协并不意味着胆小。既要战胜自我,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猜疑歧视,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