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行为决定作为
15033700000036

第36章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一个人不管如何有才干,做事单凭个人

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成功往往要借用外力的帮助。

清朝著名商人胡雪岩说:“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做事需要懂得乘势。

势,是那些促成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恰逢其时、恰在其地,数好合一,好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是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

时,即时机。同样一件事情,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也可办,彼时却也许不可办也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的希望。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且有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

1866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往陕甘总督,奉命出关西征。为筹措军粮饷械等军费,胡雪岩献计向洋人借款。曾经是军机首领的恭亲王,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批示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这种情况甚至让一向果敢又决断的左宗棠对向外商借款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

胡雪岩认为,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会获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这是时势使然,一则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决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富之区,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二则当时军务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内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其分量自然也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胡雪岩乘势而为,果然把这件事办成了。可见,做事,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要真正把握机会,除了出手迅速、敢想敢干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学会乘势而行,主动出击。

周武王想灭了殷纣,召集八百诸侯会于盟津。察看了各路诸侯以后,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不能举兵。在武王看来,虽然各路诸侯有灭纣的愿望,但纣王朝内部缺乏推翻殷纣的要求。如果这时候举兵,被灭的就可能不是纣王,而是自己。因为纣王的兵力占绝对优势。

不到两年,纣王把坏事做到了极点:杀比干,囚箕子,大小官员纷纷逃到周地。纣王朝内部推翻殷纣的要求强烈起来了。这时,武王率领各路诸侯军约五万人伐纣,与纣王七十万大军会于商郊牧野。

五万对七十万,兵力的优势在纣王一边,但“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人心的优势在武王一边。结果一战灭了殷纣。

盟津观兵时,武王看到了诸侯对自己的需求;牧野之战前,武王观到了殷人对自己的需求。所谓借势,就是借助这两种需求。需求的范围越大、越强烈,势就越大、越成熟,乘势而为,成功的几率就高。

所谓借势,就是借助某种氛围、某种趋势或某种外力,顺风张帆,顺路搭车,实现自己的计划,或借冕生誉,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致美名远扬。

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人不管如何有才干,做事单凭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成功往往要借用外力的帮助。

巧乘外势,加强自己,走向成功,这是智者常走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