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给孩子讲点国学精粹
15034900000001

第1章 《尚书》:美德照耀历史长空

《尚书》其书

关于历史,我们有好多疑问,但这一切需要有历史资料才能回答。《尚书》是一部将上古历史文献和古代事迹汇编在一起的书,其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也被文学史家称为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并列。但其中的散文,绝大部分是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也有对美德的褒扬称颂等。

《尚书》名句

德惟治,否德乱。

解读 推行德政,天下就会安定,没有了道德,社会就会大乱。道德是一切生活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道德沦丧了,那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书之论事,昭如日月。

解读 书中所记载的故事,历代伟人的功绩,如同日月一样明亮,人所共见。这是子夏在读完书之后的感慨,前人的功劳都记载在书中,他们的伟大我们不能忘怀。从优秀的读本中发现伟大之处,并用来提高自己,我们的成长才能越来越稳健,越来越有力量。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解读 太阳和月亮的光芒,日复一日永不变化。今天著名的复旦大学,它的名字就出自《尚书》中的这句话。意为每天都充满希望的日出,寄寓着兴学救国的伟大理想。

无耻过作非。

解读 不要因为犯了过错感到羞耻,就文过饰非,加以掩饰。犯错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愿意面对和改正,这样只会错失纠正的机会。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解读 不在细节上注意,就会败坏大的品德。细节是体现品德的亮点,如果忽视了细节,拥有美好的德行就是夸夸其谈了。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解读 知道道理不难,难的是把它落实到行动上。很多人都是明白事理的,但是真正做到的人总是很少,所以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解读 毫无根据的话不要听,没有咨询过别人的计划不要使用。我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听信流言飞语,要善于向别人请教。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解读 谦虚好问就会气度宽宏,自以为是就会气量狭小。善于向别人学习,不仅可增长知识,也会让我们的气量更大,更能接纳别人的不同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之中。

满招损,谦受益。

解读 骄傲自满就会吃亏,谦虚好学才能受益。自满的人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结果错过了学习进步的机会。而谦逊的人,即便了解一些也不忘虚心求教,反而会学到更多。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解读 喜欢玩弄别人的人,品德会因之受损;沉溺于某一种癖好的人,志向也会受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尚书》故事

今古文之争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是指晚周民间别体字。鲁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孔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孔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无人能通读这部书,所以便一直存放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仪礼》及《古文尚书》这些古文经典设立“博士”这一官职。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文之争”。

《尚书》的九德

有一次,皋陶对大禹说:“诚信地实行德政,就会谋略英明,人民团结。”大禹于是问如何做到诚信。

皋陶说:“问得好。谨慎自身,思虑深远。依次与九族亲戚敦厚,使众贤臣勉力辅佐,由近及远,其道理就在这里。”

禹听完拜谢道:“说得对啊。”

皋陶又说:“还要知人善任,使民众安居乐业。”

大禹叹气说:“唉!连帝尧也为这些而犯难,知人就是明哲,能任用贤人,安定民心就是慈爱,百姓就会怀念他。如果做到了明哲又受人爱戴,就不会担兜,也不会流放三苗,也不会畏惧花言巧语,善于伪装的奸邪之人了。”

皋陶说:“是啊,行为有九种美德,说到某人有美德,必定要将其行事一件件列出来。”

大禹问什么是九德。

皋陶说:“宽宏而有威严,柔和而有主见,老实谨善而严肃庄重,多才而不傲慢,和顺而刚毅,耿直而温和,简约而不猥琐,刚强而不鲁莽,勇敢而有道义。能够拥有这些美德,并坚持一贯,就无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