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辉煌与困窘
15037000000005

第5章 解读海安教育

借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东风,从2000年至今,我先后有幸接待了三批、26位来彬扶贫的海安教育工作者,每一次送他们到西安告别之后,我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他们中有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中小学校长、教师,也有幼儿园老师,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那种精研业务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乃至那种敬业精神、书卷气质,都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使我久久难以释怀。在叹服这些的同时,也对海安那块我本陌生的土地生出几分神秘感,更对海安同仁油然生出几分敬意。

2004年初春,我终于有机会去海安实地考察,其结果可以用感想颇丰、感慨颇多来概括。我对海安人办教育的印象一言以蔽之:大胸襟、大气魄、大手笔,办成了大教育。

这里,我将自己考察海安教育的所见所闻,海安人办教育的所作所为,以及我个人的所思所想一并如实记之,以飨我域同仁。

一、海安考察的所见所闻

海安县地处黄海之滨、江苏省会南京的东北方,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西北向,分别距两地约200公里,东临黄海30公里,隶属江苏省南通市所辖。全县98万人口,在南通市并非大县。恢宏博大的海洋文明孕育了她、国际大都市的外来文化辐射着她、江南秀丽的本土文化浸润着她,使她天生丽质,丰韵富饶,天资国香,灵气充盈,傲然婷立于春意盎然的江南。

我急于揭开这块土地的神秘面纱,也急于了解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同仁们的足迹,所以无意欣赏那江南秀美的景色,也无心留意那南国迷人的风光,便一头撞进了学校,一口气参观了海安县11所学校。从高中到初中,从小学到幼儿园,从城镇到乡村,从公办学校到民营学校。一路参观,一路感叹,可以说处处有风景,校校有特色。

1.气度不凡的办学规模

海安县98万人口,中小学在校学生129182名,仅有高、初中和小学127所,校均学生千人以上。全县有幼儿园156所。不少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占地面积50亩以上的学校随处可见。海安高级中学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又是国家级示范高中,学校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农场区和附属初中四大部分,占地200余亩,有81个教学班,4500多名学生;实验小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小学,占地80亩,63个教学班,有学生3928名;实验中学是南通市属的一所重点完全中学,占地84亩,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有学生3100多名;大公镇完全中学,占地80多亩,36个教学班,有学生2000多名。

2.设施一流的办学条件

在海安看到的11所学校,无论是高中、初中、小学,还是幼儿园,无论是县城学校还是乡镇学校,都给我以楼群林立,各具风格,设施一流的强烈感受。海安高中有教学楼5幢,教师办公楼、行政楼、奥林匹克楼(内设图书馆、科技馆、报告厅)、实验楼、劳技楼、学生公寓等12幢;有投资3500万元兴建的全省一流的体育中心,内含青年宫、体艺馆、室内游泳馆、室外游泳池、室外全塑胶体育场等;另建有三星级海中宾馆一幢;校园内有喷泉、假山、亭台、池塘、花园、草坪;室内装配有闭路电视系统、摄像监控系统、实物投影仪,与互联网相接的校园网络系统、卫星地面接收站、多媒体制作中心,另有微机房10个,语音教室10个。实验中学建有科研图书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各4幢,建有单元套间式学生公寓楼,1幢高标准学生食堂,教学楼有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20多个,可容纳近4千人的多媒体报告厅一座,每个办公室、教室都接入了宽带网。实验小学建有多媒体报告厅、餐厅楼,教室装有空调、实物投影仪、等离子电视机。乡下的大公中学(大小楼群18幢)、大公小学、幼儿园、西昌中心小学、韩洋初中、韩洋小学、紫石中学、韩洋幼儿园等,其软、硬件建设也堪称一流。早在2000年以前,海安就在全县中小学陆续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工程,即使最偏僻的农村小学,师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和教室里与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对话。

3.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

走进海安的每一所学校,我都有“校园、家园、花园、乐园”的感觉,我都能深深体验到海安教育同仁把人文教育理性化,把人文教育渗入教育教学各个层面的匠心独具。且不说喷泉假山、亭台楼阁、绿树映衬、小桥流水、花草芬芳、塑像纷呈的校园,本就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的学术氛围,单就园内随处可见的标语,更是把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推到了极致。

紫石中学是一所公办民营的完全中学,他们的学生宿舍楼叫“憩苑”,学生餐厅叫“绿缘厅”,餐厅菜谱公示栏的下面写着“今日午餐播放的乐曲:《彩云追月》、《卡门序曲》。”学生在这里吃了三到六年的大米、蔬菜,也“吃”了三到六年的世界名曲,他们的文化品位还会低吗?实验中学的教学楼不叫教学楼,而叫“育英楼”,办公楼不叫办公楼而叫“科苑楼”,就连海中宾馆的小餐厅都以“清华厅”、“北大厅”、“南大厅”来命名,既温馨又给人奋发向上的鼓舞。

校园里的标语更是千姿百态。诸如: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天下难事,心作于易,天下大事,心作于细。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些语言,无一不传达出办学者的文化品位,无一不倾注着教育者的人文情怀,又无一不体现出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你以爱心待我,我以芬芳谢你。

手下留情,你也和我一样美丽。

谢谢你,护花使者。

风雨无情花有情,护花自有报答时。

这些都是花草的语言,却没有一句是花草能够表达出的情感!

总之,那种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在海安每所学校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俯拾皆是,我不可能尽数列举。同行的校长们有用相机不停拍照的,也有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的,大家都被那浸润着爱心、浸润着人情、散发出文化墨香的氛围陶醉了!

4.谈吐不凡的校长介绍

在海安考察期间,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仍是海安同仁身上那种敬业精神和书卷气息。从教育局长到普通干部,从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到普通教研员,从中小学校长到普通教师,他们人人都称得上是专家、是学者,人人都在思考如何发展教育、办好教育,人人都在践行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理想。听他们介绍情况,无一人是照着现成材料念的,既不说官话、套话、假话、空话,也丝毫不带半点应付之嫌。

教育局领导从“抓改革,谋发展;抓管理,提高办学品位;抓科研,提高教育质量”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如何思考新形势下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努力促使教育事业协调、持续发展和整体提高的。既不溢美,也不藏拙,实事求是,侃侃而谈,很有大家风范。

海安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储有杰,是一位1946年出生的老校长,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1987―1990年任海中校长,1990―2001年任海安县政府副县长,分管全县教科文卫和政法工作,2000年8月兼任海中校长,2001年辞去县长职务,专任海中校长。他有一整套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在他的带领下,海安中学曾荣获国家级荣誉10项,省级荣誉41项。我无缘以睹他的风采,仅听介绍便对他肃然起敬。

紫石中学是一所民办学校,校长陈鸿钧谈到学校管理时说:“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如果没有管理文化的意识,是管不好学校的。把管理变成一种文化,把刚性的制度变得人性化一点,是我们学校管理的基本思路。”在谈到教育质量问题时,陈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民办学校最大的危机是质量危机。”他所招的学生是进不了海安中学的学生,所以他制定的质量目标是海安第二,他的目标是实际的、效果也是相符的。但是他理解的学校教育质量包括办学条件、校园文化、社会效应、学科竞赛、教育科研、教学质量等方面,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他誉之为“立体质量”。

介绍过程中,陈校长不光谈了他管理学校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还谈到了他对民办教育的思考。他认为目前民办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七条:“一是国家有政策,地方政府要认同;二是民办学校没有现成的模式去模仿;三是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四是民办学校不能用来赚钱;五是办学校必须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六是领导的水平是办好学校的第一条件;七是民办学校最大的危机是质量危机。”真可谓字字珠讥,句句至理。我觉得他本人正是一位对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理解的、高水平的民办学校的校长。

大公中学校长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干脆拿出了自己即将在《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念起来。论文的题目就叫做《建立学习型学校》。

不光这些,即使乡村初中、小学校长,甚至幼儿园的园长,他们一开口都谈的是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落实自己的办学思路所做的工作,个个落落大方,朴实无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篇幅所限,我不能一一列举。

5.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海安人的教育理念不是来自上级的政策文件,不是来自某个专家的理论口号,而是源自于他们对教育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源自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源自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源自于各自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志存高远,却并非高不可攀;要求具体,却并不空泛僵化;校校各不相同,但条条都是上级政策的精髓,专家理论的践行。

海安中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激活主体,发展特长”的办学宗旨,坚持“传承、发展、创新”的基本方针,坚持“以德立校,以人为本”,以及“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学生自主教育、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及各类兴趣活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构建起了学校管理人文化,教育教学主体化,课程改革校本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教育资源优质化的学校发展格局。把学校办成了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队伍、一流质量、一流环境的国家级示范高中、省级重点中学。

海安实验中学,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教育发展;着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创新;着眼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加大教育服务。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得到了社会充分认可和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科技实验学校”、“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

大公中学致力于建立学习型学校,倡导教师终生学习,团队学习,树立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办学理念。

实验小学树立了全程为学生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

且看各校醒目的校训牌:

实验中学:务实、创新、健康、向上。

紫石中学:尚志、明德、善学、图强。

实验小学: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素质全面,整体优化。

大公镇中心小学:文明、勤奋、活跃、创优。

有了各具风格的办学理念,自然会有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我所考察过的11所学校,有国家级示范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有省、市级科研示范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作文特色学校、课外阅读特色学校等等。韩洋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很不起眼的农村初中,尽管没有其他学校那样惹眼的楼群、抢眼的亭台楼阁,可教育局的同志却给我们介绍:这所学校是全县最早接入互联网的一所学校。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随时都有条件在互联网上查询资料。

6.令人咋舌的教育质量

考察教育,人们最关心的莫过教育质量。这一心理,恐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难以例外。我对海安教育质量考察的结论是:海安同仁对教育不光有形而上之的深刻理解,同样有形而下之的扎实高效的工作实绩。

近几年,江苏省的高考成绩一直居全国高考前列,南通市又是江苏省高考的龙头老大,而海安县则是南通市高考的“大哥大”。仅2003年海安县高考本科录取的学生数就达到2400名之多。2003年江苏省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1554人,海安县就占了77人,而南通市市区内所有学校总共只有51人,海安县连续三年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居全省第一。

海安中学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录取,连续五年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居全省第一,2003年高考600分以上人数68名,先后培养出了35名省文、理科状元,每年都有30多人次能够荣获全国和全省学科竞赛一等奖,先后在国际中学生运动会上夺得5枚金牌,1990年1名学生参加第22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夺得金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接见;2001年1名学生参加第12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奥赛夺得金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彭冲,国防部长迟浩田,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江苏省委书记、省长等都先后到该校视察。

海安实验中学近年升入高校后获硕士学位的30人,获博士学位的6人,获博士后的3人,有10多人在美国、英国、日本从事科研工作。

二、海安人办教育的所作所为

在海安考察期间,我心中始终有一个疑问:如此整齐划一、规模宏大、整体水平极高的办学水准,是怎么达到的?我们常说“穷国办大教育”难,我作为贫困地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受尤深。海安是很富裕,全县98万人口,县财政年收入3亿多元,相当于我们西部贫困县8到10个县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可海安县的教职工9225人,按照教育局同仁介绍,海中及县城中小学一般教师的年薪标准3到4万元,我未及做深入调查,姑且以全县教师平均年薪2万元计算,应该不算高,如果全部由县财政负担,那么全县每年用于教师工资的财政支出应当是1.8亿多元,也要吃掉财政收入的一半多了。而我考察过的学校,规模最大的资产在亿元以上,最小的也该在千万元以上,县财政拿什么来发展教育?所以,考察的学校越多,我的这种疑问就越强烈。

后来,听了海安教育局领导的介绍,翻阅了有关资料后,我明白了海安人办教育的所作所为,也更加印证了他们办教育的大胸襟、大气魄和大手笔。

1.抢抓机遇,谋发展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有过多次重大改革,每一次改革政策的出台,都给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而每一次政策出台,海安人都能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深刻理解,做出准确判断和迅速反应。

1997年至2000年,海安县以政府投资为主,发动社会捐资、集资,按照“集中资金,统一规划,重点建设”的原则,扩建、改建、新建了一批学校,统一按照现代化的标准予以装配,将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建设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好多学校迁了新址,硬件建设一步到位,面貌焕然一新。

2000年,海安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布点调整。他们的布点调整不是小打小闹,也是大气魄、大手笔。中学由原来的84所撤并为42所,小学由原来的162所撤并为84所,幼儿园由原来的656所撤并为156所。总共投入资金2.2亿元。从而扩大了办学规模,集中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效益。

海安人发展教育的第三个举措是实现了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以政府办学为主,大力发展民办学校,鼓励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学校共同发展。目前海安有半数以上的幼儿园是民办幼儿园,有2所民办中学,海中和第一、第二幼儿园属公办民营性质。所谓公办民营,是指办学权、资产权归政府所有,政府财政拨款不变,经营权归校长,教师工资由学校自定标准(不低于国标、省标工资之和),自己负担。但经营一方必须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学校每年必须拿出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且学校资产增加部分仍然属公有资产。

投资体制多元化带来的最大好处,一是使学校的资产逐步膨胀起来,仅近三年来,全县教育投资累计达203亿元。使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有了长期、稳定的保障。二是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了,骨干教师年薪5―6万元,比较好的教师年薪3―4万元,教师年均工资增加了一倍,校长可以拿到教师工资的2.2―2.5倍;三是学校的自主权扩大了,经营者及教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竞争更加激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目前,海安人正在积极酝酿论证试办股份制学校。他们的设想是学校实行股份制,每股1万元,校长、教师、社会上任何人都可以入股,入股自愿,多少不限,持股者可以分红,股权可以继承、馈赠、转让,但不可以退股。试想,学校实行股份制之后,资产将会迅速膨胀,海安教育不是又面临一次新的腾飞吗?

2.深化改革,注活力

海安教育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的诀窍,我觉得与他们能够不断地深化改革是分不开的。除过上文叙述的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改革之外,我觉得有两项重大改革是海安教育始终生机勃发的重要根源:一是人事制度改革给海安教育注入了活力;二是课程改革提高了海安教育的品位。

人事制度改革给海安教育注入了活力。海安大小学校的校长都是由教职工选举产生的,校长任期三年,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副校长和学校的中层干部通过竞聘程序由校长聘任上岗,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中层干部和教师的工作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选举、竞聘的程序是公开、公正、民主、规范的,目标责任是科学的,具体的,明确的,毫无弄虚作假、搞形式之嫌。从1994年起,全面推行校长选任制,实行竞争上岗,2000年在第二轮校长选任工作中,从106名候选人中,以差额选举的方式确定了53名校长。2003年对各乡镇教育助理进行公开选拔,39名符合竞聘条件者报名参加了笔试,从中选出的18名和原担任过教育助理的18人共同参加面试。撤销了7个教育督导组和22个乡镇教委,分流189人,共有672人转岗,402人落聘,清退临时代工人员706人,精简和优化了教职工队伍。其教育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和江苏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他们有一句口号是“无功便是过”。教师的工资档次拉得很开,骨干教师年新5―6万元,比较好的教师年薪3―4万元,不很称职的教师连基本工资都拿不到。正是这项改革极大地激活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竞争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考察过程中,有人感叹海安教师的学历水平都很高:小学教师大专学历达40%,本科学历达到19%;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40%;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90%,研究生学历占到10%。我却了解到,他们中有相当一批人也是二次,甚至三次取得学历的。什么原因使他们如此好学呢?竞争使然。

课程改革提高了海安的办学品位。我作为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名普通参与者,来海安考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课程改革。海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比我们早,也是2002年秋季进入的,所不同的是我们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同时全面进入,而他们则是小学部分学科先进入,然后逐步推开,初中2004年秋季才准备部分进入。他们的校长、教师很少说课改,当我们问起时,他们的回答也显得漫不经心,这让课改口号喊得震天响,课改活动搞得如火如荼的我们感到很吃惊。不是说江苏的课程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吗?

当考察完11所学校后,我终于明白了:海安人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深刻的、理性的,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是肤浅的、盲目的;海安人的课程改革稳健而实际,是民族化的、本土化的,我们的课程改革激进而盲动,是舶来的、学来的;海安人的课程改革是渗入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的,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停留在口头上,表现在形式上的。

且不说校园里那随处可见、句句折射着新课程理念的温馨话语,单看他们所谓教学改革的内容:全县中小学推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强化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创新,开发学生欣赏智力;等等。有哪一项不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

实验小学实行长短课相结合,长课每节40分钟,教授国家课程,短课每节20分钟,为校本课程,开设英语口语、文学推介、交往教育等。学校还制定了低、中、高档校本课程指南。他们在教师培训工作上坚持全员性原则、自立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他们鼓励教师扎根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倡导集体备课、解读教材、关注学生、亲自体验;倡导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明星教师上交流课,一般教师上自荐课;开展上沙龙课、专题课、多人上一课、一课多人上;提倡打破年级互上课,打破学科互听课;提倡教师撰写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教学反思;等等。有哪一项活动不是在尽力促使教师向专业化、学者化方向发展,促使学科整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举措?

走过的11所学校,校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或交往教育,或生活自理,或艺术欣赏,或形体艺术,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格,但都切合各自的实际,都开设得扎实有序,毫无赶时髦、走过场的应付之嫌。

这就是我看到的海安的课程改革。

3.协调发展,固基础

同行的有几位高中校长,很想看到、听到海安人是如何抓高中教育的,准确地说,是想看看、听听海安人是如何抓高考的。考察结束后,他们似乎都有些失望,除了加强高考研究、分解高考指标、考前三次模考,每次模考结束进行质量分析,好像再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他们似乎觉得海安的高考质量那么高,海安人其实并不愿意把“真经”传给我们。而我却从海安原教育局长、党委书记的一席话里悟出了海安高考质量腾飞的真谛。

海安县教育局原局长、党委书记(原谅我只知他姓张,未问及他名字)对我们讲:抓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海安教育腾飞的坚实基础。他无不自豪地说:“海安的人口整体素质高,居南通市第一,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始终是实实在在的100%,高中普及率是86%,都是南通市第一。我们98万人口的县,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数几乎相当于150万人口县的考生数。但是,我们本科以上录取的绝对人数却不比他们少。”我想,这就是海安人抓高考的“真经”。

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请再看一组数字:海安县有高中11所,职中2所,初中32所,小学84所,幼儿园156所,少儿体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广播电视大学2所,成人教育学校2所。其中省级实验小学9所,省级重点高中2所,国家级示范高中1所,国家级示范职中2所,国家级示范成人教育学校2所。

这就是海安教育,功能齐全,规格很高。不办则已,办就办成省级重点,国家级示范。这就叫协调发展,这就是大手笔办大教育。

4.教育科研,添后劲

我们常常教育教师要有敬业意识、奉献精神。这些在我接触到的海安每一位同仁身上都不缺乏,而且那种意识、那种精神,不是喊在嘴上,而是渗透在他们的血液里,植入他们的骨髓中。比我们表现得更自觉、更强烈。考察期间,我自始至终都被海安同仁身上那独有的另外一种意识,另外一种精神所吸引,所感动,那就是一种强烈的科研意识,自觉的科研精神。和我们一些地方介绍的“三苦精神”(校长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相比,完全是另类。

海安人十分重视教育科研。教育局有教育科研专项经费预算,下设教科所和教研室。教科所负责指导、管理、培训全县的课题研究,负责全县教育工作的宣传报道和编史、修志。教研室主抓骨干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学科教学,负责对全县教学质量进行调研、检测、分析、反馈、矫正。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教科所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0项(其中重点课题2项),市级课题20项,县级立项课题50多个。教研室承担省、市级课题7项,县级立项课题111项。他们还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规划、课题指南、学科建设规划、评选学科带头人,在全县范围聘请兼职教科员、教研员,形成教研网络,他们开展与课题研究同步的培训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阶段性成果交流活动,三年召开一次优秀成果交流会、现场报告会,当场评分、评点。他们的课题研究有专项经费、有专家指导,实行招标、竞标制度;他们的课改研究,既有探索性研究,更注重建构模式和实验操作。教科所办有《海安教育研究》、《海安教育报》作为教育宣传、研究和成果推介的平台。

我接触到的海安同仁,从教育局长到普通干部,从教研室主任到普通教研员,从校长到普通教师,他们人人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人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思想、独特的风格和个性鲜明的做派,仅海安中学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9项,1999年被评为“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实验学校。2002年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实验小学2003年上半年就有41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有26人67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

总之,教育科研给海安教育增添了后劲,成为海安教育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后盾。

5.严抓细管,求规范

海安人办教育不光有大胸襟、大气魄、大手笔,他们同样能够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抓常规,他们同样很内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教育的抓法,全国大同小异,很少有新招法。区别就看谁抓得更细、更实、更严、更硬,看谁能抓到位。

海安抓常规管理和常规教学的口号是:抓教学中心特色。他们用教学工作“周查制度”和“月查制度”来监控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他们坚持每学年在全县各年级、各学科进行一次统考,开展一次质量评估,坚持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来保证终端质量的真实性、准确性。

常规管理的特色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学校管理抓住全面、全程和全员这个纲,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部纳入学校规范管理的轨道,形成了民主、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做到了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

在备课上县教育局提出的口号是:教师要“用一生的工夫准备一节课”。各校统一实行集体备课制,做到集体备课前充分酝酿,集体备课时各抒己见,集体备课后和而不同。课堂教学中强调“双基”传授到位;重点训练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到位。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平时通过听课、学生座谈、教学情况调查表、测验成绩,特别是计算统计分析等方法,把握教学动态,随时调控。对教学质量形成的每一环节,他们都有明确的要求,详细的考核。各校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有各自的特色。例如大公中学要求教师备课要在“透”字上下工夫,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上课要在“实”字上做文章,注重实用性,讲究实效性;作业布置要在“精”字上动脑筋,精选精编,有练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

三、考察归来的所思所想

写完海安考察的所见所闻,归纳了海安人办教育的所作所为,我越来越强烈地被自己心中一个难以诠释的谜所困惑: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受一个党领导,政策的阳光永远普照着每一个角落,海安人办教育许多口号我们也在喊,海安人抓教育的许多做法我们也在做,差距为什么就那么大呢?

这里,我将自己思考的结果毫无保留地如实记录下来,以期对我身边的同仁能有所启示。这些思考也许不准确,也许欠全面,也难免偏颇,但却是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的真实思考。

1.“科教兴县”的战略思想已成为海安人的集体无意识,这是海安教育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石

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之后,全国各地相继提出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的口号,但并非所有地方都把这个口号落实到了行动上,可是海安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

在海安,几乎所有去考察的同志共同的印象是:海安教育的大环境很好。海安县委、县政府每年要召开4次教育专题会议,平均每季度一次,研究教育的发展问题。所以有关教育的很多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是政府出政策,学校出特色,学生出成果。从领导到普通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位。急教育之所急,需教育之所需,教师是真正的座上宾。县财政在银行为教师设立了工资专户,每月工资国标部分50%、省标部分50%全部按时打入教师个人账户,县财政为学科带头人实行月津贴制度,骨干教师中学每人每月100元,小学每人每月50元;学科带头人中学县级每人每月150元,市级每人每月200元,小学县级每人每月100元,市级每人每月150元。副县长辞职当校长,这在西部地区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海安,学校有困难,需要向学生收费,学校只要向乡镇政府打报告,充分陈述理由,乡镇政府认为有必要,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听证,听证通过,学校便可以顺利收费,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所以毋庸讳言,海安学校的收费也是很高的。

也许有人会说,东西部经济差距太大了,东部群众能够承受的经济负担,西部群众根本无法承受。我承认东西部经济存在着巨大差距,也承认东西部群众的经济能力有天壤之别。但我们认为这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仍然是观念上的差距,是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差距。要说全民尊师重教,大办教育的高潮在西部也曾经出现过,那便是“普九”期间。那期间在西部的任何地方,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全民办教育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什么?因为“普九”重点解决的是教育的硬件建设问题。试想,一个地区一夜之间呼啦啦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楼房、一所所崭新的学校,对那里的行政长官来说,那该是多大的荣耀,多么辉煌的政绩?而“普九”任务完成之后,再抓教育的协调发展,抓教育质量的提高,那又是多么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啊!需要一届乃至几届领导的共同付出,有时成绩还不一定很突出。谁还愿干那出力不一定讨好的差事?

我想,这才是东西部教育差距的根源所在,症结所在。

2.教育的产业化,是海安教育迅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把学校当作一种产业来办,使学校资产迅速膨胀,办学条件迅速改善。这是海安实行学校公有民营、民办公助,乃至试办股份制学校的一条宝贵经验。

学校产业化增强了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海安中学年收入3千多万元,海安实验小学年收入800多万元,海安所有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办产业,年收入多则几百万、上千万,少则几十万。这是海安教育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学校产业化给学校注入了活力,极大地调动了校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县财政只补贴25%,其余部分由学校自己负担,教师的工资反而比在公办学校时增加了157%,他们能不积极吗?

3.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更是海安教育人终生的专业选择

教育既可以让一部分人当作自己谋生、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来谋取;也可以让一部分人认为是一项传承文明、传播知识、哺育人才的神圣事业来承担;还可以让一部分人当作体现自己人生价值、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专业来选择。而当教育仅仅被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时,从事教育工作只是一项很乏味的谋生手段;当教育仅仅被当作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时,从事教育工作仍然只是一项虽然感人,却未必吸引人的职业;只有当教育工作被一部分人当作自己终生的专业选择时,从事教育工作才既是神圣的、崇高的、感人的,又是极具人性化、极具幸福的事业。在海安接触到的许多同仁,他们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无时无刻不让我感到他们从事教育工作,完全是自己自觉自愿的、终生的专业选择。和他们交谈,很少听到他们说学校是怎么要求的,上级是怎么要求的,他们也从来不说“为了教育事业”,“为了下一代”之类的豪言壮语,他们只谈我是怎样想的,我是怎样做的。深刻却不故作深沉,朴实却没有丝毫平庸。那种境界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

4.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海安教育人演绎人生的大舞台

人类文明的传播、继承、发展、弘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教育这一主渠道。教育历来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历来就不缺少文化意识、人文精神和民主气氛。但是,一度时间,当教育一头撞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之后,学校便成了板着面孔传授知识、耐着性子记录知识、变着法子考试、硬着心肠淘汰的培养自卑者的工厂。多了些许科学,少了几分文化;多了些许冷酷,少了几分人文;多了些许专制,少了几分民主。分数成为衡量教与学的唯一法宝,老师教得精疲力竭,学生学得诚惶诚恐。但是在海安,我没有这种感觉,从校长们饱含文化意识的介绍,到学校每一条倾注着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从校园里处处渗透着人性温馨的名言警句,到教室里张张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幸福的面孔,都给我一文明、进取、上进的感受。海安的学校也要考试,而且不比我们少,但是他们的考试不是为了淘汰学生,而是为了诊断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惧怕考试。

我们常常用“春蚕”、“蜡烛”、“太阳”来比喻教师、鼓励教师,似乎教师的职业仅仅是给予、是施舍,神圣倒是神圣了,但却忽略了教师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他们不是那些到处布道传教的清教徒。就像“文革”期间样板戏里塑造的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伟大倒是很伟大,很多人都很敬慕他们,但很多人都做不到。海安同仁给我的印象是,他们把教育这个行业当成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演绎自己完美人生的大舞台,同时又在导演着他们后世一代又一代海安人的生命,使他们共同的人生更加美轮美奂,放射出奇异的光芒。

不是吗?如果说教学只是他们从事的职业责任,那么科研就是他们完善自我的自觉选择;如果说教书只是他们生存的一种方式,那么育人就是他们演绎人生的自觉行动;如果说为海安教育奉献一生是出于对故土的热爱,对自己下一代的负责,那么敞开胸怀迎来四方学子,走出海安,远赴新疆和云南丽江办学,则完全是他们彰显自我,演绎自己美丽人生的一种强烈追求。在海安,有海安人和外商联合创办的外语培训中心,先后招收了两批韩国留学生在这里进行汉语培训。据说,海安人在丽江办的学校2003年高考成绩居云南省第一。

总之,海安的故事太多太多,海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引起的思考,相信每一位去海安考察的人都各不相同。这里所述,仅是我个人的浅薄之见,偏颇之处、错讹之处,敬请方家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