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开发你的潜能
15039400000010

第10章 开发观察力的心理策略

观察,不是简单地看或听,观察有自己的特性。一是目的性,包括明确观察的对象、要求、步骤、方法等;二是条理性,就是要全面系统,逐步进行,避免“盲人摸象”;三是理解性,就是观察要与思维相结合,有所思考;四是敏锐性,要善于发现难于发现或容易忽略的东西,善发现重要的细节。

我们要开发自己的观察力,就要本着上述观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养成观察的兴趣。

有一天,意大利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学生,正跪在大教堂里做祷告。教堂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正巧在这时给一盏悬挂着的油灯灌油,事后还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位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忽然,他跳起身来,仿佛遭到了闪电的突然袭击。因为他觉察出链条摆动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但那盏嘎嘎作响的挂灯每摆一次所用的时间,似乎总是一样长的。这种感觉对吗?如果没错,那么他就发现了奇迹。他对此大感兴趣,决定立即回家去弄个明白,究竟是他看花了眼,还是确实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普遍规律。这个人便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他回家后,立即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并各系上一块相同重量的铅块,然后分别将两个绳头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做好了实验准备后,他请他的教父帮助他进行这个试验:“请您在我数这条绳子的摆动次数的同时,数那条绳子摆动的次数。”伽利略交待完毕,把这两个铅摆的其中一个拉到离垂直线4手掌宽的位置,而将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松手。计数后发现,总数果真是一样的。

就这样,伽利略从观察中发现了单摆摆动的“等时性规律”,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难理解,伽利略如果没有对观察的强烈的兴趣,也就没有这个重大发现。

达尔文对自然界的千千万万种生物,更是有狂热的兴趣。无论是陆上的昆虫花草,还是海中的动植物,他都一样一样地搜集起来,对它们细心观察,深入探索。终于,他用这些逐渐累积起来的事实,向全世界说明了物种和人类起源的真相,在生物学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谈到,他的成功是他对生物的强烈而多样的兴趣导致的。

兴趣为什么能导致人的成功?

兴趣作为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对人某一方面的发展有始动、定向和调节作用。它可以推动人充满热情地认识研究有关事物,从事有关活动,着迷,上瘾,废寝忘食,从而获得极大满足,进而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特别强调:“千万不要忘记: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最终达到忘我。因此,我特别想说的是‘天才就是强烈地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自己观察的兴趣。

第二,明确观察的目的。

国外有一个教学实验:一位女教师给一年级学生讲到松鼠。她挂上一张画有松鼠的挂图,谈到松鼠的习性和生活方式,等等。讲了好长一段时间,却一点也没谈到松鼠的外貌。随后她取下挂图,叫学生在厚纸模板上画出松鼠的图形并染色。出人意外的是,这对一年级孩子竟是非常困难的任务,孩子们纷纷发问:老师,松鼠是什么颜色的?它的眼睛怎样?有没有胡须?

你也许说,孩子们没看刚才的挂图吗?看了,可“看”出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目的不明确。所以,我们要明确观察的目的。

我们接触的事物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作密切的观察,总是要有选择地来观察。观察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是为了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得到新的知识;二是为了判断证实理论,验证已有知识。观察时,要有意识地搜寻自己所要寻求的现象。在明确目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要寻找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二要寻找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以及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掌握观察的方法。

要有效地进行观察,提高观察能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如下5类10种观察方法。

一是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比如,在大自然中实地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或植物的生长规律等。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比如,在学习物理、化学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实际观察那些具体的物理现象或化学变化。

二是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是对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观察。比如,观察儿童成长过程的身心特点,就需要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则是对某些事物或现象,在短期内进行预定的观察。比如,学习天文知识,观察某一次日食或月食现象。

三是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是对某一事物的一切方面都要进行观察,以便对这一事物有个全面的彻底的了解。重点观察是按照某种特殊的目的和要求,只对被观察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作特别细致的观察,以便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是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亲自动手进行观察,以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间接观察是利用别人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做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五是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解剖观察是把被观察对象的各种特性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逐一分解开来,认真进行观察。这样的观察,可以使我们对事物了解得更加精确。比如观察直圆柱:这个形体是什么形状?有几个底面?底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侧面?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两个底面之间距离是否相等?通过这样解剖观察后,就能掌握圆柱的主要特征: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圆,它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对比观察是把两个或几个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进行认真观察,以获得清晰的印象。比如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的是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而长方形只有对边相等;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通过这样的观察之后,我们就不仅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而且也掌握了它们各自的特征。

观察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定的顺序。比如,由上向下,由左向右,由外向里,由整体到细节,由主要的明显特征到次要的不明显的特征,等等。

此外,还有一种叫作边缘视觉法的观察方法。

说起边缘视觉,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比如,有人从一大堆名单中可能一下子就会找到自己的名字;有人可以知道从自己身边飞驰而过的汽车的品牌、车型及其它一些细节特征。也就是说,观察者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特别敏感,而且,也善于观察到别人容易忽略的某些特征。这就是边缘视觉的作用。

在人的中央视觉区的外缘,有一块很大却没有很好利用的视觉区域,这个区域就是边缘视觉。对于边缘视觉的开发和训练,可以大大提高视觉的感受范围和感受性程度,对提高观察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很有帮助。为此,可进行“边缘视觉法”的训练。训练方法是:先保持固定的目光聚焦,凝视正前方,同时用“余光”观察四周。开始可能不会很自如地控制“余光”,而且范围较窄。随着有意识地锻炼,用眼睛“余光”看东西的清晰度和范围都会增加。这种方法训练的是边缘视觉。

第四,观察要全面。

大家都知道,《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史诗般的文字震撼了读者的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可是你知道吗?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当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时,托尔斯泰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整整几天也没有什么进展,最后托尔斯泰长叹一声:“关在屋子里是不行的,我要去战场上考察一番。”

托尔斯泰果然就跑到鲍罗京诺去了。他仔细地巡视着整个遗迹,把它的地形地貌牢牢地记在心里,还按照实物绘制了一份地图,画上河流、道路、房屋。另外,他还把当时双方军队的运动情况,太阳的方位等有关的情况,都用特别的符号标在图上。经过这次实地调查,特别是绘制了这张反应战争的全面的地图之后,托尔斯泰心里有底了。回到家后,他把自己现场调查的鲜明印象,与文献上记载的情况相对照,反复研究,直到对这场战争有了全面的了解。于是,他把原来写的那段文字全部删去了,重新写。这一次,不仅写的气势恢弘,场面壮观,而且生动具体,色调明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全面观察的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托尔斯泰的全面观察,就没有《战争与和平》。

中国古代盲人摸象的故事,从反面告诉了我们观察要全面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盲人摸象的故事。在考试中,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没有仔细地审题,没有分析全部的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关系,简单地以其部分条件就列出式子进行演算,这样必然得不出正确的结果。有经验的学生知道,一般是不会给无用的己知条件的,给了的条件一定与求出未知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你在还有已知条件未用的情况下就求出了答案,那样的观察肯定是不全面的,其结果也多半是错误的。

全面的观察,应当是对事物每个必不可少的方面的观察。其中,那些明显的方面自然比较容易观察到。重要的是,对那些隐藏的,或在运动变化中甚至转瞬即逝的方面,也要留意观察。有些对象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比较观察,连续观察,以达到全面的效果。否则,必将遗漏某些重要的现象和特征,导致观察的片面,以致不能正确分析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为了达到全面观察的效果,我们还要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观察,绝不等于单纯用眼看,有时候还要用耳听,用手触,等等。所以,应尽可能让多种感官来参与观察活动。

第五,观察要深入。

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的时候写不下去了,因为鲁迅不会赌钱。于是,他请了一个叫王鹤照的人来表演。这个人十分熟悉绍兴的平民生活,他把自己了解的赌牌时的情景,津津有味他讲给鲁迅先生听,高兴之处还哼起了赌钱时人们惯唱的小曲儿,绘声绘色。鲁迅先生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仔细地观察着,认真地做着记录。到后来再动手写作时,就把这些观察来的素材融进了作品。这样,阿Q赌钱时的生动场面才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将“观察对象”请回家里来“仔细”了解情况的话,那么下一个例子讲的则是自己“深入”到“观察对象”中去观察的故事。

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是世界上有名的穷苦人居住的地方。有一天,这里的人们发现又来了一个穷汉。这人衣衫褴褛,自称是流落异乡的美国水手。别看他模样寒酸,但对人特别热情诚恳,不久他就和许多人交上了朋友。他很喜欢到别人家里串门,也常出入收容所。该领面包了,他和大家一起去排队,吃饱了就和大家聊天。他好像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总是听不够。大家也觉得这个水手很善良,关心人,理解人,很多心里话也都愿意讲给他听。过了几个月以后,这个穷水手告别大家回美国去了,临走时他带走了一箱子的稿纸。事后大家终于知道,这个水手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杰克·伦敦,那部轰动世界的名著《深渊中的人们》,就是凭着手提箱中的素材写成的。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第一,观察必须亲自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或现场中进行。走马观花浮皮潦草地观察,显然不可能获得观察对象真实的现象和特征。第二,只有在深入甚至长期的深入中,才能观察到事物的貌似无关紧要或杂乱无章稍纵即逝的细微末节,而这些细微未节,却往往与事物的本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六,观察要准确。

一次,一位老友去看望齐白石,进门发现白石先生的案头上摆着一个大海碗,老人正趴在碗旁仔细观看。走近一看,原来是碗里养着几只鲜活的小虾,此刻小虾们正在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开始小虾们两军对垒,缓缓游动,仿佛都在寻找对方的突破口。突然,它们举起双钳,扑上去勇猛格斗起来,厮杀得难分难解。白石老人看得十分入神,竟没有发现友人的到来。友人笑着问:怎么忽然有兴趣养虾了?白石先生才讲出其中原委。原来,以前他画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都是平摆着。养虾,可以随时观察虾的形态特征。他发现虾在破水冲跃时,是双钳闭合,躯干伸展,长须甩于身后;虾在轻浮慢游时,则是双臂弯曲,长须缓缓摆动的。正是由于把握了虾的形态特点,所以后来白石老人所画的虾,虽然寥寥数笔,但却十分生动传神,成为一绝。

齐白石先生画虾的故事,说明观察之中一个十分要紧的方面,就是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事物总是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的属性,特殊性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地方。只有扑捉到事物的特殊性,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点。也就是说,准确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就是把握事物特殊性的能力,在观察中就是把握特殊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第七,观察要结合理解。

为什么观察要结合理解?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请看下面的图下,你看到的是什么?

在心理学的实验中,绝大多数被试都说:“看左半部有三个齿,应该是一个三齿叉?可又不像。因为右半部是两个齿。是两齿叉?也不像,因为它左边是三个齿。那是什么呢?……”最后,他们只好说这是一种“不可能图形”。这样的图就叫作“不可能图形”。

在观察这个不可能图形的时候,你是不是和上面实验中被试的情况差不多?

这个实验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人总是主动寻求解释的,就是说观察与思维活动密切联系着。这个结合思维和语言进行解释的过程,就是理解。不过,在一般的情况下,观察对象往往只有一种适宜的解释,很快就有所理解了,不用这么费事。于是,解释和理解的时间非常短,几乎没有一样。所以,我们没有觉察到这个解释和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我们的观察本身永远是离不开理解的。

观察中的理解,首先离不开语言。观察中,语言有助于对观察对象的理解,从而使观察更迅速,更完整。语言的这种作用,在观察下面这个图的过程中,你会有切身的体会。

初看上图,只是一些黑色的斑点,很难看出是什么东西。但是,如果问你:这像一条狗吗?“狗”这个词语的提示作用,会使你的观察立刻非常鲜明起来:对,对,就是一条狗。是不是这样?这就是语言促进了观察中的理解。看来,观察是离不开语言的指导作用的。

观察中的理解,还离不开经验。你看下图中间的那个字符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忽略上下的字母横着看,你就容易把它看成13。因为,这时它是在一行数字中间,有关数字的经验影响了你的观察。如果你忽略左右的数字竖着看,你就容易把它看成B。因为,这时它是在一列字母中间,有关字母的经验影响了你的观察。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图。在这个图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主要是一双眼睛。但是,我们看出来的决非仅仅是一双眼睛,而是一位可敬的白衣天使专注工作的完整形象。这也是头脑中经验的影响。由于经验的作用,我们对看到的图形有了理解:这是一位护士,她正在准备给病人注射。

我们观察中的理解,就是这样受到经验的影响。所以,恰当地利用我们的经验是必要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经验的干扰。

以上是观察要结合理解的一层意思。此外,还有一层意思,是指复杂的观察中,语言和思维活动对观察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先看下面的故事。

这一天,弗莱明教授像往常一样,细心地观察培养细菌的玻璃罐。“哎,罐里的细菌又被霉菌污染了。”弗莱明皱了皱眉头,霉菌进入了培养基就意味着细菌培养的失败。可是,他忽然发现在绿色霉菌的周围,葡萄球菌停止了生长。教授没有忽略这个实验目的以外发生的细节。经过思考,他认为这可能是人类征服细菌的开始。后来的实验终于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青霉菌含有抑制和杀灭细菌的成分。这种成分,后来被他命名为今天所熟知的“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更多的生命。

为什么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而别人没有发现呢?是他的运气好,碰巧遇到青霉菌掉入了培养基吗?在他之前,我们假设也有细心的人观察到了这种现象,但是,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观察的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地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内在原因,那也不会有青霉素的发现。弗莱明之所以是弗莱明,就是因为他在认真观察的同时,还在进行积极地思考。

观察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真正的有效观察,必然是观察中有思考,有分析。由于思考,观察的过程才能有序进行,对观察结果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最后,观察要客观。

英国有一位乡村医生名叫詹纳,他对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很感兴趣,他通过仔细观察,记录了各种鸟做巢的秘密。他听说杜鹃鸟从不自己做巢,而是在别的鸟巢中下蛋,由别的鸟喂养自己的子女,并且母杜鹃还将养父母的亲生孩子残忍地撵走,以保证自己的子女健康长大。于是,便决心对杜鹃的习性进行亲自观察。

他发现,杜鹃确实在别的鸟巢里下蛋,并由这些巢主代喂其子女。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巢主夫妇都出去打食了,他们窝里的幼鸟也全都睡着了。这时杜鹃幼鸟开始活动起来。它低下大脑袋,抵着窝底,颤颤巍巍地又开两腿,开始往后退,退呀退呀,它的屁股拱着了窝里的一只主人的幼鸟,就把屁股往那只幼鸟的身子底下拱,又把两只光秃秃的翅膀向后弯,向后夹,终于连拱带夹地把那只幼鸟挪到自己的背上凹下去的地方。然后吃力地使劲地往窝边上挪动,一直挪到窝边上,再用脑袋和两只脚撑着窝底,用力把身子往上抬,越抬越高,再猛地一使劲,屁股一掀,就把背上的鸟给甩到窝外面去了!杜鹃的秘密终于揭开了一一杜鹃不做窝,不孵蛋,也不喂养幼鸟,而且幼鸟还无情地对待养父母的子女!

但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博物学家们,无论如何不相信刚孵出的杜鹃能将窝里其它小鸟拱出去,因为这与人们的主观经验不符合。于是,詹纳继续观察,并设计了观察情境,收集了大量照片等资料,最终使人确信了上述事实。这便是观察坚持了客观性的结果。

观察中的差错往往出自两种原因:一是错觉造成的。比如,我们本章开头的哪些错觉图。再如,光在水、玻璃及热空气中折射会造成畸变,也会使人们产生视觉上的错误。二是由于头脑容易无意识地根据过去的经历和知识,自觉自愿地去填补空白。比如,在电影中强盗举起了刀,又往下一刺,虽然观众并没有看到强盗的刀子插入被害者的身体,但看到一个人倒在血泊中,就认为被害者是强盗杀的。这就是主观观念使人臆造出的假象。

我们的观察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的观察结果,就是培养我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尊重,养成使主观愿望服从于客观证据的习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说:我要做的是,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的愿望调和。

西班牙曾有位叫波得罗一世的国王,他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正义的象征。

这天,波得罗一世宣布他要公开选拔法官。三个人毛遂自荐,一个是宫廷的贵族,一个是曾经陪伴国王难征北战的勇敢武士,还有一个是普通的教师。这一天,在宫廷人员和三个候选人的陪伴下,国王离开王宫,率领众人来到池塘边。池塘里漂浮着几个橙子。

“你看池塘里一共漂着几个橙子啊?”国王问贵族。

贵族走到池塘边,开始点数。“一共是六个,隆下。”

国王没有表态,继续问武士同样的问题:“池塘上一共漂着几个橙子啊?”

“我也看到了六个,陛下!”武士甚至没有走近池塘,就直接回答了国王的问题。

国王也没有说话。

“你看池塘里有多少个橙子啊?”他最后问教师。

教师什么也没有说,径直走近池塘,脱掉鞋子,进到水里,把橙子拿出来。“陛下,一共是三个橙子!它们都被从中间切开了,才看起来像是六个。”

“你知道如何执法。”国王说,“在得出最后的结论之前,应该去证明。因为并不是所有我们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

是的,我们的眼睛看到往往并不可靠。因此在进行观察时,一要尊重事实,特别是重视那些与观察预想有出入的事实,往往是这些东西导致创新和重要的发现;二要相信事实,敢于用事实修正理论,不要受现成的结论的影响;三是发现异常现象,要立即去搜寻产生的原因以及同其它事物和现象的联系,以免错失良机,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