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155

第155章 155 硬伤与虚美

写回忆文章,有时会出现“硬伤”。“硬伤”者,绝无其事,或记载失实之谓。我自己写文章就出现过“硬伤”。比如杨小楼、梅兰芳最末一次在天津义演是1936年初冬的事,我却记成了1937年初夏;又如杨小楼、余叔岩陪张伯驹先生演《失·空·斩》的马谡、王平是1937年农历正月的事,我误记为1936年;地点在北京隆福寺福全馆,我误记为金鱼胡同福寿堂。最近读到一位我夙所尊重的老先生的回忆录,他记民国初年在天津张勋堂会上看孙菊仙《鱼肠剑》的事,文章中就出了“硬伤”。此戏如演单折,不论是谭、汪、孙任何一派,出场照例唱“匹马单枪弃楚藩”四句,然后自报姓名,念白数句,再唱西皮原板“一事无成两鬓斑”转快板一大段下场。至于“子胥阀阅门楣第”云云,乃后场见姬光时自嗟身世所唱的反西皮散板,与第一场中间相隔好几场。而这位老先生的文章竟说孙菊仙出场时唱“子胥阀阅”一段无精打采,平淡而过,直到唱至“一事无成两鬓斑”时才大卖力气云云。这显然前后颠倒,与现场表演不符。或者由于事隔多年,记忆有误,“观过知仁”,情有可谅。

有的硬伤,则属于粗心大意,只要稍一核对,便不致出错。如《天津晚报》有文章介绍杨宝忠,说宝忠是杨小朵的孙子,恰好差了一辈。宝忠的祖父杨朵仙,父小朵,故宝忠早年习旦角时艺名小小朵。这类错误,在一般回忆文章中出现最多,大抵得自耳闻,又未细检文献资料,遂致造成硬伤。

还有一种“虚美”的情形,亦属失实性质。前不久一位在二三十年代享有盛誉的老辈女演员病逝,有人写悼念文章,其中便有两处近于虚美(把她的品德夸大得脱离实际情况)。如说她30年代初拒绝杜月笙的邀请,不到上海去演堂会戏,显与事实不符。因杜与彼姊妹二人就在这一次尚合影留念,何来拒不赴沪之事?其实那一次只有余叔岩一人拒不应邀,未参加演出。正不必为贤者讳也。文章又说,她30年代谢绝歌坛是由于爱国抗日,此亦不尽然。当时她是同一位旧王孙结了婚,所以不再登台了。直到解放后,演员社会地位提高,她以精湛的艺术受到人民爱重,才又重返红氍毹上。此皆属于虚美一类也。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