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164

第164章 164 写戏曲回忆文章要严肃认真

“实事求是”本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这不仅是一个文风问题,也是对社会、对读者是否严肃认真、负责到底的问题,总之是作者的写作态度问题。

但最近我却看到不止一篇文章在追述戏曲界的往事时态度很不严肃,甚至有点荒诞不经了。比如谭鑫培是清末京剧老生演员的集大成者,是近代京剧界一大改革家,称得起是一位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人物。他卒于1917年即民国六年,这是有案可查的。而不久以前我竟看到一篇文章说裘盛戎携其弟子王正屏去拜望谭鑫培。裘盛戎在谭鑫培逝世之年,最多不过两三岁,不知他怎么能去拜望谭鑫培,更不知他在襁褓之中是怎样收徒授艺的?王正屏今尚健在,这种捕风捉影的荒唐言,他看了不知作何感想?

又有一篇文章称赞梅兰芳肯虚心接受意见,说他在演《坐楼杀惜》时因上下楼所迈的步数不一样,有观众指出,他就改正了。事之有无先不必论,仅就其大前提言之,已属信口开河。因为据我所知,梅先生一生大概没有唱过《坐楼杀惜》。如果说梅先生演《彩楼配》有上下楼的动作身段,那还不离谱儿。这种下笔数行、离题万里的缺乏严肃认真态度的文风,必须立即制止。

还有一种戏剧刊物,在1981年12月的一期上登载了一篇题为《杨小楼的绝招》的文章,其内容之荒谬就更令人不能容忍。文章说作者1936年在北京看杨小楼演《安天会》,杨老在出场之前,在幕内先喊一声“孙悟空来也”,“话音刚落,一根棍子霍地飞了出来”,“眼看棍子就要飞到台下”,而杨小楼则从上场门“连翻四五个筋斗”追逐着棍子,在下场门台口把“刚好从他头上飞过”的棍子接住。然后还面向观众“做了个鬼脸”,“吐吐舌头”。说老实话,我看了这篇东西真有点“怒发冲冠”了。今天在北京、天津的当年杨小楼的老观众恐怕至少还能编成半个连队,请问,谁见过杨老当年这样演出《安天会》?稍有戏曲常识的人都知道,《安天会》第一场齐天大圣出场,照例是戴雉尾穿黄蟒上唱昆曲曲牌,哪有在幕内先喊一声,然后飞出金箍棒来的演法?不说别的,只凭这位作者写的杨小楼在出场时“连翻四五个筋斗”这一句,就足以证明他根本没有看过杨小楼,甚至我怀疑他连原本《安天会》也没有见过。杨小楼根本不是那种靠连翻多少筋斗来卖弄武技的演员。何况1936年距杨老逝世时还不到两年,无论从他的体力或他演出的戏路子来看,都不可能这样做。至于说杨老演孙悟空,竟有“做鬼脸”、“吐舌头”等表演,我以为这简直是对杨小楼的侮辱。

殷切希望戏剧刊物的编辑同志认真把好文章的质量关,更诚恳地劝告写文章的同志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免得以讹传讹,遗患无穷。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