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172

第172章 172 我与京戏的因缘

我1922年生于哈尔滨。从1925年开始接触京戏,主要是通过听唱片。那一年舍弟出生,先祖母和先母不遑照看我,便给我一架老式留声机和一堆百代钻针唱片,任我摆弄。从此我一天到晚翻来覆去靠听唱片消磨岁月,直到上小学为止。从唱片中我听到谭鑫培、刘鸿升、龚云甫、路玉珊(三宝)、朱素云等人的声音。这就养成我后来爱京戏和收藏唱片的嗜好。

1926年侍先母到天津,曾看过几次堂会戏,这使我知道了孙菊仙、陈德霖、王凤卿等人的名字。1927年又侍先母回南京,有一天在外祖父屋里听一个人清唱,后来才知道他是名武生盖叫天。外祖父告诉我,他唱的是汪派《文昭关》。而当时我一个舅舅却整天照着余叔岩的唱片哼《法场换子》。这两次旅行一共不足一年,所以我的童年主要是在哈尔滨度过的。

哈尔滨繁华地区有道里和道外两处。道外有大舞台、新舞台和华乐舞台,我在这几处看过高百岁、小宝义(即曹宝义)、曹艺斌(即小小宝义)、赵松樵和赵小楼等人的戏,间或也看到“京角儿”短期演出,计有魏莲芳、吕正一、雷喜福等。后来道里开了一家新明戏院,我在那儿看过白玉昆、程永龙等人的戏。1931年程砚秋曾到哈尔滨,在道里一家俄式旅馆的礼堂演出七天,我看了三场。但最经常去看戏的地方是东铁俱乐部。那里主要由铁路职工及家属业余演出,每周逢三、六共彩排两次,星期三为小排,唱三四出戏;星期六为大排,唱五六出戏。我看戏的经验都是在那儿积累的。

1932年我随全家迁居北京,有了经常看戏的机会。到1964年北京举行全国现代戏会演为止,我看戏已有近40年的历史。自40年代初,我正式寻师访友学唱整出的老生戏,至1967年因再度关进“牛棚”而中辍,算来亦近30年。很早以前,华粹深教授就劝我写这方面的回忆录,我没有写。粹老比我长13岁,对菊坛见闻远比我广博。不幸于1981年病逝,人琴俱亡。我因大病之后,精力日衰,倘不再把见闻中略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迟早也就随我进了火葬场。一个剧种所以能生存发展,主要靠演员和剧目。不了解剧种的演出史,所谓科研也就架空。与其任它“灰飞烟灭”,毋宁过而存之。但所写务求翔实,力戒虚夸,有错必纠。篇幅虽短,却非捧场文字,褒贬取舍,愿略存“良史”遗风。知我罪我,唯俟来哲。

1982年7月在北京写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