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247

第247章 247 读书与写字

90年代初,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举办第一期书法短训班。负责同志知道我爱写毛笔字,坚持邀请我去讲课。爱写毛笔字和研究书法艺术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滥竽充数,所以我只好选了一个与书法艺术理论和书法技巧不太搭界的题目,简单地去讲了一次,题曰“书法与文化”。其实这个题目是吹牛蒙事的,今撰写这篇小文,乃改题《读书与写字》。

所以要写这个题目也是事出有因。现在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各种新闻传媒宣传书法和书法家的报道一天比一天多,肯定书法家用功写字的更比比皆是,而书法家的人数也车载斗量,数不胜数。但各种宣传文字或新闻报道却极少倡议书法家应提高文化素养,应该多读书、多钻研学问。好像书法只是一种技巧、一种工艺,与捏面人、塑泥人之类相仿佛,根本用不着增长文化知识,更不必研讨文字源流。这只能培养写字匠而不易造就艺术家,其导向显然有偏差,说得厉害一点,是错误而且有害的。

至于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乃至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则十之八九没有把字迹书写工整的习惯,任意涂抹,点画狼藉。我在北大讲课的年头可谓久矣,记得每年看完期考试卷后,总要占用课时对学生发议论,既劝勉又训斥,希望学生把字迹写端正,至少写出来要使人认识。试想,不论本科毕业的“学士”也好,经过深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知”也好,反正都是从高等学府出来的青年学者,在专业方面已有一定成就;结果写出字来其难看与难认的程度却与其学问和资历远不相称,岂非天大憾事!记得50年代阅高考试卷,70年代末为一家出版社编过一年刊物,都遇到因书写字迹难认而不得不把其试卷和稿件淘汰的憾事。我有时收到外地学生和拙文读者的来信,想回信都无法动笔,主要的原因乃是他们来信所署的姓名字体过于龙飞凤舞,使人无法辨识,只好作罢。看来,要求读书人把字写好,应该不算是件苛刻的事吧。

回过头来再来看看我们的大量老、中、青年书法家们,字写得美观与否姑且不论,最常见的一大缺陷即是写出字来没有“书卷气”,或病粗俗,或病怪诞,或故意不循艺术规律,或有意识地写出字来让人不认识。作为“书法家”,只管写字而不读书,恐怕是当前社会上的通病。所以我在讲《书法与文化》那堂课时,只提出一个要求,即初学书法者必临帖,写得有点名气了难免有人求字索书,我只希望临帖者能把碑帖上文字的涵义弄懂,为人作字者所写的内容首先自己要弄清楚其文义。这样,“书法家”就要积累文化知识了。而作为一位有文化修养的“书法家”,其笔下更不应该写错字、别字、破体字以及生造字。我想,这个要求对于一位书法家或想做书法家的人也不算太高太难,不知各位书法家和“准”书法家以为然否。

说到我本人,再次声明,只是教书匠,够不上书法家。我对于大学生以上水平的知识分子和对于书法家的要求,不过是对当前文化人的起码要求。连这样的要求都做不到,似乎值得反思一下了。

199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