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教诲,可是一些孩子却对老师有着很深的抵触情绪。
新新上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她常说她的班主任这不好,那不好。妈妈并没有在意,有时也跟着报怨几句。后来,班上换了一位老师,开始新新反应还不错,但没过多久,她又开始谈新班主任老师的不足了。妈妈觉得,问题很可能不在老师身上。后来,妈妈了解到,新老师是学校的业务尖子,教学成绩是学校比较突出的。可是新新就是不喜欢这个老师,甚至还说不想在这个老师的班里学了。妈妈听后很担心,孩子是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这可怎办呢?
在一个有几千年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度里,孩子与老师的关系为什么如此紧张呢?其实,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老师对孩子的态度
孩子大都喜欢老师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言语对待自己,一旦老师用否定的态度、挑剔的眼光或批评的言语对待他,孩子就会受不了。很多孩子都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2.释放在家中的压抑
有的孩子在家里很乖,很少违抗父母的命令,但是到了学校表现却十分糟糕。那是因为孩子在家里被过分约束,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舒展肢体,自由表达思想,于是他们希望在学校里得到释放。
3.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的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没有十足的耐心,通常会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对父母产生反抗情绪。但由于自己要依赖父母生活,对父母的反抗作用甚微,于是就会将不满情绪转移到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身上,并一股脑发泄到老师身上。
当孩子对老师有了抵触情绪,有的家长还没搞清事实真相就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一顿训斥,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也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向很溺爱,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觉得孩子什么都好,一旦孩子对老师有意见,就不假思索地指责老师。家长这种不经调查研究、草率表态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坏的,这既不能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也不能缓解师生间的矛盾,并且在无意中助长了孩子对老师的抵触,破坏师生关系,影响教育效果。
其实,在抵触情绪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积极的因素。孩子的抵触情绪表明了这些孩子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强,不事事言听计从,依赖别人。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折射出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够合理的一面。它也会提醒教师和学校改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如果家长能够加以正确引导,抵触情绪完全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1.倾听孩子的心声,冷静分析
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家长应以温和的态度与孩子谈心,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表达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就不会再隐瞒自己的态度,就会把抵触老师的原因讲出来。家长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与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
2.让孩子学着换位思考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家长可以创设情景让孩子亲身体会老师的难处,并在此过程中缓和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或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教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善于提问题,要让孩子懂得,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认为老师做得都对。对老师有意见就应该向老师提出来,只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师谈心,说明实情,消除误会。这既是一个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真诚地关心老师的机会。
3.教孩子正确看待“严”老师
家长应让孩子明白,没有不爱自己学生的老师,也没有不希望自己学生成才的老师。“严师出高徒”,严格正是老师培育人才的需要,也是老师对孩子负责的表现。老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理解老师的苦心,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诚恳接受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从而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家长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
家长应经常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一些孩子在家的日常表现状况。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才会对孩子有一个更全面的评价。另外,家长还可以与老师一起分析双方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差异,求同存异,给孩子一个相对一致的教育价值观,避免孩子在老师和父母之间无所适从。
孩子想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就必须尽可能避免由于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而产生的不愉快学习体验。而只有家长与老师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步调一致,有的放矢地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对孩子施以有效的教育,才能使孩子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
写给父母
如果孩子的抵触情绪是因为孩子认识的偏激引起的,家长要积极引导,帮助孩子认清行为上的正确与错误,并不断提高孩子对缺点或问题的认识能力,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果是因为老师处理问题存在片面性或有失误时,家长要主动与老师交换意见,配合老师采取适宜的方法弥补老师教育过程中的疏忽和过失,以化解孩子的抵触心理,从而达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