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耳朵永远俯在孩子的心灵上,他们的智慧火花应该永远照耀着孩子前进之路。”
——科威特著名作家穆尼尔·纳素夫
身为父母,你的耳朵每一次都能听完孩子说的话吗?孩子会喜欢和你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吗?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又会怎么样呢?我们每个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不想吃牛肉的时候,别人不在乎我们的感受,强迫我们去吃牛肉,我们会非常反感和厌恶这个人。如果父母对待孩子也是这样的方式,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话,父母能否体会到孩子的心情,就像强迫我们去吃牛肉一样的难受。父母越忽视孩子的感受,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隔起了一堵厚厚的墙,彼此交流的信息也就越无法通过。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因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老师”,这种“老师”的角色让家长端起“教人”的架子,时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等等各种教条。大部分父母听到孩子诉说某种心情或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怎么样做。这里我们举出一段沟通例子,它是一种充满负面情绪的沟通方式。
“妈妈,今天我把新买的铅笔盒给丢了。”孩子紧张兮兮地说。
“怎么那么不小心呢?”妈妈埋怨地说。
“我不是故意的。”孩子为自己辩护地说。
“以后你一定要注意。告诉你好几回了要小心,还那么粗心大意。下不为例。”妈妈说。
“嗯,以后我会注意的。”孩子不高兴地说。
“别说到做不到。”妈妈指责地说。
“知道了,我说了我不是故意的。”孩子生气地说。
“还嘴硬。”妈妈生气地说。
“我没嘴硬,我说得是事实。”孩子大声喊了起来。
“什么事实!丢东西的事实?”妈妈嘲笑地说。
“不跟你说了,说你也不懂。”孩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妈妈接着生气地说,“我还没说完呢,就走,没礼貌。”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母亲一直都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而是在遗憾新买的东西白白浪费了,同时也在告诫孩子应该怎么做,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丢了东西后心里本来不好受,但是没有得到妈妈的原谅和安慰,他会产生愧疚感;再加上母亲的责备和埋怨,就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坏情绪,从而形成一种逆反心理,甚至会顶撞父母。
但是,如果父母换种沟通的态度和技巧,即便父母遇到和上面同样的事情,只用1分钟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沟通方式会产生和谐的沟通氛围,会改变之前这种充满负面情绪的无效沟通方式。通过采用了1分钟的亲子倾听沟通技巧,让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更有效而且拉近彼此的亲子关系。
“妈妈,今天我把新买的铅笔盒给丢了。”孩子紧张兮兮地说。
“那你挺伤心的吧。”妈妈表达同情地说。
“是的,不过我不是故意的。”孩子听妈妈没有批评自己,便放松心情说出了自己的委屈感受。
“我想也是,那是怎么一回事。”妈妈微笑着问。
“都怨我们班的同学王小虎和我打闹,结果我把书包里的东西都给洒落了一地,就把铅笔盒给丢了。”孩子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出来。
“哦。”妈妈点点头。
“我以后一定要注意了,不再丢东西了。”孩子认真地说。
“好啊。”妈妈表示同意。
“还有我不能和同学在路上打闹了,差一点让车给撞了。”孩子得到鼓励,继续反省自己的行为说。
“是这样的。”妈妈竖起大拇指,表示对孩子的说话的赞同。
孩子高兴地亲妈妈的脸蛋一口,跑出去玩了。
当孩子说出自己感受的时候,他内心的歉意会被释放出来,同时通过他诉说自己的经历能够反省到自己的行为,自己该改正哪些缺点,自己今后该如何做……,这种沟通技巧相比父母对孩子的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不会带给孩子负面情绪。
这里,还有一段使用之前充满负面情绪的沟通方式。
“老师真讨厌,当全班同学的面说我,真丢人。”孩子生气地说。
“你不能这样说老师啊,肯定是你做错了什么,老师才会说你。”妈妈告诫孩子。
“那也不应该当众说我呀。”孩子委屈地说。
“错了,还怕人说呀!你更不应该背后说老师的坏话,老师也是为你好。”妈妈生气地说。
“我没有。”孩子着急地替自己辩护说。
“你有。”妈妈语气加重地说。
“我没有,我只是心情不好,和你说说而已。”孩子着急地喊了起来。
“你有,那说明你还是在记恨老师,才会生气。”妈妈强势地告诉孩子。
“我本来就是很生气嘛。”孩子不耐烦地说。
“那有什么好生气的,谁都会犯错误,而不要怪别人。你应该好好反省自己。你不要在心里记恨老师,你应该检讨自己的过失。你不应该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你更不应该生气。”妈妈开始说教。
“你别说了,真烦人。”孩子厌恶地说。
“连大人的话你都听不进去……。”妈妈又开始一个劲地生气地说。
最后,孩子和妈妈相互争吵起来。
当父母和孩子的谈话变成了争吵,这种局面多么可怕,它会引发和加重父母和孩子彼此的负面情绪和心理烦恼,更糟糕的是孩子并不会在这种充满负面情绪的沟通方式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去改正。这种沟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既告诉孩子他的错误,又不伤害与孩子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不给彼此增加负面的情绪。
通过使用1分钟父母倾听技巧,即使同样的情境下,父母可以这样说,来实现成功的有效沟通。
“老师真讨厌,当全班同学的面说我,真丢人。”孩子生气地说。
“那你挺难为情吧。”妈妈专注地说。
“是啊,我当时都想钻进一个地缝里去。”孩子难为情地说。
“哦,是嘛。”妈妈点点头。
“妈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孩子反问妈妈。
“我也会感觉难为情的,也觉得很丢人。”妈妈真诚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哦,是嘛!不过,还是怪我没有好好听课,否则老师也不会说我。”孩子吐吐舌头说。
“哦。”妈妈微笑着说。
“我以后要注意专心听课了。”孩子认真地说。
“是这样的。”妈妈笑着点点头,然后摸摸孩子的小脑袋。
孩子听完,乐呵呵地玩去了。
在这个1分钟的亲子沟通中,聪明的妈妈应用了1分钟的倾听技巧,就是让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并且也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没有用之前充满负面情绪的说教沟通方式,用应该和不应该来束缚孩子内心的感受,让孩子爱上和父母说话,既释放了自己的负面心情,也反省了自己的行为,达到了改正错误的目的。
通过使用1分钟的倾听技巧,1分钟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彻底改变之前给孩子产生极大负面情绪的无益沟通方式,让孩子变得喜欢接受父母所说的话,并且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也能提高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具体实施技巧,父母可以从以下着手,试试看有没有改变。
技巧一:只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听父母的话
曾经有位教育学家说过:“你只有顾及别人的感受,别人才能听到你在说什么。”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话语都会对别人有作用,而是只有当关心别人的感受时,这样说的话别人才能听进去。现实中很多父母并没有给孩子这种说话的机会,虽然说出自己的感受只是1分钟的事,但是就是如此短的时间,孩子并没有享受到父母给自己说话的机会。取而代之的孩子是应该服从父母的指令——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在让孩子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服从父母的说教和指令。这些言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它破坏了人的情绪,只有当孩子的感受得到肯定的时候,他的情绪才会让他接受并听进去父母的话语。当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时,只会加速孩子的坏情绪,此时他们根本听不进去父母说些什么。这样的沟通方式,对于孩子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更是会疏远和父母的距离,从内心排斥父母。所以,父母要会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才爱和你说。比如孔子就是一个特别关注周围人感受的一个圣人,他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后人来学习。
孔子和他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贡就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字,就可以受益终生。”孔子听完之后,用一种亲切又带着商量的口气对子贡说:“如果真有那样一个字,我觉得就是“恕”字吧。然后,孔子又用了八个字来解释这个“恕”字,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这个案例,就是告诉我们顾及别人的感受,也就是关注自己的感受。当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的时候,就是在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压抑,离父母越来越远。从现在开始,父母要给孩子1分钟的时间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让父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是真正建立良好亲子沟通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技巧二: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孩子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父母要做的就是静静倾听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和父母畅所欲言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父母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了。并且当孩子可以在父母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时,他们就可以大大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孩子的消极心理,并且能够通过诉说是进行自己行为的反省过程。这里有一个关于林肯和朋友倾述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当年,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美国总统林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情绪非常不好,加上战争陷入僵局,让他倍感压力。此时,林肯总统总是爱把他一个非常要好的老朋友请到白宫。每一次,他都会和这个老朋友谈心,诉说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几个小时过后,这个老朋友几乎没有说什么话,只是认真地倾听林肯的诉说,还不时地点点头,表示对林肯的理解。
通过这些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对事物描述的过程中,林肯渐渐地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极大的缓解,并且慢慢将自己的思绪进行了很好的梳理。这位老友临走前,林肯握住了他的手说,“谢谢你,我亲爱的朋友”。这位老友奇怪地说:“你谢我什么?我没有帮你做什么呀?”林肯说:“你的倾听,让我心境越来越清晰了,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啊。”
其实,当孩子表达自己的快乐时,他可能并不真的需要一个认同者,只是需要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一个能够专心地听他讲完开心的事情,并愿意分享的人。他当然希望这个人最先是他的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从出生开始最亲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