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而言,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动机方面,他对自己的评价,比任何道德评价都更重要,比任何因素都更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对这个人的思考过程、情绪、希望、价值观及目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
杨景一
一天,一位拜访者到王教授的家中。这位拜访者看到了王教授4岁的女儿非常的漂亮,他便对这位小女儿说了一句赞美之言:“你长得可真漂亮又可爱。”
这时候王教授对这位拜访者说:“你这样的赞美会害了她。”
拜访者睁大眼睛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王教授接着说:“她长的好看是因为遗传,这是父母给她的,而不是靠她自己努力得到的。你这样夸她,只会让她产生一种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想法。”
拜访者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杨景二
“你这幅画画得真漂亮。”妈妈看到女儿的一幅新画的画。
“我本来就画得好看。”女儿说。
“是啊。”妈妈说。
“那你告诉我哪里好看。”女儿问。
“哪里都好看。”妈妈说。
“是嘛。”女儿说。
杨景三
“你的歌唱得很好。”爸爸说。
“是吗。”王乐说。
“是啊,继续努力。”爸爸说。
“可是,我觉得唱得很一般。”王乐说。
“很好啊。”爸爸说。
“你骗人。”王乐说完扭头走开了。
爸爸无语。
杨景四
“妈妈,我的布娃娃漂亮吗?”宁宁问。
“漂亮啊。”妈妈说。
“那你喜欢她们吗。”宁宁问。
“喜欢啊。”妈妈说。
“你不喜欢。”宁宁说。
“怎么会呢。”妈妈说。
“你骗人。”宁宁转身走开了。
如同上面的案例,我们在很多时候本来是怀着好意去赞美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时,却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感谢。同样父母对于孩子的各种赞美总是希望得到孩子的认可,并且期望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事实上,大多数父母可能也会面对上面的情况,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这是因为,当我们在赞美别人的时候,恰恰忽视了别人的感受,也就是不是所有的赞美之词都能打动人心。当你只是随口说说,或者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的赞美之词别人听了会有怎么样的感受。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体会别人的感受。
杨景一
当孩子和你说:“妈妈,你的菜做得很好吃。”
你心里会怎么想?
“难道我以前做的不好吗?”
“今天和以前做的一样,没什么特别的。”
“现在才知道我做得好呀。”
“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求我?”
杨景二
当孩子和你说:“妈妈,你今天真漂亮。”
你心里会怎么想?
“我以前不漂亮吗?”
“我今天真的很漂亮吗?”
“瞎说,我今天根本就没有妆扮自己。”
这些场景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赞美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父母如何才能通过使用有效的赞美技巧呢?这里我们可以以下几种赞美技巧来实现有效沟通。
技巧一:赞美要真诚,才会打动孩子的心
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感受,这种赞美也能够打动孩子的内心。当父母和孩子进行感受沟通的时候,他们会更加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夸奖是真诚的。比如——
“我到你的屋子感觉非常舒服,尤其是书桌那边的干净和整洁,让我非常想坐下来体会一下。”妈妈说。
“你的作业完成得非常出色,我一看就感觉非常舒服和满意。”妈妈说。
“你的衣服干净又整洁,小靴子擦得雪亮,小书包也非常干净。”
“这幅画中粉色的河流太有创意了,你是怎么想到的?”
“你把屋子里的东西都放到原处,玻璃擦得也很亮,地面也没有灰尘。感觉很舒服……”
“你打针居然没有哭,也没有哼一声。这就是一种勇敢的精神啊。”
“你能帮妈妈一起洗衣服,妈妈很高兴,你懂得了感恩和回报。”
有些父母喜欢夸大而空洞的赞美之词,这会让孩子感觉很不真实。这是父母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过于空洞或者夸大的赞美之词,只会让人感觉不真诚。当我们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越是对被人的细节赞美,越能说明我们对所赞美人的真诚和感兴趣。相反,空洞的赞美只会给人感觉敷衍了事。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案例来体会这种不良的赞美方式。
一天,妞妞画了一幅山水画拿去给妈妈看。妈妈看了之后,对妞妞说:“画得不错。”妞妞又问妈妈:“那你喜欢吗?”妈妈说:“喜欢。”妞妞停了一下说:“你不喜欢。”妈妈很奇怪地问妞妞:“我喜欢啊,你怎么说我不喜欢。”妞妞接着说:“你骗人。”
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却非常的聪明,并且能够洞察到父母的心思。像上面的案例中,当妈妈认为这样的夸奖至少孩子会领情,但是事实上孩子却能够看出父母是在敷衍他们还是真的欣赏他们。所以,这些过于空洞的赞美之词并不会带来沟通的好效果。
技巧二:赞美孩子的细节,而不是全部
父母在赞美孩子的时候是使用概括性的描述还是使用细节性的描述好呢?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场景来体会这两种不同的方式。
杨景一
“你的屋子可真干净啊。”妈妈说。
杨景二
“你的屋子的地面非常的清洁,书桌上面的书也摆放得非常整齐,床单也非常干净。”
同样的表达方式,父母说给孩子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父母采用场景一的说法只是告诉孩子他做得很好。而父母采用场景二的方式则告诉孩子他做得好在哪里。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们更愿意倾听那些更为细节的赞美,这样的赞美会让孩子感觉更加真实而可信。
技巧三:夸奖孩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与孩子沟通方面,真心的赞美远远好于批评指责的效果。很多卓有成效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类的最深层次的需要就是得到别人的真心赞美。赞美是沟通的加油站,它为沟通输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伟大的画家毕加索是一个从小喜欢画画的孩子,在他才刚刚学步的时候,曾画出一个螺旋状的东西,周围很多的人都看不懂他画的是什么,只有父亲看出毕加索画的是一个热食摊上卖的油炸馅饼,父母感到孩子那么小就画出如此抽象的图,感到非常惊讶,觉得毕加索是一个具有绘画天赋的孩子。当毕加索到了4岁的时候,他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将周围的事物用画笔画出来,这让周围的邻居都夸毕加索为画画小天才。可是,毕加索上学之后没有得到老师的赏识,他认为毕加索是一个智力低下、没有学习天赋的孩子,连毕加索的母亲也喋喋不休地认为他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老师还经常向毕加索的父亲描述他在学校里呆呆的傻样子,周围的邻居也不再夸奖毕加索的绘画天赋了,几乎周围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子。但是只有父亲非常坚定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绘画方面是非常有天赋的。”最终,毕加索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无人不欣赏他的绘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天赋,伟大的父母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鼓励和培养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而失败的父母则会仅仅凭着孩子的长相、考试成绩等来判定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出息,还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父母既要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优点很好,同时也告诉孩子还有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继续努力和进步。这样,让孩子不会放弃自己、否定自己,会在父母真心的赏识中培养自信,走向成功。
技巧四:赞美孩子的认真,而不是聪明
父母赞美孩子认真和赞美孩子聪明是两回事。孩子的认真是一个优点,孩子的聪明是对孩子的评价,前者只是针对孩子学习态度的这个事情进行了肯定和表扬,而后者则是对孩子的个性进行了评价,评价个性极易让孩子骄傲自满,丧失动力。所以,父母赞美孩子要多从赞美事开始,比如“你的作业做的非常好”“成绩考的不错”“作文写的不错,不过还可以更好。”这些都会极大地鼓励孩子,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