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15043500000057

第57章 红色土壤:蜀中大地的色彩

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些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红壤是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一般情况下,红壤大致可分为:油红大土 、泥红壤 、砂红泥 、红松泥 、砂粘红泥 、建瓯红泥土、 崇安红泥土、 赤水黄红泥土 、麻砂红泥 、褐斑黄筋泥 、网纹粘红壤 、邵武红泥土 、灰黄泥 、厚灰黄泥 、红黄泥 、粘底红黄泥 、死红壤、熟红壤等。

红壤的形成与分布

红壤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阔丘陵山区,这里的气候环境是高温多雨,雨量大且降雨集中,有时一次降雨可高达200~300毫米以上。当地面覆盖差时,暴雨就容易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如钾、钠、钙、镁等活泼的元素,很容易被雨水溶入而带走,而那些铁、铝之类的不活泼元素,随水流的渗透,会沉淀在土壤中。再进一步氧化时,红色的氧化铁和褐色的氧化铝就会在土壤中渲染。又由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大于氧化铝,所以红的色彩占了上风,但因受氧化铝的影响,红中略带灰色,成为砖红色,土壤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土了。

红壤的改良

红土是一种酸性土壤,板结,贫瘠,一般不宜种植农作物,必须经过改造——增加土壤中的碱性元素和有机物质,才可以使红土转变为耕作土。另一种方法,就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适宜在酸性土中生长的植物进行栽培,如茶叶等。

为了更好地利用红壤,就必须对症下药。红壤具有淋溶作用强、矿质养分少、酸性大、保肥性能差、质地粘重、砂粒过多等不良性状,要利用红壤首先就要掌握它的改良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措施提高红壤的肥力并减少水土流失对红壤的侵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来提供土壤矿质养分;施用石灰来降低红壤酸性;同时,合理耕作并选种适当的作物、林木,种植绿肥是改良红壤的关键措施。

红壤一般可以种植稻米、茶、丝、甘蔗等作物,山地还适合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黄红壤

黄红壤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等12个省(区)境内的中低山区,总面积26150.6万亩。黄红壤是红壤向黄壤过渡的一类土壤。在垂直带谱上,它位于黄壤或黄棕壤之下,红壤或棕红壤之上,是构成红壤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中的重要类型。黄红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有砂岩、板岩、泥岩、页岩、凝灰岩和花岗岩风化物,其次为基、中性岩浆岩、石灰岩等风化物。其分布海拔高度一般在400~800米之间,但是由北向南和从东至西,其海拔高度范围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黄红壤的成土过程仍以脱硅富铝化作用为主,由于处在山地相对温凉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和空气湿度增加,呈现黄化附加过程,即因土体内氧化铁的结晶水增加,土体逐渐变为橙黄色。但因其脱硅富铝化程度较弱,显示红壤向黄壤过渡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