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15043500000089

第89章 泰山无字碑:何人所建?

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无字碑,形制古朴、气韵内涵。这究竟是什么时代的碑内、碑上为何一字不留,是风雨的侵蚀,还是本无一字,成为一个巨大的谜团。

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中部,其山势雄奇,景色秀丽,居五岳之首,故泰山在古代又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宗”、“五岳独尊”,是中国名山之冠。

凡是登上泰山顶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望向耸立于玉皇庙门外的那块表面淡黄、平整光滑的巨石制成的石碑,石碑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

对于泰山的无字碑,共有一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无字碑是秦始皇所立。这种说法源于古人一些关于无字碑的诗文。明朝王在晋曾有诗曰:“东海长流石未枯,山灵爱宝隐元符。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清代乾隆皇帝更断言:“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

但是这却与《史书》记载有很大矛盾。《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与原鲁国的儒生讨论封禅望祭山川的事情,于是“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同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这段记载证明秦始皇虽然确实在泰山立过碑,但却不是无字碑。再者,焚书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接受李斯的建议后才发生的事情,他不可能在六年前就有焚书的计划,还因此立碑。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汉武帝所立。据《史记

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可见,汉武帝确实在泰山上立过石碑,而且史书上都只说汉武帝“立石之泰山颠”,却没有“刻所立石”的记载,因此说无字碑是汉武帝所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清代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志补录

辨无字碑为汉碑》中力主无字碑就是汉武帝所

立。他说:“始皇刻石之处凡六,《史记》书之甚明……无不先言立,后言刻者。惟于碣石则云刻碣门。门自是石,不需立也。古人作史,立字之密如此。使秦皇别立此石(指无字碑),秦碑焉得不记?使汉武有文刻石,汉史又安敢不录乎?”意思就是是说《史记》记载秦始皇立石和刻石分得十分清楚,《史记》对“立”和“刻”都作了明确的记载。如果秦始皇在泰山立了一块无字碑,《史记》是不可能不记载的。同样,如果汉武帝在泰山立碑刻文,《史记》、《汉书》也是不可能不记录的。

顾炎武的说法虽然看上去十分有说服力,但仔细思考却仍有许多疑问:虽然《泰山志》载《阮氏封泰山论》称“秦始皇、晋武帝、隋文帝、唐太宗议封禅或行或不行,非也。此皆易姓一天下之君,当刻石纪号也。汉武帝、魏明帝、北齐文宣王、唐高宗、玄宗、宋真宗、明成祖封禅或行或不行,亦非也。此非易姓一天下之君,不当刻石纪号也。”意即不是开国皇帝,是没有资格在泰山刻石纪号的。但是以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他会放弃在泰山碑上留下文字的机会吗?汉武帝也完全可以援引秦二世胡亥的做法来为自己歌功颂德。

看来,还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无字碑之谜才能真正揭开。

无字碑的比喻义

无字碑多指为功业隆重或德行秽败而难以文字状述者所立的没有文字的碑,后亦用以为典,谓丰碑自在人们心中,例如“功高百世何胜记,宇内常留无字碑。”著名的两个例子是谢安的无字碑与秦的无字碑。《刘宾客嘉话录》云:东晋谢太傅墓碑,但树贞石,初无文字,盖重难制述之意也。(选自明胡侍《真珠船无字碑》),又如“谢太傅墓碑无字,伟绩丰功不胜记也;秦太师墓碑无字,秽德丑行不屑书也”。(选自清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没字碑》)。无字碑在以碑喻人时,还是一种称。例如五代时候,后唐明宗要选一位宰相,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有人推荐崔协,反对者认为其不识字,虚有其表,号为无字碑。“崔协者,少识文字,时人呼为‘无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