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15046900000011

第11章 孔子的饮食思想

孔子最早提出了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方面的饮食要求,为中国饮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他提供的史料也为我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饮食提供了素材。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推行自己的观点而游走,活到73岁,在中国古代是长寿之人,他的健康长寿与科学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孔子的饮食思想不仅丰富和具体,更贴近现实生活。

俭朴和平凡的饮食思想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对那种终日追求饮食享受且无所事事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向往,他追求饮食上的简朴和平凡。他说:“饭蔬食,饮水,其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于那些虽然立志学习和施行圣人之道,但又认为吃穿不好是一种耻辱的人,孔子采取的是不理睬和不交谈的态度。对于那位家境贫寒、深居简出、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道:“贤哉回也!”他这种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看得比衣食生命还重要的思想境界,被无数后世有志之士继承。

讲究饮食卫生的饮食思想

在先秦时代,人们对饮食卫生的认识很欠缺,食物中毒的现象在民间很普遍。孔子警告人们要严格注意食品卫生,即使是国君赐给的祭肉,超过了贮存期限也应该丢弃不食。

孔子同时提出了一些饮食卫生的细则和鉴别食物卫生与否的判断标准,这集中记载在《论语乡党》中,如:“鱼馁而肉败不食”,食物腐败变味了,鱼和肉都陈旧变质了,都不应该吃;“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臭恶不食”,食物的色味不好不吃。孔子的讲求饮食卫生体之道也体现在饮食之“礼”中。他认为,“败”、“馁”、“色恶”及“臭恶”,本质是指“无道”,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其伦理思想独具匠心的灌注在了饮食之道中。

饮食要讲究时、节、度

孔子告诉人们,日常应该遵守“不使胜食气,不多食”的饮食习惯。他认为:进餐不仅要有节制还要适量、适度,更要按时间和季节的需要来定时定量的进餐。孔子对饮酒的态度十分谨慎,在所有记录孔子生活的文字中少见孔子饮酒。《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有“唯酒无量,不及乱”之语,通过这句话,孔子把其对待饮酒的态度表达了出来。他主张饮酒要“唯酒无量”,即饮酒要因人而异,量大者可多喝,量少者少饮,不能喝的人可以不饮,原则是以“不及乱”为标准。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认为:菜肴、饭食加工的精,不仅能够充分入味和成熟,还有益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在饮食上合理的调味不仅增加了菜肴的美味,还具有极其重要的养生意义。所以孔子提出了饮食要“食精”、“脍细”、“酱姜”的观点,这是有科学根据和重要意义的。孔子主张饮食要讲究时、节、度的思想也是其养生之道。

孔子的饮食言论不仅对孔子生活的年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对后世孔府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延伸阅读

孔子不为美食而屈其心志

在《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的饮食故事: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善于玩弄手段,为了能够收买孔子,他登门拜访孔子并赠送他乳猪为礼物。孔子非常厌恶这个人,于是退避内室不愿见他,让儿子孔鲤出来接待。阳虎将蒸猪献上之后就扬长而去了。在当时,经过精心加工、蒸制而成的小乳猪是非常珍贵的食品,还曾经被列为宫廷御膳的“八珍”之一,制法非常讲究。见到乳猪,孔子心里明白了阳虎的居心。按春秋仪礼,送来礼物,如果主人不在,主人日后就应该亲自登门致谢。孔子非常崇尚礼仪,但是如登门致谢,又会落得与恶人交往的恶名。他经过再三思考,于是趁着阳虎出门办事之时乘车来到他家,让其家人转达了谢意。这样既没有失了礼节,同时更避开了阳虎的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