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15047400000060

第60章 月内纳喜择吉

生孩子,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之一。婴儿生命十分脆弱,而且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常受到风雨雷电、严寒酷暑的侵袭,生命的成长要受到生存环境的考验,因此婴儿初降人世,各种各样的择吉习俗也就向他(她)迎来。

婴儿降生,民间俗称“添喜”,还有称之为“临盆”、“落地”。产妇在生产后的一个月内不能做事,不能出门,叫坐月子。在这一个月内,婴儿和母亲的身体最为脆弱,由此形成了各种择吉礼仪,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和对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祈望。

“报喜”

受民间长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添喜也有大喜与小喜之分,生男,民间谓之“大喜”,也称“弄璋之喜”。有些人家生男后,往往要用大幅红布上书“弄璋之喜”挂于门相上,以向外传递信息,光耀门庭。而生了女儿,称为“小喜”,也称“弄瓦之喜”。

听到女儿生下孩子的消息,娘家人一般都要派人来探视,大都是由母亲亲自探视,并给女儿带来滋补食物。旧时的习俗,往往要送给婴儿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长命锁”。还有的人家在孩子降生后,要到祖坟上烧钱化纸,磕头报讯,表示向祖宗报喜。

“洗三”

汉族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为小孩洗澡,谓之“洗三”,礼仪非常繁复。北京民间洗三礼仪,由收生婆为婴儿沐浴,洗罢将小儿脐带盘于肚上,涂抹烧过的明矾,用梅花包扎好。“洗三”仪式用的水非常讲究。一种是添加各种药,保护孩子少生疾病,一种是将花生、栗子、枣等各样果品往盆里添,含有“早立子”的祈生意义。其实洗三的仪式并非只是净身,也是处理脐带。现在来说,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洗毕,以伞遮婴儿至门外拜天地(打伞是为了避免婴儿的血腥气冒犯神灵,一说伞可使婴儿免遭妖魔侵害),祈求神灵保佑“长命富贵”。

另外,从中国人的数字观念看来,“三”字是个吉祥的数字,例如三星高照,三元及第,连升三级等。之所以给初生的婴儿洗澡叫“洗三”,显然也是用以表现对新生命的祝福。

“开奶”

旧时的习俗是婴儿“洗三”以后,就举行“开奶”仪式,母亲把奶挤在汤匙里,再找些上好陈年香墨磨成墨汁,在奶水里滴上两三滴,然后给婴孩吃下去,这种礼俗的用意,据说孩子长大后有文才。

关于初生婴儿要喝墨水,有一个故事。据说从前有个皇帝,规定在科举考试时,那些考得特别差的要罚喝墨水,理由是他们过去墨水喝少了,现在要多喝一点。后来民间就流传着以喝墨水多少来象征文才的俗语,再后来,人们把它具体化,趁孩子刚出生时,就给他喝点墨水,希望孩子长大后聪明成才。

还有些地区,在开奶前,有给婴儿吃黄连和尝五味的习俗。事前请一位善说喜话的妇女,将黄莲汤沾数滴,滴于婴儿嘴上,边滴边说:“好乖乖,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年年吃蜜糖。”然后再将用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食品制成的八仙(鲜)汤,用手指蘸少许,涂于婴儿嘴唇上,并说吉语:“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糖和鱼,日日有富余”。这种习俗是一种祈求婴儿幸福安康的活动。

“落地林”

这也是汉族民间的育儿风俗。落地林又称“三日林”,即在婴儿落地后三日时造林,流行于浙江、山东等部分山区。一般是“春栽木,冬栽竹”。一是以树喻人,落地生根,根深叶茂。二是为婴儿成人后婚嫁准备木材。造完林,封山十八年,然后砍伐作婚礼开支或做婚礼家具。也有在婴儿满月前邀亲朋好友造林的。

期待新生命降生是令人喜悦的,但是新生命的成长需要一个艰苦的抚育过程。面对人生存的大千世界,环境冷暖的变化,疾病的侵袭,幼小而稚嫩的生命常处于威胁之中,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保婴习俗。

延伸阅读

“残子”习俗

古时民间盛行一种残子习俗。多发生在多次生育男孩多次夭折的人家,尤其是数辈单传的家庭。通常是,小男孩落草不久,由其亲生母亲将其右脚小趾咬下,使其降临人世便残,虽残而不废。咬掉的小趾不可随意扔掉,以防他人利用残趾暗中施巫术,由母亲用单层煎饼卷大葱蘸甜酱(黄酱)吞食。

十趾留九,谐“留久”之音,以寓“久存”;葱蘸酱,谐“将聪”之音,以寓“将来聪明”。残子虽充满母爱,但十分残忍,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