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15047400000078

第78章 报丧方式中的讲究

按民间传统习俗,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分担悲痛的做法。在报丧方式中也存在许多讲究,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

报丧,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是指丧家用发信号的方式向亲戚好友邻里报告死者的死讯以及丧期和葬期的行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旧时汉族民间,报丧的形式有口头报丧和用讣文报丧之分。

口头报丧

口头报丧最为常用,即孝子亲自前往亲朋好友家中报丧。

旧时广东地区,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也有的地方要等亲友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据说这样做也是为了避邪。

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如东北一带,就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一目了然。

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表示凶信。主人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表示驱邪避祸。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广西一带旧俗,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

还有的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

书面报丧

书面报丧,即讣闻,又称讣告、赴告,世家大族多用这种方式。讣闻是大折子,有白色、淡烟色、黄色的,折面仅有“讣”字,里面为正文,正文有固定格式及文辞,无标点符号。旧时多出于士大夫之手,措词比较考究。如旧时北京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首”之类的文字。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报丧信”的方式,即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

延伸阅读

乌鸦为什么成了“报丧鸟”?

乌鸦,俗称“老鸹”,“老鸦”。常成群结队且飞且鸣,声音嘶哑。在民间,乌鸦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报丧鸟”。俗语有云:“喜鹊一叫,恭喜恭喜;乌鸦一嚎,不死脱皮。”

那么乌鸦为什么成了“报丧鸟”呢?

这其实是唐代以后才有此说。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唐代以后,乌鸦被认为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其实是因乌鸦嗅觉十分灵敏,且喜欢吃动物的腐肉,当久卧在床的病人病入膏肓之时,常释放出一种腐败的气息,喜欢吃腐肉的乌鸦,凭着灵敏的嗅觉,便寻着腐败的气息而来。

如此说来,不是乌鸦带来了死亡,而是死亡来临时,乌鸦只是报个消息,乌鸦与凶吉无关,却被当成了不祥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