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15047400000084

第84章 农事节气择吉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本。旧时,农业生产力低下,主要是“靠天吃饭”,因此,农民主要依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农事中的节气择吉,既反映了传统农业的历史风貌,又是广大农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的生动体现。

节气是我国的太阳历,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的一大辉煌成就。我国古代人民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通过对太阳位置的规律的测量,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与物候和十二个月对应,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它与农林、牧、副、渔五业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旧时的农业生产,更要做到不“误”农时,才能五谷丰登,保证人们安居乐业。

春播下种的吉俗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在农民的观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春季,各地农村有许多传统的择吉习俗,多以迎春、劝耕、祈求一年农业丰收为主题。

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在迎春活动中,农民或牵牛或驱牛而行,象征督促春牛努力耕种,预示丰收。

“清明下种,谷雨栽秧”,“过了清明节,庄稼不能歇”。清明、谷雨,是春播下种的重要时节。围绕播种这一农事活动,各地有不少择吉习俗。如下稻种要选好时候,一般选在天大亮时进行,民间以为这时候种子容易固定,出的秧苗整齐均匀。播种任务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农承担。播种这天要吃豆芽菜、粉丝、发糕和鸡蛋等食品,这种吉俗寄寓着农民希望种子落地有根有芽、芽壮根发的愿望。有的地方挑种出门,要讲“一担出,万担进”的吉利话。有的地方播种后,在秧田四周插上柳条、桃枝,认为桃能驱邪,柳催发芽。

立夏插秧的吉俗

立夏前后,既要插秧,又要收麦,是农家大忙的季节。农谚道:“立夏小满家家忙,男女下田去插秧”,“立夏十八朝,家家把麦挑”。汉族民间广植水稻的地区,过去十分重视开秧门和关秧门。

插秧的第一天,叫“开秧门”。每年开秧门时,家家必备荤腥酒菜、纸钱、香烛,在田边祭烧,并燃放鞭炮,祈求田公、田婆消灾,保佑丰收。

开秧门这天,第一个下田插秧的人,必是插秧能手,俗称“上行手”。最后一位下田插秧的也是同行中的能手。插秧要抢时间,抢季节,有两位插秧能手一前一后追赶,大伙儿的插秧速度就更快了。插秧时节,人人在为插秧忙碌之时,也有一些祈福习俗。如在浙江,不少地方插秧时讲究讨“彩头”,义乌一带要吃笋,以示今后稻禾像笋一样快长;永康一带吃粽子和年糕,以示粒粒种,年年高;嘉兴一带吃鲞头(即鱼头),以示种田有“想头”。

过去开秧门时还有多种禁忌,当然目的也是避凶求吉,保佑丰收。如插第一行田时忌开口,认为开了口以后要伤筋,而且讲究扎秧把秧合拢忌留缺口,也谓之“秧门”,若扎秧把无秧门,则被认为不吉利。开化县农村在开始拔秧时,要先左脚下田,把两三株秧苗,以其根须擦洗手指,否则会发“秧风”,或手指屈伸不灵,或要发痒。湖州农村开秧门那天,挑第一担秧苗下大田前,必先喊一声“老田公!有请保佑。”长兴一带开秧门插的第一株秧,必先倒插,接着拔起,再顺插,俗谓这样可以避免秧痂病。

插秧结束那天,叫“关秧门”。那天如天晴,要在太阳落山前收工,如插不完,要及时请亲友帮忙。要是天黑还未完工,则被视为不吉利。这天晚上,农家通常要摆上一桌酒菜,搞劳帮忙的亲友,俗称“秧门酒”。

当然,农事中这些择吉和禁忌,有些带有浓厚的迷信气息,但也提醒人们要在这些关键的时期保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精神。生产力的提高的科技知识的普及,必将引导农民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习俗,积极而科学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延伸阅读

农谚二十四节气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