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首富隆起
1504800000020

第20章 王填:勇敢的“冬泳者” (2)

黄怒波有4个老部下,当初就是他把这些人介绍进中宣部从事司机、电工和行政等工作,当他从中宣部出来创业时,又把他们带了出来。前后20多年,使黄怒波对这些人分外信任,先后任命他们为公司总经理等重要职务,企业的日常事务都交给他们管理,他一分钱都不过问,甚至公司最好的车自己不用,都给他们用,可以说是比亲兄弟还亲。

3年前,黄怒波与另外一个房地产商合作开发一个项目。有一天,那个老总问他,老黄你什么时候又另外弄一个公司啦?黄怒波很惊讶,说我没有啊!那个老总感觉不对,说你不是这个房子的产权又落在另外一个地方了吗?黄怒波赶紧连夜清查,调查所有的材料过目,结果让他目瞪口呆:公司至少有二三千万被毫无声息地转走了。原来这四个让他没有一丝戒备之心的老部下,从几年前就已经在外面成立了一个公司,并不断地把财产悄悄地转移出去。那一刻黄怒波从头凉到了脚底,甚至让一直信奉“人性本善”的他产生了一丝恐惧:人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人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得如此贪婪、背信弃义……

原来这些人自认为是公司的创业元老,觉得公司做到这么大的规模,自己功莫大焉,所以心理很是不平衡:干吗非得你是云淡风轻、一派诗情的老板?黄怒波很气愤,觉得你们即使不平衡,也应该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谈判啊,何必这么偷偷摸摸把公司的财产都转走了?后来事情处理起来很容易,因为他们犯罪的证据确凿,所有的东西往检察院一送就得了。但最终黄怒波在他们的哭诉、哀求下还是没有那么做,因为他感到自己还是没有丧失对人性的信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黄怒波觉得这次危机也带来了一个好处: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地完成对企业的洗牌,而没有像其他的企业一样打打闹闹又上法庭又动刀子的,一夜之间就全部解决了。他后来起用了原来压在底下的一大批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所以才迎来中坤集团这三年的大发展。黄怒波也仍在写诗,不久以后自己的第二本诗集《落英集》即将出版。

遥想五六年之前,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内“三张”并驰(三联的张继升、苏宁的张近东、国美的张裕民),而张继升是当时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而如今,偏安于一隅让他错失良机,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于小弟们,甚至落得今天被收购的境地……

家电零售三巨头十年争战

2008年3月初,天气乍暖还寒。

家住北京市通州区果园附近的居民惊讶地发现,早几日还热闹非凡的苏宁电器果园店,突然偃旗息鼓、停业整修了,门口挤满了拆散的货架和闻讯而来收购废品的人;十几米以外的大中电器,却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播放着欢快的《大中电器之歌》,似乎在欢庆昔日对手的狼狈不堪;而在数百米之外某处商厦的四楼,国美电器还一直不咸不淡地经营着,与楼下家乐福超市人潮熙攘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来说,这是一个波翻浪滚的春天。就在两个月前,国美电器以36.5亿元现金收购了大中电器,比欢快的《大中电器之歌》更欢快的是其创始人张大中——他手攥数十亿人民币欢度自己神仙般的余生去了;而正忙着跑马圈地的国美电器董事长黄光裕,在2006年7月吞下永乐电器后,又于2007年12月从苏宁电器嘴边把大中电器给硬生生地强夺了过来,并且在2008年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成功“偷袭”山东三联商社,以5.4亿元取得了其10.67%的控股权,所以他根本没有精力去为果园这家生意平淡的店面动脑子下功夫;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则更没有余暇为果园这家店面的停业整修而劳心,因为在与国美争夺永乐电器、大中电器、三联商社等数役中落败,让他颜面丢尽、十分窝火。

遥想五六年之前,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内“三张”并驰(三联的张继升、苏宁的张近东、国美的张裕民),而张继升是当时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而今天,这个排序完全倒了过来——一直潜伏的黄光裕浮出水面,取代了其妹夫张裕民,在全国进行了迅猛的扩张,并在近年开动并购战车,连续吞并了哈尔滨的黑天鹅、上海的永乐电器、北京的大中电器、大同的北方电器等“地方诸侯”,大有一统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的天下之势;张近东稍逊风骚,却也南征北战,成为紧追国美电器之后的全国性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而当年的老大哥张继升,却一直偏安山东一隅,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于小弟们,甚至落得今天被收购的境地。

停步回望,不知道张继升、张近东、黄光裕三人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心态和感慨?

起家

这是一场持续十年的争霸战。

张继升原是一介书生。出生于1950年的他,在山东的农村长大,并当过5年的民办教师。卑微不坠青云志。1978年恢复高考时,他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爱读书、爱思考问题,是张继升最大的特点,这让他在3年后又迈进了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的大门。他对中国的诸多经济现象进行了苦苦思索和深入研究,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大有“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迈。当张继升和笔者聊起这段历史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当时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即使今天来看也并不过时。”

英才苦被明主弃。张继升自认为非常有见地的这些文章,却在当时或为人不屑一顾、或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这让怀揣报国之志的张继升徒增郁闷之气。张继升觉得,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1985年,35岁的穷教师张继升纵身下海,创建了三联(取工、农、科研三方联合体之意)集团。“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他决定亲手实现自己的书生报国之志。

2年后,18岁的早熟少年黄光裕,跟着大哥黄俊钦闯荡到了北京,在珠市口附近包下一间叫国美的小服装店。因为两人对服装生意一窍不通,于是决定继续倒腾他们的电器生意。穷小子黄光裕,没有书生张继升那么多的理论和架子,常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调查市场行情,有时还推着三轮车将货物扛回来。

3年后的1990年,当黄光裕兄弟正在绞尽脑汁如何摆脱电器零售中间商时,当张继升正在为年销售额突破一亿元奋斗时,刚丢掉铁饭碗的张近东和他的哥哥张桂平在南京宁海路上新开张了一间仅200平方米的空调专营店。27岁的张近东鸿运砸头,开店第一年竟然就做了6000万元的生意。

到了1992年,张继升开始吹响三联集团第二次创业的号角,大张旗鼓地进军房地产行业,并于当年9月和山东即墨市签署了合作开发田横岛及周围岛屿的协议。巧合的是,张家大哥和黄家大哥都先后“移情别恋”房地产,把红红火火的家电生意一股脑甩给了自家的小弟们。

就在这一年,黄光裕把北京所有的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从而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连锁雏形。

争雄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早中期,三联、苏宁、国美迅速壮大起来,但它们分别局限于山东省、南京市、北京市等地。他们当时甘心困守一城的的主要原因,第一个是因为根本没有那个实力和精力,第二个是因为他们自己对整个产业的趋势没有清晰的把握。

有意思的是,张继升、张近东、黄光裕三人都曾“误入歧途”——张继升除了进行田横岛的开发以外,还开发了阳光舜城、凤凰城、彩石花苑等楼盘,并早在1996年就率先进入了互联网,创建了百灵信息网;张近东在家电零售以外,也一直在染指房地产,据媒体报道,截至2007年初,他累计土地储备可开发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比起大哥张桂平毫不逊色,只是低调得多;黄光裕更是不甘寂寞,于1996年左右一度把国美电器甩给其二妹夫张志铭全权打理,自己则效法大哥黄俊钦,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房地产和投资业务。

并购专家冀书鹏对笔者揭露此种巧合的根本原因所在:“他们的家电连锁零售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没有多少利润可言,但却可以产生大量沉淀资金。面对手里大量的现金和眼前伸手可及的房地产暴利,他们没理由不心动!”

但渐渐地,精明的黄光裕和张近东在一片迷雾中窥见了行业的光明前景,于是毅然迷途知返,回归到家电连锁零售的主业上来。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国美和苏宁几乎同时开始迈向全国的征伐之途。1999年7月,国美在天津开设两家连锁店,12月又抢滩上海,给当地的家电零售商们造成了巨大的恐慌;2000年,苏宁实施二次创业战略,开始推进全国电器连锁经营。

就在黄光裕和张近东衔枚疾行时,张继升因为2000年收购了郑百文率先实现了借壳上市,从而名声大振、意气风发。据张继升本人介绍,经过15年的时间,三联集团已经成为员工3万人、净资产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涉足房地产、商贸、电子信息、旅游、投资银行、传媒等多个产业领域。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此时三联已经是祸根深种——田横岛等房地产旅游项目成为日后吞噬集团现金的无底洞;而郑百文的重组,让张继升数年时间内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笔者查阅《2000年中国连锁业百强企业排名》,发现三联商社名列第4,年销售额达到53亿多元,北京国美电器排名第8,年销售额达到23亿多元。不知何故,苏宁电器榜上无名,但据媒体资料报道,当年它的年销售额达到了40多亿。但自恃“中国家电第一店”的张继升,却常常把这样一句“名言”挂在嘴边:“山东的经济总量足以养活三联这条鱼了。”他甚至断言家电零售业是一个没落的行业,对此意兴阑珊。

到2004年,三者在榜单上的顺序颠倒过来——北京国美电器跃升至第2位,年销售额238亿多元,店铺数为227个;苏宁电器排名第4,年销售额221亿多元,店铺数为193个;三联商社则跌至第10位,年销售额132亿多元,店铺数虽然有254个,但很多是面积很小的加盟店。

数年的交锋,国美、苏宁形成了犬牙交错、互不相让的胶着状态,而北京的大中电器、上海的永乐电器、济南的三联商社等地方诸侯则称霸一方,坚决阻击着外敌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