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首富隆起
1504800000033

第33章 首富们的烦心事 (1)

家族企业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家族管理却不利于一个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家族企业本身来说,只要吸收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仍然可以取得成功……

中国家族企业管理难题

家族企业正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话题。1987年,美国管理学家兰德尔?卡洛克在他的名著《怎样保持家族企业健康发展》一书中,开场白便直言:“保持家族企业的活力也许是世界上最艰巨的管理任务。”

家族企业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它只是根据家族成员占有企业财富的多少而界定的一种企业存在形式。有专家指出,一般符合如下一项或几项定义即可归纳为家族企业:企业50%以上的普通可投票股权由一个具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家族成员拥有;企业总经理、董事长或董事会主席认为企业是家族企业;企业管理团队中51%以上的职位由拥有企业股权的家族占据,并且企业的股权由两代或两代以上的家族成员掌握。

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在世界各国企业中的规模、贡献及经营水平毫不逊色。成功的家族企业全世界比比皆是。例如《幸福》杂志所列的500家大型企业中,有175家为家族企业;在美国公开上市的最大型企业中,有42%的企业仍为家族企业所控制;欧洲也是家族企业盛行的地区,43%的欧洲企业是家族关联。目前,家族企业在世界各地经济活动中仍然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发达国家或地区总产值中家族企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这些足以表明,家族企业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家族管理却不利于一个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家族企业本身来说,只要吸收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仍然可以取得成功。仅仅把家族企业看作落伍、保守的作坊式企业,不免有些失之偏颇。香港巨商李嘉诚资本的核心仍然是家族控股,李氏家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为家族制的管理,恰恰相反,正是他们跳出家族框框的现代公司制,才使李氏家族能够不断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并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因此,家族企业与现代化企业管理并不矛盾。

根据参与企业管理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家族企业大致有三种类型:兄弟档(或兄妹档)、夫妻档、父子档。当然,有的家族企业比较复杂,可能兼有以上两种或者三种关系。

“兄弟档”家族企业

在兄弟档(或兄妹档)类型的家族企业中,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方相对强势,在公司决策层面有绝对的权威,而另外一方相对弱势,更多的是起辅佐的作用。比如盛大公司的陈天桥与陈大年兄弟,均瑶集团的王均瑶、王均金、王均豪兄弟;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双方或几方都处于均势的地位。比如远大集团的张剑与张跃、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刘永行、刘永美、刘永言四兄弟。

在盛大公司,陈天桥拥有绝对的权威,一直独占风头儿,而搞技术出身的弟弟陈大年,安心躲在公司里负责研发的事情,虽然在公司壮大的过程中做出不错的成绩,却显得默默无闻。在均瑶集团,生前的王均瑶一直担任第一号“男主角”,负责发展战略和投资,王均金负责航空和乳业,王均豪负责置业。在国美,黄光裕更是一言九鼎的“帝王”,其他两个妹妹和妹夫只能处于辅佐的地位。这种情况之下的家族企业主次分明,不容易发生内部动荡。

如果一方不甘心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那么家族企业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据传,陈大年与哥哥之间后来也发生一些不愉快,而这些不愉快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他娶了一个精明的上海老婆之后。这位陈大年夫人认为,自己的老公贡献出那么多,却享受不到相应的权力和利益,于是开始提出各种要求,甚至不惜通过律师准备对簿公堂。

如果家族企业的双方或几方都处于均势的地位,那么往往会上演一山难容两虎的好戏。14年前,张剑与张跃开始一起创业,很快使远大空调在市场上声名鹊起。但此时,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的多是张剑,而张跃则是以助理的身份隐身幕后,外面也习惯于称呼他们为“张剑兄弟”。在2001年福布斯中国富翁排名榜上,张剑、张跃兄弟名字还并列在一起,但到了2002年,却只有哥哥张跃的大名,弟弟张剑的名字却不知道去了哪里。两人的分家源自于对以后事业的定位——张跃紧紧抓住直燃机空调这个行当,声称要做一辈子,决不改行,并且发誓不让公司上市;但张剑则极力主张远大的多元化,认为直燃机空调未来市场潜在很大危机,于是把精力放在了远铃整体浴室这个比较超前的项目上。

黄家兄弟的聚合,也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热点。想当年,黄俊钦出门闯荡天下,黄光裕紧跟不舍;后来,黄光裕来北京试水,黄俊钦不放心,马上也跟了过来。当时的兄弟情义,让天涯仿若咫尺。而如今,黄俊钦位于新恒基大厦的办公室,与黄光裕位于鹏润大厦的办公室,直线距离不超过300米,但兄弟俩却关系平淡、绝少往来,仿若咫尺天涯。据鹏润内部人士讲:“只有在事涉利益的时候,双方才会坐到一起谈一谈。”是什么原因,令兄弟俩的关系从天涯咫尺变成咫尺天涯呢?一种说法是一山难容二虎。在1993年以前,国美电器由兄弟俩合作经营,黄俊钦主要负责全面的管理,黄光裕则侧重市场业务方面。黄光裕常常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调查市场行情,有时还推着三轮车将货物扛回来。但不甘居人后的黄光裕,不可能永远“屈居”人下,他更加向往那种一言九鼎的感觉。黄氏兄弟今日的关系冷淡,恐怕避免不了当年点点滴滴矛盾的累积。这时,分家自然是难以避免之事。

有人说兄弟公司无法解决所有权的继承问题,也有人指出这是家族企业发展的宿命,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的开始。其实兄弟分家并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志不同道不合却非要捆绑在一起互相煎熬,那么产生的内耗会大大影响家族企业的发展。像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刘永行、刘永美、刘永言四兄弟,分家后各奔前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当年及早分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创造了商业成功的神话——这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养育的两个儿子,竟然都先后成为中国大陆的首富。

因为兄弟分家导致双赢局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印度的米塔尔家族。拉尔?米塔尔从1952年开始在印度加尔各答收购了一家经营惨淡的钢铁厂,改名Ispat钢铁厂,这里成为米塔尔家族钢铁帝国的第一起点。拉尔?米塔尔有三个儿子:拉克什米?米塔尔、普拉默德?米塔尔与维诺德?米塔尔。拉克什米?米塔尔从25岁开始就去海外独立发展,后来开动并购战车,在全球收购了一系列的钢铁公司,其中包括曾占据着全球钢铁行业头把交椅的阿塞洛钢铁公司。米塔尔用了30年的时间,把一家印度钢铁小作坊变成了总部在伦敦、注册地在荷兰,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及荷兰阿姆斯特丹泛欧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全球第一大钢铁公司。

而两位弟弟一直留在本国发展,并于1990年代分家。他们控制下的钢铁公司,2005年年收入达到15亿美元左右,成为印度最大的钢铁公司之一。根据今年最新的财务报告,拉尔?米塔尔名下的米塔尔-阿塞洛钢铁集团2006年销售额高达885亿美元,利润也高达118亿美元。拉尔?米塔尔以32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名列福布斯全球富翁排行榜第五位。如果再加上米塔尔两位弟弟在印度的产业,米塔尔家族2006年的总销售收入将高达900亿美元,不仅成为印度最富有的家族,在全球舞台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大家族,令整个印度都引以为豪。

树大要分杈,这是自然规律。在家族企业中,不合则分,也许可以避免同根相煎的悲剧。

“夫妻档”家族企业

在绝大多数家族企业中,创业者的另一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夫妻档”家族企业,一般是以男方为主,女方充当着贤内助的作用。比如黄光裕与其夫人杜鹃。杜鹃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在中国银行任放款专员。1993年,黄光裕因为工作关系与杜鹃相识。那一年,黄光裕刚和大哥黄俊钦分家,正处在事业的关键转折点上。既漂亮能干、又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工作单位的杜娟,无疑让年轻的黄光裕为之心动;而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黄光裕,却有着聪明的头脑和奋勇的进取心,这也让杜娟不得不为之侧目。1996年,黄光裕与杜娟终于“土洋结合”。1999年,杜娟从中国银行辞职,投身于正飞速发展的国美。她长期担任上市公司国美电器的执行董事,为黄光裕打理在香港的业务,同时还是鹏润投资的副总裁,主要负责集团海外业务和购并。2007年3月20日,鹏润投资集团和私募基金公司贝尔斯登商业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成立上限为5亿美元的联合投资基金,共同投资中国零售企业。而此次重大战役中的直接操盘手,就是黄光裕的夫人杜鹃。在备忘录签署现场,黄光裕身边的杜鹃显得颇为耀眼——她持一口流利的英语,思路敏捷地与美方伙伴交流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