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首富隆起
1504800000039

第39章 收购TVB的五个推想 (1)

五十而知天命!杨国强为什么还有如此不自量力与异想天开之举?

推想之一:碧桂园一直是TVB的重要广告客户,近年来投入的广告费已经过亿。作为“反外包”的坚决捍卫者、全价值链利润的吞噬者,一点残渣也不愿多留的杨国强,自然希望通过收购TVB来延展自己的价值链条。

推想之二:杨国强此次收购,涉及到名震香江的TVB及名满天下的邵逸夫,深深触动了公众的兴奋点和媒体的追踪欲望,成功当然最好,即使最后功亏一篑,也是对提升碧桂园在海内外企业知名度的一次绝佳机会。杨国强的狡黠,让他省却了巨额的广告费用。

推想之三:具有美好前景和高速成长性的传媒业,让杨国强觊觎不已。据普华永道在一份《环球娱乐及媒体展望:2008—2012》的报告中预测:到2012年,娱乐及媒体的全球消费额将达到22000亿美元。而未来五年,亚太区仍是娱乐及媒体业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上市中文传媒集团,因为后继无人,已届百岁高龄的邵逸夫才会痛割所爱,近年来一直沉浸香港市场的杨国强,绝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天赐的良机。

推想之四:杨国强此举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据悉,邵氏在香港清水湾有一块上百公顷的土地,大福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分别给出了55亿港元和60亿港元的估值。而该地块周围已发展成熟,若能改变用途开发高档住宅物业,回报将很可观。杨国强很可能收购邵氏公司后,与李兆基等当地房地产业大佬共同开发清水湾土地,而把TVB分拆后高价售与接踵而至的眼热者。

推想之五:杨国强的超常之举,更可能是源自于遽然而至的巨大危机感。2007年11月,南方某报一篇关于碧桂园涉嫌“零地价拿地”的重磅报道,让笼罩在首富荣光中的杨国强顿时陷入危险的旋涡之中。更让杨寝食不安的是接踵而至的政府对房地产业的系列调控政策。2008年1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重点打击以土地闲置为特征或分批开发等方式变相囤积土地的行为;此后,央行连续五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而在政策调控压力之下,国内银行也开始普遍慎贷,房地产业从“土地为王”转为“现金为王”。在未来房地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一些小型房地产企业将通过转让、并购等方式退出房地产行业;大一些的房地产商则很可能通过增加经营领域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肩负“土豪”恶名,杨国强在恐惧过后做出了激烈反应:远赴香港收购TVB。

危机公关五绝招

2007年的11月,南方某知名报纸连续抛出了题为《两份秘密协议引发悬疑 碧桂园被指零地价拿地》和《碧桂园拿地再调查》的头版头条文章,把这位中国最大的“地主”顿时推上了火山口。

其实在此之前的10月底,国土部已经开始着手调查碧桂园在重庆长寿区的项目。此后短短的一个月内,碧桂园在湖南张家界、内蒙古乌兰浩特等地零价拿地的情况先后被曝光。投资者的信心也遭受重创,11月初碧桂园计划发行15亿美元的债券计划因此被无限期搁置。杨国强四处圈地的行为与国家现有土地法律法规的冲突开始凸现。

面对突然爆发的“地价门”,杨国强的第一反应是沮丧。他曾经向身边的人报怨道:自己一直认真做事,为什么会招来这么多人的不理解?最后在反复劝解下,杨国强才慢慢释然,开始强打精神进行危机公关。

第一招是未雨绸缪。饱受声名之累的这位中国大陆首富,对所有的负面新闻保持着足够的警惕,他为此专门成立了媒体监测部门,随时将任何负面报道报告给所有执行高管,即使深夜也不例外;另外,这位地产大亨还在北京和广州分别雇佣了两个超级律师团,帮助他规避那些可能存在风险和黑幕的交易。

第二招是果断阻击。负面新闻一出来,涉及的相关当地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否认零地价拿地的事实,而杨国强则在南方几家主要平面媒体上发表题为《碧桂园是阳光企业》的新闻通稿,对企业形象进行竭力维护。另传,这位首富亲自率领大批人马赶到北京进行紧急“灭火”,约见各大平面和网络媒体的负责人,并许诺以相应的广告投放,换取正面文章的相继出笼,而让负面新闻在几个主要的网站上消失无踪。

第三招是淡然处之。在高调回应的同时,杨国强极力淡化那些“挑衅”自己媒体的敌意。对报道中提到的拿地秘密协议,杨国强选择闭口不提,同时也没有对造成巨大伤害的“敌对媒体”进行剑拔弩张的指责和回击,这与在顺德“落难”的另一位企业家顾雏军面对媒体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性格强硬的顾雏军在面对媒体的责问时毛发戟指,从而进一步激发矛盾、暴露放大自己的毛病,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

第四招是声东击西。在2007年12月举行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杨国强宣布:将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捐资2500万元,以超亿元免费培训1万名(累计5万名)的退役士兵,承诺学员毕业后可由碧桂园集团安排就业。而在之前的11月,杨国强已捐资2500万给安徽省用于实施退役士兵培训计划。杨国强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公益慈善行为,来改善企业受损的形象,从而扭转局势。

第五招是围魏救赵。在杨国强眼里,TVB是他围攻强取的“魏”,而处于舆论和政策调控双重压力之下的碧桂园却是他急待解救的“赵”。此招具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可转移媒体的视线,又可利用多元化扩张减少自己企业的经营风险。

恐惧感一直深潜心底

对于这位出身贫寒的首富而言,此次表现的危机感和激烈反应并非遽然降临,其实生存的恐惧感一直深潜于他心底深处。曾经一无所有的杨国强,一直不忍心看别人一无所有,更害怕自己再度陷入一无所有的困境。他因此对危机保持了足够的敏感度,并一直在不安中负重前行。

因为家境赤贫,杨国强在17岁之前都没穿过鞋。而具讽刺意味的是,现为全国最大的“地主”的杨国强,年轻时却难有立锥之地,甚至因为没有好一点的居身之所差点没有讨到老婆。

在做泥水匠的那段艰苦日子,杨国强也遭受了人生中最早的一次恶运:大女儿持续发烧,但囊中羞涩的他根本无钱医治,以至于烧坏了头脑,影响了女儿的智力。自幼贫寒,加之无钱治病的刺激,恐怕成为他对挣钱最直接、最原始的巨大动力。

而长达十几年“唯利是图”的经商生涯,杨国强一直罕见地低调做人。当2007年4月20日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当时拥有数百亿身价却默默无闻的他却和世人开了一个“惊天玩笑”——把自己所有财产转移到年仅25岁的二女儿杨惠妍名下。曾经最贫穷的父亲,却能拥有全世界最富有、最年轻的女儿。杨国强希望凭借此种极端的戏剧性的方式,彻底击溃心底深处因为贫穷留下的恐惧和阴影。

但随着财富轰然而来的名声甚至非议,却又让杨国强难以适从。登上首富宝座后,杨国强不堪“为富不仁”的指责,于是在2007年5月15日这一天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当天,广东省几家主要的媒体,都在很重要的位置同时转载了某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中国首富保守十年的秘密》。文章称:新一任中国内地首富、碧桂园老板杨国强“十年斥资数亿低调做慈善”,“在首富光环背后隐藏着一个低调富豪的十年慈善秘密”。据媒体统计,杨国强及其公司此前为慈善事业所做捐款多达5亿多元,大多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杨国强后来十分得意地宣称:“现在有人骂我为富不仁,我才站出来。我想让大家知道,这个树林不是所有(鸟)都是乌鸦。”

在2007年的“零地价”风波中,杨国强又照搬了上一次驾驭媒体舆论导向的成功经验,并因此对媒体呼风唤雨的巨大威力产生了浓烈兴趣。这也成为他今天收购TVB的重要诱因之一。

王石和万科无疑是极有价值的,因为中国出一个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不容易,所以我们更应该以最苛求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过错。过分宽容只会使裂缝加速扩张,最后像雷峰塔一样坍塌一地……

王石的形象问题

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当中,王石近乎一个完美的典范。

在他的领导下,万科公司连续十几年保持高速增长;更难得的是,他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腾挪自如并相得益彰。在各种极限运动中尽情挥洒自己个性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正面影响。

而不久前,因为“捐款门”和“股票门”事件,让王石完美的形象产生了裂缝。

形象塑造

回顾这么多年来,王石对自己个人和公司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王石是一个敢冒险、勇于追求生活品质的人。1998年,王石因为疾病之扰,制定了自己的登山计划,此后一发不可收,王石用文化的双脚走中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王石曾公开表示,他的极限运动梦想是完成“7+2”,就是在登完七大洲的最高峰后,再滑雪奔赴两极,并且成为中国滑翔伞最高纪录的保持者等之后,下一步的目标是驾驶帆船进行环球航行……

在进行极限运动的同时,反过来却对他自己的事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当他冒着生命危险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当他乘着热气球为摩托罗拉A6288手机大做广告时,当他在中国移动全球通的广告中用坚定的口气对你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的时候,你无法不对他产生一种佩服的心情。王石用自己的冒险精神,开创了一种逐渐广为金领和白领阶层推崇的健康而富有品位的生活方式,无形中丰富了万科的品牌内涵并将万科品牌推向了新的高度。而这些人无疑是万科房地产项目的最直接和最忠实的售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