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首富隆起
1504800000055

第55章 中国商业史上的悲情人物 (1)

财富观察

一部企业史就是一部失败的历史。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略加梳理,便会列出一份长长的“失败者”的名单——步鑫生、禹作敏、储时健、牟其中、仰融、唐万新、孙大午、戴国芳、郑俊怀、赵新先、顾雏军、黄宏生、龚家龙……

失望与希望、悲观与乐观、跌倒与爬起、毁灭与重生,一直是人类社会永远吼叫不休的命运主题曲。

历史不应该仅仅有成功者的欢呼声,更应该有失败者的喟然长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企业史就是一部失败的历史。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略加梳理,便会列出一份长长的“失败者”的名单——步鑫生、禹作敏、储时健、牟其中、仰融、唐万新、孙大午、戴国芳、郑俊怀、赵新先、顾雏军、黄宏生、龚家龙……

此中,有些人也许会永远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有些人却一直有着截然不同的争议和评语;有些人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约,但在10年、20年或30年后,又有了新的解读方式。

总结他们的失败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碰撞了政治的禁忌;触犯了法律的底线;违背了市场规律。当然,还有些人的失败是混杂了以上诸多因素。

商业与政治难以完全分割,关键是保持合适的距离。太近了,可以得到“红顶商人”的巨大便利,但最终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太远了,则太阳永远照不进现实,你会成为荒漠中无人理睬、自生自灭的野草。

法律是对人们行为的有效约束,但每部法律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比如说,当年的投机倒把罪,现在早已经不见踪影了。而当年,很多企业家对当时法律底线的试探和触犯,却在无意中拓展了法律的边限和商业的空间。

而对市场规律的挑战,则是一场成王败寇的游戏——挑战成功了,会被赞誉为颠覆性的市场创新;挑战失败了,又会被鄙视为违背常规的盲动。

一位财经作家说得比较客观:“他们的失败,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并不可耻的事情,因为这些失败往往伴随着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股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颠覆着陈旧的秩序,掀起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改革开放先驱者

代表人物:陈春先、袁庚、年广久、步鑫生、马胜利、张兴让等

1980年金秋十月,北京科协干部赵绮秋的办公室闯进了一位“异人”——他身材不高、头颅巨大,右脚穿白色袜子、左脚穿黑色袜子,手拎黑色人造革手提包,向赵绮秋大谈美国技术扩散区、128号公路、硅谷科技公司的情况,并提出要在中关村搞移植硅谷经验开公司。让赵绮秋惊讶的是,这位47岁的“土老帽”,竟是一位和陈景润齐名的核聚变科学家,他叫陈春先。

当年10月23日,凭着从北京科协借来的200元,陈春先在两间木板房里创办了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是中国第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

此后几年,陈春先一直被人指责“搞歪门邪道,不务正业”,直到1983年1月一位新华社记者的内参文章,才让陈春先得以正名。其后,在陈春先效应的鼓舞下,科海、京海、四通、信通、联想、方正等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中关村一条街开始形成。

但陈春先却成了“先烈”。他陆续推出的很多想法和创见,都在几年后被后来人实现,却在当时因为思想太超前或操作不到位而流产,所创办的华夏硅谷公司、中国民营网等也相继烟消云散。

2004年5月16日,四通集团庆祝成立20周年,70岁的陈春先拄着拐杖来了。望着段永基、柳传志等众多后起之秀,陈春先自嘲道:“人老了不中用了,看看在座的各位老板,我是最不行的。”

改革开放的典型人物,除了有“中关村第一人”之称的陈春先之外,还有“经济特区马前卒”袁庚、“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久、“改革旋风”步鑫生、“承包第一人”马胜利、“联营先锋”张兴让等。在曾经的喧嚣过后,他们都作为标本被夹进了厚厚的岁月书卷中,逐渐沉寂并被淡忘。

袁庚晚年一直居住在蛇口海滨公寓内,从窗口便可以眺望自己一手开创的这个第一个经济特区,而他手边常常放着的是和那些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相册,但偶尔翻起,却仿若隔世,因为曾经的喧哗已经离他越来越远。

被邓小平几次点名的“傻子瓜子大王”年广久,早已经把品牌卖给了自己的大儿子和次子,他每天在看电视、打麻将、调教幼子中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光,偶有记者来访,便慷慨激昂、唾沫横飞,热闹中透着“白头宫女说玄宗”的落寞。

1988年“步鑫生神话”破灭,他被免去海盐衬衫总厂厂长一职,从一个改革典型变成了反思的教材。此后,他四处漂泊,曾经一度重病缠身、生活难以为继。

马胜利于1995年被上级“勒令”退休,此后开过包子铺和造纸厂,均无大作为。2003年,“首届中国优秀企业家”的幸存者相聚杭州西湖,当会议屏幕上出现马胜利在全国各地奔波的身影时,坐在台下的他不禁老泪纵横……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无论他们个人如何沉浮,但他们率先涉足和开创的领域,却是日新月异、大开生面。

国企领导人悲歌

代表人物:褚时健、李经纬、倪润峰、潘宁、郑俊怀、赵新先等

这是中国企业史上最悲情的一张照片:2002年1月15日,情人节刚过,三水市政府突然“发难”,无情地把创业者李经纬甩在了一边,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年仅28岁的张海。年过六旬的李经纬用了整整30年时间,把一个生产米酒的小作坊打造成了中国饮料第一品牌——健力宝,而此时,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亲生儿子”被拍卖,自己却像一个无关的人一样默默地坐在会议室的一角。一阵悲怆涌上心头,李经纬不禁仰头冲天、泪水盈眶。

无语问苍天的不仅仅是李经纬!这几乎成为某些中国国企领导人的“标准照”——你把这张照片的头像换上褚时健、倪润峰、潘宁、郑俊怀、赵新先等人,其辛酸与悲怆的意味简直如出一辙。

他们有着一样披荆斩棘、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1979年,褚时健走马上任云南玉溪卷烟厂厂长,经过短短十几年便把一个破落的地方小厂改造成年上缴利税上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1983年,郑俊怀出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厂长(伊利的前身),20年后伊利已经变成年销售收入60多亿的中国乳业龙头老大;1984年,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潘宁凭借手锤、万能表等简单工具,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到1997年科龙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利润6.6亿元;1985年,赵新先在深圳笔架山下的荒地上创办了南方制药厂,6年后三九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6.39亿元,利税近亿元,资产达200亿元;1985年,倪润峰出任国营长虹机器厂厂长,在10几年时间内把长虹从年销售额几千万的工厂带到了年销售额数百亿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