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1岁婴幼儿全脑开发
15048900000051

第51章 怎样开发宝宝右脑智能

训练拇指和食指对捏能力

大多数宝宝在这个月已经具有抓握能力和拉拽能力了,有的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会用拇指和食指对捏小物品了,一般情况下,等父母发现时宝宝的动作已经相当成熟了。可能有一天母亲看到宝宝将掉在小碗旁边的面条或菜块用指头捏起来放进嘴里,会觉得很惊讶。

拇指和食指的对捏能力是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主要一项,也是宝宝拿起细小物品的主要方式,这一动作反应区在宝宝的大脑皮层中,该动作的发展可促进大脑该区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又可促进该动作的发育,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自从宝宝能够熟练地拿起物品时开始,他就企图拿起他所看得见的所有东西,包括很小的东西,但由于手眼协调能力和视觉能力的限制,宝宝往往不能如愿以偿。

现在随着各项能力的成熟,他会捡起越来越小的东西,吃饭时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和菜,他会用手捏起来,笨拙地往嘴里塞;他看到远处一条彩色带子,会赶紧爬过去捏起来……

宝宝手指对捏能力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刚开始看到任何东西宝宝都会满手去抓,但慢慢宝宝会发现,有许多小东西满手抓很不容易,于是他会想方设法将东西拿起来。偶尔一次他用指头将一个小东西捏起来后,宝宝会发现只用两个指头就可将东西捡起来。宝宝先是一只手学会捏了之后,另一只手才能学会。而不是两只手同时学会的。

如果本月中宝宝的两只手都能准确地捏起小物体,就说明宝宝这方面的能力已发育得很好了,没有必要再训练了;如果宝宝只是一只手能捏起来,或只是偶尔才能捏起来,或根本还不会捏,那就需要给宝宝提供机会了。如在宝宝周围放一个小盒子,外面放一些粗毛线头、小布片、豆子、扣子等小东西,母亲先示范,将它们一件件捏着放进盒子里,然后指导宝宝也捏着放进去。母亲要时刻看着宝宝,别让他将小东西放进嘴里。

当然上述训练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个月的宝宝还不会听话,而且见东西就往嘴里塞,如果老是重复训练可能会引起宝宝的不满,因此也可换种方式,将游戏地点改在饭桌上,将食物(面条、菜叶、米粒、小块水果、泥状食物颗粒等等)做玩具,切成小块放在桌子上,让宝宝捏着往嘴里送,并及时鼓励宝宝,宝宝一定会玩得开心、吃得开心。

训练宝宝的站立和平衡能力

宝宝天生有站立的本领,刚一出生的宝宝,扶着他站在床板上,他会向前迈出去。宝宝也很喜欢站立这一姿势,自从宝宝第一次被母亲扶着站立开始,他就喜欢上了站立,并把站立当做最高的目标。每当借助外力站立时,宝宝都会感到自豪。

母亲大都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就是当宝宝还只有三四个月,甚至一两个月大的时候,将他扶着站起来,他会边蹬腿边做蹲势,感觉要跳起来的样子,小屁股一上一下地抖着,口里面还兴奋地咿咿呀呀呀地叫着。

当宝宝能用双手和膝盖交替爬行的时候,宝宝就一直企图站立起来,但由于能力有限,他只能用脚尖蹬着地板或垫子,推动身体前行,也只能努力用双手支撑起上半身,努力抬起头。这时候如果将宝宝扶着站起来,宝宝已经能用腿支撑身体的大部分重量,而且发育较早的宝宝有可能会扶着东西自己站立几秒钟了。

其实与走路相比,宝宝站立更困难,这就好比滑旱冰,刚穿上鞋子怎么也站不起来,一站起来就劈叉、打滑,可当能站立稳当了,就自然会学着滑动了。

许多父母都喜欢帮助自己的宝宝,喜欢扶着宝宝站立、走动,其实宝宝自己知道那不是真正的站立和走动。其实真正的走并不是双腿和双脚的动作,而是身体达到一种平衡的结果。而当父母扶着宝宝站立的时候,宝宝的平衡是靠外力来维持的,并不是宝宝自己取得平衡;而当宝宝自己扶着墙壁或台阶站立时,他身体有了部分的平衡力,但一部分还是来自外界,但与父母的主动扶着相比进步了许多;而当宝宝自己独自站立时,平衡来自自身,这是一种质的飞跃。每一次的独立站立都是一次突破。就比如滑旱冰,如果老是有人在旁边护着你,搀扶着你,虽然你不会摔倒,但一旦没有人扶着,仍然不会滑动,也站立不稳,但你努力扶着栏杆自己滑动几次,马上就会有不同的感觉,摸索到了保持身体平衡的方式。

对于还处于腹部爬行的宝宝来说,的确是需要父母扶一把的,但如果宝宝已经会用双手和膝盖交替着爬行了,就应该给宝宝提供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让宝宝借助固定的物体自己练习站立。

即便宝宝跌倒了也不要马上去扶他,而是让他自己找到重新站立起来的方法。每一次跌倒后的爬起,对于宝宝来说都是一次很重要的进步。

音乐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近年来,音乐和宝宝智力发育之间的关系受到了重视,许多媒体都对此做了相关的报道。那么究竟如何正确而充分地利用音乐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呢?

其实许多母亲在宝宝还未出生时就对宝宝进行音乐熏陶了,因为宝宝在胎儿期就已经能感知到外界的声音了,尤其是调子优美的音乐和父母亲切的呼唤。

等宝宝一出生,就可给他放一些胎教时听过的音乐,尤其是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

也许父母们会认为,古典音乐意蕴太深刻,宝宝无法理解,其实这种想法是以成人为标准的,对于婴儿来说,他没有受到流行音乐的干扰,他对音乐的理解处于最单纯的阶段,而古典音乐更符合这个特性,因此,更容易让宝宝领悟。

1 给宝宝选择音乐要慎重

并不是所有音乐都能启迪宝宝的智慧。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音乐教育家王教授说:“给孩子听音乐,音乐的音响质量要纯净、清晰,不要有杂音。”

2 宝宝听音乐分场景

在宝宝入睡时给他播放舒缓的催眠音乐;在宝宝洗澡时给他播放调子活泼的音乐,提高欢乐气氛;在宝宝做安静游戏的时候,要给他放一些柔和的音乐,而且要根据音乐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等用游戏动作来表现。《月光奏鸣曲》、《欢乐颂》、《土耳其进行曲》就很适合宝宝听。

3 多选择西方古典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民乐更适合激发宝宝脑α波,开发潜能。因为中国民乐音域较窄而且强调五声音阶,和声不如西乐丰富。贝多芬、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等名家的经典音乐是很好的选择。

4 不要用MP3

MP3格式歌曲是经过加工的,仅保留了敏感的频段,将成人听不到的频段进行了删减。但新生宝宝听力很敏锐,能听到成年人听不到的声音波段,因此MP3不能全面刺激宝宝的听力发育。最好给宝宝选择一些近似无损、高品质的CD音质。

5 音乐种类要多样化

尽量让宝宝欣赏多种性质的音乐,如调子抒情优美的、快乐活泼的、热烈欢快的、雄壮有力的乐曲;选择钢琴曲、小提琴、吉他、萨克斯等各种乐器演奏的曲子等。

宝宝的同情心和嫉妒心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看似什么也不知道、摆动着四肢、流着口水躺在婴儿床里的宝宝,他在瞅着大人的时候,头脑里正在思索着大人想象不到的秘密。据专家说,4个月大的宝宝就已具备相当复杂的推理能力了,他们可洞悉父母脸上微小的表情变化,并具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如同情心和嫉妒心。

1 宝宝有同情心

研究表明,同情心是宝宝最早表露的情感之一,这可能同宝宝的大脑有密切的关系。将一个宝宝放到另一个哭闹的宝宝身旁,很可能两个宝宝都号啕大哭起来。

对此,意大利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为宝宝播放其他宝宝啼哭录音,结果诱发宝宝一阵痛哭流涕。但是,一旦播放宝宝自己哭泣的录音,这些婴儿却很少哭泣。这表明宝宝在同情他的同伴。

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具备一种最基本的移情心理,随着长大,这种情感的强度会逐渐减弱。6个月以后的宝宝不再用哭泣来回应同伴的哭泣,取而代之的是扮个怪相;到了第13~15个月,宝宝往往会尝试安慰哭泣的伙伴。

2 宝宝有嫉妒心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半岁的宝宝就已经开始具有嫉妒心了。研究者做了一个试验:将半岁的玛丽亚放在一张高背椅上,试验者递给玛丽亚的母亲一本儿童图书,叮嘱她不要理睬高背椅上的玛亚,而是和试验者一起谈论这本书。于是,两人闲聊了起来,玛丽亚面无表情,环视着房间四周,显得有一点无聊。

接着试验人员抱来一个和玛丽亚大小相近的洋娃娃,塞到玛丽亚母亲的怀里,让玛丽亚母亲做出亲热洋娃娃的样子和表情,并继续不理睬玛丽亚。这时玛丽亚开始做出一系列反应:她先露出笑容,冲着母亲甜蜜地微笑,当母亲没有任何表示时,她开始蹬腿,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这一招不凑效时,她面红耳赤地哭闹起来。研究到此结束。该研究者对这个试验重复了多次,换了许多婴儿,每次的测试结果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宝宝几乎个个都具有嫉妒心。

3 大人该如何做呢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选了两组8个月的婴儿,试验者让一组婴儿的母亲这样做:只要婴儿发出咕咕声或牙牙自语就立刻做出回应,并要面带笑容地注视着宝宝,爱抚轻拍宝宝。另一组婴儿的母亲这样做:对宝宝微笑,却是随心所欲的,与婴儿发出的声响毫无关系。结果,那些得到母亲及时反馈的宝宝不仅频繁地说话,而且语言进步的速度也超过后者。

这个研究告诉父母们,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宝宝,为宝宝的感情提供发展机会。

多站在宝宝的身心角度想一想

虽然宝宝的各项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宝宝对父母的需要并没有减少,相反,宝宝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与指导。宝宝这时候不仅需要父母扮演自己的玩伴,而且还需要父母做自己的“保镖”。

现在有许多父母都很忙碌,宝宝能自由移动了之后,难照顾,父母索性将宝宝直接放在婴儿车内,或放在婴儿摇篮中,四周都是“围墙”,宝宝被圈在里面,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现在市场上所谓的各种宝宝专用车子、摇篮、学步车等,对宝宝都有限制,而许多年轻的父母们迷信高科技新产品,尽量为宝宝购买各种家当,而且以名牌为豪,以为这些价格昂贵、功能特殊的器械可以提高宝宝的本领。其实恰恰相反,宝宝是一个活生生的小人,他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需要一个自由的运动空间,需要看一看,需要尝一尝,需要摸一摸,需要通过自己最原始的方式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借助机械产品认识世界。

因此,父母如果真的关心宝宝,就不要用成人的需求限制他。父母不要为了给自己节省时间而整日将宝宝限制在无法活动的婴儿坐车里面,也不要为了自己方便而永远让宝宝坐在在自行车座椅或汽车座椅里面,成人不需要走路,宝宝却需要,成人需要省时间、需要保持安静,但宝宝不需要。

宝宝的所有需求归根结底其实就一句话:宝宝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而不是金钱。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宝宝小时候没有一样值钱的玩具,而长大后智商并不比从小沐浴在各种新型玩具中的宝宝低的原因。

因为这些宝宝虽然没有太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有一个整日守在身边的普通母亲,母亲给予宝宝的快乐是玩具和高科技产品无法替代的。

在宝宝发育的关键阶段,父母对宝宝投入的时间越多,宝宝就越快乐。

现在的许多宝宝要不就是整天和保姆呆在一起,要不就是在托儿所和阿姨呆在一起,他们与父母分享的时间很少,即便与父母在一起,父母所做的也就是阻止宝宝做这个,不让宝宝做那个,永远限制宝宝,要么怕宝宝碰到危险的东西,要么怕宝宝弄脏衣服,其实这都是成人的思维。对于宝宝来说,他所做的就是在探索世界。

在学习,宝宝看到任何东西都喜欢先看看,然后摸一摸,再放到嘴里啃一啃,最后还会闻一闻,通过这几招,他对这个物体就彻底了解了。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宝宝自由地探索,而不是一味地进行限制。